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谷歌,亚马逊,苹果的搜索推荐,揭穿“长尾理论”真相

“长尾理论”由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认为:随着零售商通过互联网以更少成本提供更多产品,他们不再需要抢占龙头来促进销售。

换句话说,需求曲线从顶点回落,趋近尾部。

然而,沃顿商学院运营、信息与决策教授谢尔盖·奈提辛(Serguei Netessine)参与撰写的一篇研究论文却发现事实与此截然相反:由于消费者被大量选择搞得头晕目眩,他们更愿意忠实于自己所熟知的品牌。

这也是为何网上卖家必须要针对顾客优化自己的搜索机制。

面对谷歌,亚马逊,苹果的搜索推荐,揭穿“长尾理论”真相

“长尾理论”适用于多种情境。比如人们浏览网页的习惯。你绝大多数时间是会访问比较大的几个网站还是那些小的利基网站?还有你经常播放的音乐。我们选择从电影切入,部分原因是电影、网飞(Netflix)还有Youku优酷都曾是研究“长尾效应”影响时引用过的重要实例。

有一种猜测认为,人们偏向选择热门电影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劣质的利基电影太多了。但你们却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最主要的发现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有力的证据证明“长尾效应”的存在,反而与这个理论背道而驰,也与先于我们的一些研究结果背道而驰。我们发现,需求越来越向顶端集中。当人们选择影片的余地越来越大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最熟悉的,比如汤姆·克鲁斯参演的电影。

没错。有人可能会说,有了互联网、移动终端、DVD等等选择,电影的传播会更加容易。因此,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无名小辈粗制滥造的影片。那些影片多得数不过来,却根本没人愿意看。于是,大家有点像是被热门影片吸引走了那样。我们的发现才不是这样的。

我们发现,当新片上映时,其中一些会成为热门片,其中一些会变成利基片,而产品的多样性却不断增加。你可以看看Youku优酷上究竟有多少电影。这个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

况且,我们看电影的时间有限。实话实说吧,我们现在看电影很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但也许还是会多一点的,因为现在移动设备上也能看电影,但绝不会有从前的5倍、10倍、100倍那么多。然而影片的数量却是爆炸式增长的。

所以对影片整体的需求量是下降的。当人们试图在越来越多的影片中搜索该看点什么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热门影片。我们认为实际上人们会这样做的原因包括,首先,很难在各种各样的影片中进行搜索;第二,即便依赖某种推荐机制,每家公司现在都这么做了,推荐机制仍然很基础,仅能推荐其他人已经看过的电影,无法从海量的利基电影里推荐。

推荐机制,以及根据利基产品的属性分类。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属性肯定是明星号召力了。公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亚马逊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如果你看一下他们提供利基产品的策略,就会发现其实最初提供产品的并不是他们。他们允许第三方卖家在平台上销售利基产品。时间一久,亚马逊可能就能监测到那些销售情况,并说:“嘿,这个产品以前咱们不知道,似乎销量很不错。现在可以考虑是否跟进,自己销售了。”

从第三方卖家那儿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允许他们进驻平台相对来说没有风险。如果大众不需要那些产品,卖家就会自生自灭。但如果出现需求,亚马逊仍然可以掌控交易情况。这是出售利基产品的安全方式,不会有太大负担。

面对谷歌,亚马逊,苹果的搜索推荐,揭穿“长尾理论”真相

面对谷歌,亚马逊,苹果的搜索推荐,揭穿“长尾理论”真相

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将互联网和实体店铺进行比较。

如今我们的技术又有所发展,出现了移动技术。比如,这篇报告的作者之一Tom Tan一直在研究从网络渠道转向移动端渠道后产品种类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搜索甚至还要更难,搜索结果显示起来更费力。他们的发现再一次与“长尾效应”背道而驰。人们更关注热门产品了。或许这是因为人们实在不愿意在那么小的屏幕上费力地滑动手指。

想要在移动端做出理想的搜索界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挑战。当然,人们在手机上的搜索内容也不一样。但至少目前就我所见到的情况而言,我认为今后将是热门产品的天下。

从我们这次的研究和我自己的判断来看,人们对信息技术越来越满足,只关心自己熟知或者身边人喜欢的少数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