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在我們生活中,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不在家的時候,會想念和父母說說話,想家;而當你放假回家的時候,開始倍感親切,但是當你在家呆了一陣子就會感覺父母很嘮叨。反之,我們在外面的時候,父母也很想我們,才回家的時候大魚大肉都上來,可當我們放假在家一直睡得很晚,“好吃懶做”的那樣,父母就會嘮叨,你怎麼還不上學啊。


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瞭解一下

像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就稱為“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瞭解一下

牧師一定是想多講一會,更深層次的打動別人,讓更多的人去募捐。但是最後卻是好心辦壞事。講的太多,讓聽眾刺激過多,導致不耐煩地情緒掩蓋了募捐的想法。

所以你看,並不是所有的事情做越多越好

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瞭解一下

生活中,與人交往或者交談的時候,應該注意觀察對方的動作神態,如果對方已經露出不耐煩地情緒或者頻繁的去看錶,說明你該在5分鐘內結束你的談話了。

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瞭解一下

在工作中,你去彙報工作或者主持演講的時候,應該把重要內容放在前面半小時講完,如果問題實在很多,中途要注意調整觀眾的情緒或者交談一些輕鬆愉快的內容防止“超限效應”的發生。


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瞭解一下

在家庭的生活中,夫妻吵架總是會翻出舊賬,這就會導致“戰火”越來越大,弄得一發不可收拾。提舊賬,等於把刺激又重新拉出來,而此時剛好雙方情緒都不穩定,情緒就會惡化。

對待孩子,父母應該懂得利用好這個“超限心理效應”。不能總是去批評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批評孩子,導致孩子的不耐煩情緒增加,產生逆反心理。父母要懂得“錯一次,就批評一次”,如果實在不行應該換一種說法或者角度,另外可以去“表揚批評”雙箭齊發,但也不能讓表揚氾濫,也會導致“超限效應”,孩子會把表揚當做理所當然,把批評不當一回事。

好心辦壞事?事情做的多反而效果不好?“超限心理效應”瞭解一下

在生活中辦事,並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合理利用“超限心理效應”,注意做事的火候、分寸和尺度,會幫你把事情搞定的更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