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稿」十八路诸侯5:隐身皇帝忽然跳到台前的作为

高出不胜寒,身居高位的人每天不知道被多少人惦记着。一场企图废掉汉灵帝的阴谋因为汉灵帝回乡行程的取消而消于无形,汉灵帝刘宏甚至都没觉察到针对他的这场阴谋。汉灵帝从小进到皇宫,之后大部分时间都隐身在宦官身后,史书上很少见他有什么政治动作。可是在公元188年,汉灵帝去连续完成几个政治大动作,连续进行几个军队人事安排的大调整;很少站到前台的刘宏,在那一年还亲自主持了一场大阅兵。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5:隐身皇帝忽然跳到台前的作为

图1、汉灵帝刘宏

汉灵帝进行的第一个人事调整是换太尉。太尉是三公九卿序列中中三公中的一个职位,是负责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军委主席。在秦、西汉初年的时候,太尉位于丞相之下,但之后没了丞相之职位,取代丞相的司徒在东汉的时候,在官员序列里是位于太尉之下。确切的说,太尉是东汉朝臣之首。

汉灵帝换太尉这一举动,相当于换了三公之首、军事总负责人。不过换太尉这事在汉灵帝一朝并不新鲜。汉灵帝在位一共22年,一共换过26位太尉,平均一年要换一个都不止。

在汉灵帝一朝,换太尉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他的第二个在军事上的人事安排——设置西园八校尉,就有点超常规了。校尉这个职位,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只是个中级军官。但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八校尉,掌管八支守卫京城的特种兵部队,从此校尉这个职位,在整个汉朝都是军队中仅次于将军的显贵职位,某些情况下地位甚至超过为数不多的几个将军。

汉武帝设置的八校尉在东汉的时候已缩减为五校尉。可汉灵帝重置八校尉,他心中或多或少会想到汉武帝这位祖先,这位击败匈奴的先辈皇帝,或多或少也希望借此重整大汉朝的军威,威服四方。

汉灵帝的任命的八个校尉分别是:小黄门蹇硕任上军校尉,原虎贲中郎将袁绍任中军校尉,原屯骑校尉鲍鸿任下军校尉,原议郎曹操任典军校尉,原赵融任助军左校尉,冯芳任助军右校尉,原谏议大夫夏牟任左校尉,淳于琼任右校尉。袁绍、曹操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很显眼?在汉灵帝能看到的青年才俊里,袁绍和曹操位列其中。汉灵帝一定想不到,自己死后,这两位将左右东汉王朝的命运。

不过,当时汉灵帝最看重的人,不是袁绍、也不是曹操,而是蹇硕。在东汉,常用黄门来代指宦官,因为在汉代和黄门有关的职位,一般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小黄门,不是说蹇硕年纪小,而是一个官职,秩六百石。而且这个蹇硕不但不小,和我们印象中的太监形象也完全相反,体格格外健壮,并且深通兵法。汉灵帝特别信任他,进而做出了一个让今天的我们看来大跌眼镜的安排,亲自安排他来统领全军,甚至中央军的最高负责人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上军校尉蹇硕的管辖。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5:隐身皇帝忽然跳到台前的作为

图2、大将军何进

说到这,有必要说一下东汉时候的宦官。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更多是明朝时候的太监,明朝的太监形象和东汉时候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最大的不同就在官职上,东汉的太监是可以和普通大臣一样,在朝廷体系、军队体系里任职。蹇硕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手算是一例,之前就有太监当过仅次于大将军的车骑将军的。宦官在东汉时候,可以不完全依靠皇帝或太后支持,去与外戚及朝臣争势,与他们的官职融入到东汉整体的官员体系中有很大关系。加上因为身体的缺陷,宦官群体是备受歧视的一群人,抱团效应显然比朝臣之间强很多。因此也就有了,汉灵帝一即位,宦官群体就把掌权的窦太后及其家族灭掉的事。

汉灵帝的这一举动,不单单是赏识蹇硕这个宦官这么简单,显然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分散大将军何进手中的军权。任何时代的宦官群体都一样,他们只不过是被皇权利用的工具,他们没有能力彻底离开皇权自生长。皇权的掌握者们深知这一点,宦官们对这点也清清楚楚。而皇权和宦官加起来,要对付的是对面的朝臣们,特别是朝臣里的最有权势的那一拨。显然此时的何进就是他们要对付的。

如果你还是坚持认为,是汉灵帝太宠幸宦官了。那紧下来的第三个军队人事的安排,可以让你更清楚的看到汉灵帝真实的意图和打算。汉灵帝任用卫尉条侯董重为骠骑将军,董重是汉灵帝他妈董太后的侄子。刘宏的二儿子刘协从小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而大将军何进以及车骑将军何苗,都是汉灵帝皇后何氏的兄弟,何氏有个儿子刘辩。任何朝代,为争夺下一任皇帝的故事都异常精彩,汉灵帝时代的储君之争一样不平静。在刘宏两个儿子背后,是两大势力集团,而刘宏偏向谁,一目了然。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5:隐身皇帝忽然跳到台前的作为

图3、东汉初年建的阅兵台——邓禹台

除了以上的人事安排,汉灵帝在京城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阅兵典礼。汉灵帝弄这么一场阅兵,起因是因为有“望气者”说,京城要遭遇兵祸之乱,南北两宫将要有血光之灾。咱们之短短这么几期,已经看到了好几处,提要这些神秘的预测者了。而这样预测者们出现在皇帝身边,出现在地方官员身边,也出现在民间,可以略略窥到一些东汉当时社会整体的价值观。能看到大家对能预测未来的这些术士们的认可和重视程度。

对于望气者这样悲观的预言,汉灵帝决定通过行动、法事、庆典来改变。因此闹得的阵仗动静都异常的大,除了征调四方各州的军队之外,还在洛阳西城门外的平乐观修了一个巨大的阅兵台。史书上说这个阅兵台,有十二层楼阁,高达十余丈;旁边建的小阅兵台也高达九丈。阅兵召集的军队有数万人。在阅兵那一天,汉灵帝在大阅兵台上观摩,大将军何进在小阅兵台上。阅兵的时候,汉灵帝戎装重甲,骑在重铠的战马上,自己封自己为“无上将军”,然后绕场三圈,然后把指挥刀交给何进。

这场阅兵规模不能说不宏大,但对于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有意义吗?短时期内可能是有的,仪式庆典,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的。身处近现代的我们,还时常看到大规模的阅兵,何况冷兵器时代。想想三十来米的高台,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的情况下,是多么宏伟的一个建筑。数万人的队伍,齐声呐喊,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古代,是何等的壮观,振奋人心。

可真有什么长远的用处吗?就在阅兵的现场,汉灵帝和讨虏校尉盖勋一段对话,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汉灵帝问坐在旁边的盖勋说:“我今天这样检阅大家,你觉得怎么样呢?”盖勋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只凸显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如今敌寇远在边境,而军队的检阅却在京城。这样做并不能显示必胜的信心,反而让人感觉是在穷兵黩武。”汉灵帝听完盖勋的意见,连连点头称是,对盖勋说:“是啊。可你说的太晚了,只可惜当初大臣们都没这么说。”

和皇帝聊完天之后的讨虏校尉盖勋的感觉是,皇帝是挺有判断力的,只是被别人蒙蔽了。有了这样的认识,盖勋就悄悄准备和袁绍一起密谋诛杀宦官。结果蹇硕提前觉察到了苗头,把盖勋调到了西都长安当京兆尹。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5:隐身皇帝忽然跳到台前的作为

图4、深宫

抛开盖勋对汉灵帝的观感。你对汉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皇帝在古代是一个不能再尊贵的位置,是一般人看都不能看,想都不敢想的位置。只有某个特殊家族里的某些人才有机会去觊觎。但是一旦你坐上去了,就是万万人之上,历代的史官们就会拿着一个贤君昏君暴君的尺子去丈量你,最终在君王的群体里给你下个结论。很少人把帝王当人看的,自古如此,到今天我们的一样不把帝王当人看。可帝王终究也是人,也受周围环境影响长大的,也有弱点,也有情感,也有智力能力上的差异。

想一想可怜的汉灵帝,十岁刚刚朦胧董事的时候,就被从家乡拉到遥远的京城来当皇帝。周围全是宦官、女人,见到朝臣的时候,朝臣们一个个都气势汹汹。而回头看那些宦官们却一个个贴心顺服。然后就是每天处理那些遥不可及的事,一堆人告诉你该这么做,该那么做。可最终要做决定的他却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事。盖勋说的对,汉灵帝很聪明。但再聪明的人,没有实际生活的历练,不能实实在在的触及到真实状况,不能够让脑中所想和现实匹配起来,任何人坐到君王那个位置都是不能胜任的。

这也就是你翻开史书会发现,历史上明白事的皇帝真不多,汉灵帝就是其中一个。东汉末年的颓势,真不是由他能决定了的,他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棋子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