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隱身皇帝忽然跳到台前的作爲

高出不勝寒,身居高位的人每天不知道被多少人惦記著。一場企圖廢掉漢靈帝的陰謀因為漢靈帝回鄉行程的取消而消於無形,漢靈帝劉宏甚至都沒覺察到針對他的這場陰謀。漢靈帝從小進到皇宮,之後大部分時間都隱身在宦官身後,史書上很少見他有什麼政治動作。可是在公元188年,漢靈帝去連續完成幾個政治大動作,連續進行幾個軍隊人事安排的大調整;很少站到前臺的劉宏,在那一年還親自主持了一場大閱兵。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隱身皇帝忽然跳到臺前的作為

圖1、漢靈帝劉宏

漢靈帝進行的第一個人事調整是換太尉。太尉是三公九卿序列中中三公中的一個職位,是負責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軍委主席。在秦、西漢初年的時候,太尉位於丞相之下,但之後沒了丞相之職位,取代丞相的司徒在東漢的時候,在官員序列裡是位於太尉之下。確切的說,太尉是東漢朝臣之首。

漢靈帝換太尉這一舉動,相當於換了三公之首、軍事總負責人。不過換太尉這事在漢靈帝一朝並不新鮮。漢靈帝在位一共22年,一共換過26位太尉,平均一年要換一個都不止。

在漢靈帝一朝,換太尉確實不是什麼大事,但他的第二個在軍事上的人事安排——設置西園八校尉,就有點超常規了。校尉這個職位,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只是箇中級軍官。但在漢武帝時期,設立了八校尉,掌管八支守衛京城的特種兵部隊,從此校尉這個職位,在整個漢朝都是軍隊中僅次於將軍的顯貴職位,某些情況下地位甚至超過為數不多的幾個將軍。

漢武帝設置的八校尉在東漢的時候已縮減為五校尉。可漢靈帝重置八校尉,他心中或多或少會想到漢武帝這位祖先,這位擊敗匈奴的先輩皇帝,或多或少也希望藉此重整大漢朝的軍威,威服四方。

漢靈帝的任命的八個校尉分別是:小黃門蹇碩任上軍校尉,原虎賁中郎將袁紹任中軍校尉,原屯騎校尉鮑鴻任下軍校尉,原議郎曹操任典軍校尉,原趙融任助軍左校尉,馮芳任助軍右校尉,原諫議大夫夏牟任左校尉,淳于瓊任右校尉。袁紹、曹操這兩個名字是不是很顯眼?在漢靈帝能看到的青年才俊裡,袁紹和曹操位列其中。漢靈帝一定想不到,自己死後,這兩位將左右東漢王朝的命運。

不過,當時漢靈帝最看重的人,不是袁紹、也不是曹操,而是蹇碩。在東漢,常用黃門來代指宦官,因為在漢代和黃門有關的職位,一般都是由宦官擔任的。小黃門,不是說蹇碩年紀小,而是一個官職,秩六百石。而且這個蹇碩不但不小,和我們印象中的太監形象也完全相反,體格格外健壯,並且深通兵法。漢靈帝特別信任他,進而做出了一個讓今天的我們看來大跌眼鏡的安排,親自安排他來統領全軍,甚至中央軍的最高負責人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上軍校尉蹇碩的管轄。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隱身皇帝忽然跳到臺前的作為

圖2、大將軍何進

說到這,有必要說一下東漢時候的宦官。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更多是明朝時候的太監,明朝的太監形象和東漢時候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最大的不同就在官職上,東漢的太監是可以和普通大臣一樣,在朝廷體系、軍隊體系裡任職。蹇碩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手算是一例,之前就有太監當過僅次於大將軍的車騎將軍的。宦官在東漢時候,可以不完全依靠皇帝或太后支持,去與外戚及朝臣爭勢,與他們的官職融入到東漢整體的官員體系中有很大關係。加上因為身體的缺陷,宦官群體是備受歧視的一群人,抱團效應顯然比朝臣之間強很多。因此也就有了,漢靈帝一即位,宦官群體就把掌權的竇太后及其家族滅掉的事。

漢靈帝的這一舉動,不單單是賞識蹇碩這個宦官這麼簡單,顯然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分散大將軍何進手中的軍權。任何時代的宦官群體都一樣,他們只不過是被皇權利用的工具,他們沒有能力徹底離開皇權自生長。皇權的掌握者們深知這一點,宦官們對這點也清清楚楚。而皇權和宦官加起來,要對付的是對面的朝臣們,特別是朝臣裡的最有權勢的那一撥。顯然此時的何進就是他們要對付的。

如果你還是堅持認為,是漢靈帝太寵幸宦官了。那緊下來的第三個軍隊人事的安排,可以讓你更清楚的看到漢靈帝真實的意圖和打算。漢靈帝任用衛尉條侯董重為驃騎將軍,董重是漢靈帝他媽董太后的侄子。劉宏的二兒子劉協從小由董太后撫養長大。而大將軍何進以及車騎將軍何苗,都是漢靈帝皇后何氏的兄弟,何氏有個兒子劉辯。任何朝代,為爭奪下一任皇帝的故事都異常精彩,漢靈帝時代的儲君之爭一樣不平靜。在劉宏兩個兒子背後,是兩大勢力集團,而劉宏偏向誰,一目瞭然。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隱身皇帝忽然跳到臺前的作為

圖3、東漢初年建的閱兵臺——鄧禹臺

除了以上的人事安排,漢靈帝在京城舉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閱兵典禮。漢靈帝弄這麼一場閱兵,起因是因為有“望氣者”說,京城要遭遇兵禍之亂,南北兩宮將要有血光之災。咱們之短短這麼幾期,已經看到了好幾處,提要這些神秘的預測者了。而這樣預測者們出現在皇帝身邊,出現在地方官員身邊,也出現在民間,可以略略窺到一些東漢當時社會整體的價值觀。能看到大家對能預測未來的這些術士們的認可和重視程度。

對於望氣者這樣悲觀的預言,漢靈帝決定通過行動、法事、慶典來改變。因此鬧得的陣仗動靜都異常的大,除了徵調四方各州的軍隊之外,還在洛陽西城門外的平樂觀修了一個巨大的閱兵臺。史書上說這個閱兵臺,有十二層樓閣,高達十餘丈;旁邊建的小閱兵臺也高達九丈。閱兵召集的軍隊有數萬人。在閱兵那一天,漢靈帝在大閱兵臺上觀摩,大將軍何進在小閱兵臺上。閱兵的時候,漢靈帝戎裝重甲,騎在重鎧的戰馬上,自己封自己為“無上將軍”,然後繞場三圈,然後把指揮刀交給何進。

這場閱兵規模不能說不宏大,但對於風雨飄搖的東漢王朝有意義嗎?短時期內可能是有的,儀式慶典,在短時間內是可以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的。身處近現代的我們,還時常看到大規模的閱兵,何況冷兵器時代。想想三十來米的高臺,在沒有現代工程技術的情況下,是多麼宏偉的一個建築。數萬人的隊伍,齊聲吶喊,在沒有電子設備的古代,是何等的壯觀,振奮人心。

可真有什麼長遠的用處嗎?就在閱兵的現場,漢靈帝和討虜校尉蓋勳一段對話,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漢靈帝問坐在旁邊的蓋勳說:“我今天這樣檢閱大家,你覺得怎麼樣呢?”蓋勳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只凸顯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如今敵寇遠在邊境,而軍隊的檢閱卻在京城。這樣做並不能顯示必勝的信心,反而讓人感覺是在窮兵黷武。”漢靈帝聽完蓋勳的意見,連連點頭稱是,對蓋勳說:“是啊。可你說的太晚了,只可惜當初大臣們都沒這麼說。”

和皇帝聊完天之後的討虜校尉蓋勳的感覺是,皇帝是挺有判斷力的,只是被別人矇蔽了。有了這樣的認識,蓋勳就悄悄準備和袁紹一起密謀誅殺宦官。結果蹇碩提前覺察到了苗頭,把蓋勳調到了西都長安當京兆尹。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隱身皇帝忽然跳到臺前的作為

圖4、深宮

拋開蓋勳對漢靈帝的觀感。你對漢靈帝是一個什麼樣的印象?皇帝在古代是一個不能再尊貴的位置,是一般人看都不能看,想都不敢想的位置。只有某個特殊家族裡的某些人才有機會去覬覦。但是一旦你坐上去了,就是萬萬人之上,歷代的史官們就會拿著一個賢君昏君暴君的尺子去丈量你,最終在君王的群體裡給你下個結論。很少人把帝王當人看的,自古如此,到今天我們的一樣不把帝王當人看。可帝王終究也是人,也受周圍環境影響長大的,也有弱點,也有情感,也有智力能力上的差異。

想一想可憐的漢靈帝,十歲剛剛朦朧董事的時候,就被從家鄉拉到遙遠的京城來當皇帝。周圍全是宦官、女人,見到朝臣的時候,朝臣們一個個都氣勢洶洶。而回頭看那些宦官們卻一個個貼心順服。然後就是每天處理那些遙不可及的事,一堆人告訴你該這麼做,該那麼做。可最終要做決定的他卻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事。蓋勳說的對,漢靈帝很聰明。但再聰明的人,沒有實際生活的歷練,不能實實在在的觸及到真實狀況,不能夠讓腦中所想和現實匹配起來,任何人坐到君王那個位置都是不能勝任的。

這也就是你翻開史書會發現,歷史上明白事的皇帝真不多,漢靈帝就是其中一個。東漢末年的頹勢,真不是由他能決定了的,他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棋子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