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六重六輕:市場-現場、銷-營、管-理、情-才……

成於營銷,敗於管理。許多企業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東西,但還沒做到一百個一樣的東西就倒閉了。

生命的本質是一種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生命肯定解體,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情況下,每一部分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樣的,如何在這個天平上撥動砝碼是一種藝術,則需要企業家去把握。

企業管理六重六輕:市場-現場、銷-營、管-理、情-才……

企業管理的“六重六輕”

重市場輕現場

重“銷”輕“營”

重“管”輕“理”

重“情”輕“才”

重產品輕品牌

重利潤輕企業

企業管理六重六輕:市場-現場、銷-營、管-理、情-才……

“成於營銷,敗於管理”

我們以前經常說,企業要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真正瞭解、把握市場需求。浙江是資源小省,眾多浙商都是從買賣起家的,也產生了“貨郎擔”、“螞蟻軍團”等概念。浙商對市場天生的敏感性,浙商發現機會的能力很強。

當年,眾多浙商利用信息不對稱性,把甲地的東西販到乙地,再把乙地的東西販到丙地……他們總是“游來游去”,也因此有了浙商的“四千”精神。

改革開放後的20多年裡,這種模式都發展得很好,因為它適應了當時市場相對封閉的要求,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家活動空間也小。人們可以通過買與賣賺取利差,所以他們把生意叫做“做買賣”。

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模式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以及市場化的興起,市場一體化進程加速,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非常廣泛。消費者也已經不需要再支付信息不對稱時期的“信息諮詢費”了,商人們的利潤便降低了。

而電子商務的普及也必然進一步擠佔傳統買賣的市場份額。實體經濟面臨的壓力也很大: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大量國際產品也湧入中國市場。

讓人不安的是:許多企業主的意識還沒有變,他們對企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買賣的層面;他們佔領不了高端市場,也無力進軍創新市場,只能做低檔。

原有的商業平衡被破壞,新的平衡則正在建立的過程中,這已經導致很多浙商遇到了更大的困難:他們可以看到市場機會但把握不住,他們可以生存但非常艱難,他們不是新商業的主流模式,並逐漸被邊緣化。

隨著產品價格越來越低,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傳統產業只能被逼迫走一條路,那就是規模化,而規模化的前提是標準化,需要非常強的現場管理能力。現實的情況是,許多浙商企業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東西,但做不了一百個一樣的東西。今後,浙商遇到的困難會印證這句話:“成於營銷,敗於管理”。

所以,筆者認為在重市場的同時要把握現場。

企業管理六重六輕:市場-現場、銷-營、管-理、情-才……

把人搞“活”,把事搞“死”

重“銷”輕“營”與重“管”輕“理”,其實也是重市場輕現場派生出來的問題。

“銷”是買賣,而“營”則是發現、創造、滿足需求。兩者的經營哲學完全不同。“銷”的思維方式是以“我”為中心的,“你”成為“我”實現目的的手段,是把東西搞出去,把錢搞進來的行為方式,表現出功利、自我、投機甚至小聰明。事實表明,當消費者不斷覺悟時,這些行為變得毫無意義,產品出不去的情況不斷髮生。在一個消費者主導的時代,我們需要轉變到另一個理念:即消費者需求的發現、創造與滿足,才是企業工作的起點,也是企業工作的終點。

不少企業主把管理理解為控制,又把控制理解為控制人,但這不是管理而是統治。當然,管理需要有控制的環節,問題在於:控制對象是人還是產品?是通過人直接去控制還是通過制度實現間接控制?其實,我們要把人搞“活”,把事搞“死”;要激勵人,讓人按照制度來動。管理不是馴服奴才的皮鞭,而是激勵人們創新的天使。今天大量的管理是無“理”管控,其實“管理”也可詮釋成“要管住‘理’”。若能做到不同的人的行為方式、做事標準與衡量方式一樣,做出來的結果才會一樣。

世界的美妙就在於運動,一切都在變化中,所以人就少不了:不變的確定的部分用“死”的對付“死”的,變化的部分用“活”的對付“活”的。管理者要做兩件事:把“活”的搞定,又要把“活”的搞死。很多老闆搞定一次,卻搞不定多次,當然就搞不定永遠,因此我們只能造“藝術品”,卻做不了“複製品”,所以只能沒日沒夜地忙。

企業管理六重六輕:市場-現場、銷-營、管-理、情-才……

情是“水泥”,才是“鋼筋”

在大量的民營企業中,往往對“情”較為重視,要麼是家族企業,要麼就變成朋友企業、同學企業、老鄉企業……其實,情與才一軟一硬,一個是“水泥”一個是“鋼筋”,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兼具韌度與強度。我們說要重“才”,並不是說要排斥“情”,富士康頻繁出事就因為其內部的“情”太少。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認為管理是冷的,忌知人是有溫度的,如果企業管理缺乏韌度則容易斷裂,並以各種極端事件表現。對於企業來說,情與才要平衡;“鋼筋”太多不行,“水泥”太多也不行;重情是為了穩定,重才是為了發展。

再者,如果企業按照利潤最大化運營,哪裡利潤高就往哪裡去,就會像灌木一樣發散性發展,看起來很繁榮,最終只能是“一小撮”,卻長不成參天大樹,筆者稱之為“產業分裂症”,這將導致企業解體,因為市場競爭要求專業化,這是一個只有專業化才能生存的時代。做企業就是做事業,不是比誰做得大,而是比誰做得久。縱觀企業史,我們只能觀察到發展慢卻活得久的企業,而看不到發展非常迅速同時又活得久的多元化企業。

企業管理六重六輕:市場-現場、銷-營、管-理、情-才……

企業要利潤,但利潤是“果”,是事業成功的緣起。我們要追求的是事業的成功,成功最終用利潤來表達;但不能倒過來說利潤高了企業就是好的,因為可以有很多種原因產生高利潤。很多企業有利潤但沒有事業,這種企業今天看上去規模很大很繁榮,但只要形勢一變,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死亡。對於企業家來說,很多時候放棄比堅持更有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