農村山寨食品泛濫,食品造假該當何罪

農村山寨食品氾濫,食品造假該當何罪

相信很多企業是這樣的

315晚會,相信很多消費者都會拿起小本本,將那些被曝光的企業拉入黑名單,不再購買該企業的產品。

然而,在消息閉塞的農村地區,山寨食品依舊氾濫,難道僅通過315晚會曝光,食物造假問題就能得以解決嗎?

為什麼農村山寨食品氾濫?

民以食為天,人們最關心的莫過於食品安全問題。然而,如今的食品造假讓人防不勝防,山寨食品的名字、外包裝等都與市面上流行的正規食品包裝相差無幾。

在農村地區,各種山寨、仿冒的虛假產品層出不窮,比如粵利粵餅乾、小白兔奶糖、古力加巧克力等等。

農村山寨食品氾濫,食品造假該當何罪

▲ 山寨露露

農村山寨食品氾濫,食品造假該當何罪

▲ 山寨旺仔

農村山寨食品氾濫,食品造假該當何罪

▲ 山寨“粵利粵”餅乾

近年來,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監管力量也在不斷加強。但相比城市較為健全的食品監管體系和市民防範意識,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令人擔憂。

農村食品市場逐漸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甚至變成了“消廢”市場,大量假冒劣質食品向農村地區轉移,嚴重危害著廣大農村群眾的健康。

農民食品安全知識缺乏和熟人經濟導致農村超市“三無”食品氾濫。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接收信息的途徑較少,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衛生知識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基本不具備辨別假冒偽劣食品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假劣食品在農村的泛濫。

同時,劣質食品價格低利潤高驅使農村超市經營者傾心“三無”食品。由於農民收入普遍較低,購買食品往往只圖便宜,不求質量,致使質量差、價格低的食品在農村很有市場,經營者進貨時便順應了這種需求,就像有些經營者說的那樣“真貨賣不出去,假貨倒賣得很快”。

食品造假直接入刑,治假食品的大殺器?

2016年,公安部部署開展以食品藥品領域為重點的打假“利劍”行動,全年共破獲食品犯罪案件1.2萬起、藥品犯罪案件8500起,公安部掛牌督辦的350餘起案件全部告破。

農村山寨食品氾濫,食品造假該當何罪

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開始實施,被稱為是“史上最嚴”,只不過《刑法》中為食品製假售假犯罪設置了5萬元的起刑點。

這種法律設計固然體現了刑事司法審慎謙抑的美德,但也因此讓一些食品造假者逃脫了刑法的制裁,甚至造成一些不法分子有恃無恐、鋌而走險,在食品造假問題上一再挑戰法律的底線。

打擊食物造假,國外有何經驗借鑑?

作為最早建設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的國家,美國的相關司法實踐不無可借鑑之處。

以2015年被處以美國史上最重刑罰的“毒花生案”為例,涉案者之一帕內爾因涉嫌在花生產品運輸過程中偽造證據被定罪。

而法官無需費力蒐集涉嫌偽造犯罪的證據,僅憑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條款,食安事件發生後,相關經管人員可用違反道德罪的罪名被起訴,直接判處涉案者一年監禁和不超過25萬美元的罰款——這就極大提高了判決速度和法律震懾力。

在德國,食物造假也可能刑事訴訟外加鉅額賠償。

以2010年爆發“二噁英”事件為例。德國西部北威州養雞場首次發現雞飼料遭遇致癌物“二噁英”汙染,其他州相繼發現同類事件。

2011年1月6日,德國警方調查飼料製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1月7日,政府宣佈臨時關閉4700家農場,禁止受汙染的農場的肉類、蛋類產品銷售。

隨後,追溯機制啟動,違法企業浮出水面,肇事者不僅面臨德國監察部門提出刑事訴訟,同時受損的幾千家農場提出報導賠償,數額高達每週4000萬至6000萬歐元之間。

事件發生之後,政府第一時間向社會通報,新聞媒體加入到事件調查進展報導中來。肇事者獲刑、破產之外,信用危機帶來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可見,從國外的食品溯源機制追責,企業的處理措施,政府部門的態度,法律制定準則等綜合因素考量,或許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