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泉洪


齐国肯定是欲哭无泪的,五国已灭,齐国独自面对秦国,打又打不过,投降又不甘心。事态怎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齐国和其它六国结下的“梁子”。


首先是楚国,这要怪楚怀王贪心蒙蔽了智商。本来楚国和齐国是盟友,一起抵制强势向东扩张的秦国。秦国派张仪游说,骗说要给楚国商於600里土地,条件是楚国和齐国绝交。楚怀王傻傻得就照办了,从此以后齐楚关系降到了冰点。

再则是燕国,当年齐威王趁燕国“子之之乱”大举侵略,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差点就把燕国从战国七雄的地图上抹去。燕国复国后,燕昭王“千金买骨”、招揽人才,立志报仇雪恨。

接下来更凶险,秦国使出“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的伎俩,约上齐缗王一起“称帝”,齐国由此得罪了其余五国,终于惹来了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楚国后来也加入了进来。齐国这一次差点输光了内裤,连齐缗王也被楚国人抽筋而死,幸好多年后“田单复国”,才没有被灭掉。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灭五国的时候,军事力量雄厚的齐国冷眼旁观、毫无反应了。在齐国看来,五国和秦国都不是什么好人,不靠谱、靠不住,但毕竟秦国和齐国有盟约不会立马打过来,五国呢则老是惦记从秦国这里失去的、到齐国那里补回来。好死不如赖活着,晚死总比早死好吧?可真到了五国都没了,齐国又孤单了,算了,死就死了,投降吧!!!


竹山清溪涧


当秦国灭韩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赵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魏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楚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燕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齐国的时候,没有人帮我了,齐国灭亡了。

其实这足以表明此时齐国的心情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采取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攻,这也是齐国最后灭亡的一个原因,秦国大肆笼络齐国,让秦国在攻打其他五国时候袖手旁观,一时间的短浅的目光让齐国自食其果。

齐王建自君王后死后,便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符合秦国利益的变诈之辞。后胜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攻击作战的军备五 ,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

其中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时候,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它。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齐王建不听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正是这种不给力的政策让秦国很轻松的收拾了其他五国,剩下孤零零的齐国,秦国能够放过他们吗,知道此时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他已经没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应该是大彻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灭国一条路可以走了。

没有永远的利益更加没有永远的朋友,齐国不懂,所以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天枫说


泻药。@ayato10

这个问题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十六年,秦灭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东郡。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七年,秦灭赵。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杀轲。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明年,秦灭魏,秦兵次於历下。四十二年,秦灭楚。明年,虏代王嘉,灭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集解】:地理志河内有共县。【正义】:今卫州共城县也。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於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脩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於共。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集解】:徐广曰:“战国策云秦处建於共松柏间也。”【索隐】:耶音邪。谓是建客邪,客说建住言遂乃失策,令建迁共。共,今在河内也。疾建用客之不详也。【索隐】:谓不详审用客,不知其善否也。

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建入朝于秦,秦王赢政接待规格很高。七年后,秦国开始逐步灭列国,先是韩国,再是赵国,然后是赵国,然后是魏国。

灭魏国的时候,秦兵“次于历下”,也就是说,秦兵到了济南。但是,秦并没有直接进攻齐国,而是先灭楚国去了,楚国灭了之后,又北上灭了燕国的残余部分,代国,最后才进攻齐国,齐国不战而降。

而在灭五国之前,秦国和赵国发生了长平之战。当时,齐国和楚国共同出兵,救援赵国。赵国在相持阶段,粮食不足,请求齐国给予支援。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索隐】:盖齐之谋臣,史失名也。战国策以“周子”为“苏秦”,而“楚”字皆作“燕”,然此时苏秦死已久矣。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卻,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正义】:此时秦伐赵上党欲克,无意伐齐、楚,故言赵之於齐、楚为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卻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卻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已经有人给齐王讲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不给赵国支援粮食,赵国战败灭亡,齐国和楚国最后都会受害。但齐王还是不同意。

为什么呢?就是前面已经有人说过的,当年齐国乘燕国内乱伐燕,后来燕昭王以乐毅为将,各国出兵支援,共同伐齐,差点就灭了齐国,齐湣王也因此而死。所以,齐国对各国是有怨恨的。

而在此之前,齐国其实在各国事务上是非常积极的。战国之初,首先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国几乎把周边邻居挨个欺负了一遍,尤其是韩国和赵国,魏国最喜欢欺负。

这时候,齐国多次出兵救援过赵国和韩国,最后也是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杀死庞涓,导致魏国由盛转衰。

齐湣王继位的时候,齐国国力达到鼎盛期,也是在这一时期,齐国消灭了宋国,一度攻进燕国,差点就消灭燕国。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这时候,有可能消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的就是秦国、楚国和齐国。

但是,相比之下,秦国的地理优势更为明显一些。六国即使合力攻秦,也必须经过函谷关,秦国只要在函谷关坚守不出,六国一般都会自动退兵。楚国疆域最大,国力也强,但是楚国一直在长江下游用力,灭吴,而且在灭吴之后从齐国手里抢走了徐州。

相比之下,齐国的地理优势并不明显。齐国东边是大海,南边是楚国,北边是燕国,西边是韩国和魏国。所以,齐国在消灭宋国之后,就趁燕国内乱的机会,进攻燕国,但是,最后没有完全消灭燕国。

燕国反而约其他五国共同伐齐,攻进临淄,齐湣王跑到卫地,最后还是死了,齐湣王的儿子襄王在莒被立为齐王,五年之后,才反攻成功,齐国完全复国。

也就是说,齐国在灭宋之后,不是没有过统一全国的想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低估了燕国的抵抗决心,而且到处树敌,像以前的魏国一样,把自己周边的邻居挨个欺负了一边。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燕国一号召,六国都跑来打齐国来了。

这就反映出齐国缺乏整体性的战略,外交上没有处理好。相比之下,秦国在外交上就要老练得多了。秦国从用张仪为相国的时候开始,就明确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用兵主要方向始终是韩国、魏国,也就是离自己最近,也最容易消灭的两个国家。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秦国一直在安抚齐国和楚国,使齐楚两个大国没有全力救援三晋和燕国,坐视各国被逐步打击、削弱乃至最后彻底消灭。而齐国从复国之后,就对各国事务失去兴趣,只想着自保,只要秦国不进攻齐国就行。不但没有帮助被攻击的各国,而且连最后的屏障赵国被秦国进行致命打击,齐国也作壁上观。

另外,在齐国国力鼎盛期的时候,秦国对齐国进行了成功的战略忽悠。秦国知道,各国都恨秦国,而这时候秦国确实已经非常强大了,但秦国干啥都拉上齐国。尤其是齐湣王三十六年,秦国称帝,也拉上了齐国。虽然齐国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个战略失误,放弃了帝号,重新称齐王,但这已经足以让各国恨齐国了。

这之后,齐国又在灭宋之后,流露出明显的要消灭各国的意思,引起诸侯恐惧。但齐国没有秦国那样的条件,各国一起伐齐,齐国是完全没有能力抵抗的。因为各国可以轻而易举的从各个不同方向进攻齐国,齐国自然无法抵御。而秦国碰到这种情况,只要在函谷关闭关自守就行了。

所以说,齐国灭亡,实际上是在齐湣王时期就已经注定的。因为缺乏长期战略,方向不明确,四面树敌,虚耗国力,错过了最佳时机。等到秦国已经开始攻灭六国,齐国已经无能为力了。


萧武


从目前的史书记载来看,齐国早在灭亡前60年就丧失了斗志,就好像一个人,遭遇了重大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即使是后来有人要杀他,他也无所谓。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出,当时齐国独自面对秦国时,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心态,我们可以认为是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现代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缩写为PTSD。

这个创伤是怎么来的呢?就是60年前的五国伐齐事件。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军队攻破齐国,当时的齐湣王被杀,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也就是后来的齐襄王改名换姓,在太史敫家里当佣人,才得以苟活。

这次差点灭国的遭遇,无论是对齐国,还是对于后来的齐襄王,都是一次严重的创伤。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是能跟秦国争雄的大国。就在五国伐齐前,齐国还刚刚灭了宋国。但是齐国却差点灭了国。这种伤害对人的心理造成的打击非常大。以致于救活了齐国的田单,也因为齐王的心理创伤,再也不能在齐国立足。战国策记载,田单在复国后,被迫离开齐国,去了赵国。

齐襄王在做佣人时被太史敫的女儿看上,两人私通,齐襄王告诉了身份,后来流亡的齐国大臣们找到他,想推举他继位,他都不敢,害怕被杀。后来田单打败燕军,恢复齐国之后,他才正式继位。他的这种心理创伤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齐王建。

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没有参与任何纷争,也不备战,不修兵革,静静的看着其他国家打来打去,有人求援也全部拒绝,就这样一直看着秦国灭了五国,最后秦军大军压境,齐王不战而降。

齐国在后面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回避、麻木的态度,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dr迷蝶梦


齐国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有意思?我分析一下。

首先,齐国人,肯定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哇,曾经欺负我的那些国家终于一个一个暴毙在我面前了,齐国跟秦国两个国家之间是隔着一段距离的,历史上这两个国家虽然发生过战争,但没有齐国跟燕国还有齐国跟魏国,齐国跟楚国这几个国家打的那么狠,看到自己曾经的对手,一个个倒在了自己结盟的盟友的见下,心里肯定是有一种快意名恩仇的快感。就如同如果现在俄罗斯人倒下来,我们肯定很多人都会感觉,哇,这头毛熊终于倒下了,以前他侵占我们那些土地,我们都可以要回来啦!

齐国为了跟秦国结盟,为了让秦国打败那些曾经欺负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最终秦国人灭了那些其他的国家。

齐国的君王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了,曾经你打不到我,咱俩之间也没结那种生死之仇,反倒是你一直在攻打那些曾经欺负我的那些仇人,那我就很开心了,但是现在你的军队已经开到了我的国境线上。我该怎么做呢?

说实话,齐国的国君当时很方,看着铺天盖地而来的秦国军队,齐国国君当时是肯定把他底下那一帮臣民给骂了一顿,你们这帮家伙,不跟我好好说实话。就知道告诉我秦国人如何好,秦国人如何替我们齐国报仇,秦国的人如何给我们利益。现如今,现在秦国人成了猎人,我们成了一块儿肉,你叫我们怎么办。动点儿脑子想想如何击败秦国人!

然后一帮人提议先发制人,我们先去跟秦国人断交,然后派军占领住要道,跟他们作战,说不定能赢呢。

齐国的国君当时肯定心存侥幸。对呀,如果我打败他的军队,这天下不就又全是我的了吗?虽然我没那么大野心,我就想保住齐国这一块土地。但是我必须得派军队过去跟他军队打一下。

接着,恐惧到最后一点点希望变成了绝望。之后他就投降。


漩涡鸣人yy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燕之后,迅速从河北南下,直插齐国中部要害。已成惊恐之鸟的齐王田建不作太多抵抗,主动献城投降,被秦始皇流放而死,沦为后人的笑柄。

后世认为齐国坐观五国的存亡而不伸出援手,结果把自己也害了。事实上齐国坐观五国的灭亡是有很深的症结,并不是单纯的远交近攻。笔者从齐威王、齐宣王、齐闵(湣)王三代君主入手,简单梳理齐国与列国的关系,探究齐国发展的脉络。


齐威王称霸诸侯

齐威王在位时期,治国有方,曾重用田忌、孙膑、邹忌等人,并积极谋求挑战魏国的霸业。

。一代雄主齐威王采用孙膑的策略,前后两次在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中重创魏国东线主力,击杀了魏国名将庞涓。齐国带了头之后,秦、楚纷纷进击魏国,将魏国肢解,就如史书所言“魏国困顿,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国没落以后,秦惠文王、楚魏王与齐威王并称为战国中期的三位雄主,齐、秦、楚也并列为三大诸侯强国。

齐宣王守成固业

齐威王虽然取代了魏惠成王称霸中原,不过他的霸业葬送在了后人手中。齐威王之子齐宣王在位时期,不但没有太大的作为,而且破坏了与楚国的同盟关系,主动与秦国夹击楚国,破坏了三国平衡,导致齐国失去了一位盟友。最重要的是,这位齐宣王趁燕国内乱,趁火打劫,出兵进攻常年友好的燕国。齐军势如破竹,几乎将燕国灭掉,但最终又在诸侯的压力下退兵回国内。齐宣王劳师远征不但一无所获,而且开罪于燕国,埋下了后来五国伐齐的隐患。即位的燕昭王励精图治,积极寻求向齐国复仇的机会。



齐闵王国破家亡

宣王之子齐闵王在位时期,国力每况愈下。齐国因为领土争端先后进攻赵、魏、楚等诸侯,被孤立于诸侯之外。当时的宋国控甲10万,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据有相对富裕的淮南一带,与齐国相邻。觊觎宋土的齐闵王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攻宋。齐国在灭宋战争中耗尽了自己的国力,虚实全部被燕国掌握。

趁着齐国虚弱的机会,燕昭王开始煽动各国对齐国的不满情绪,号召五国联军攻齐(其实是六国,楚国以救援齐国为名趁火打劫)。济西之战后,一败涂地的齐闵王仓皇逃离临淄,最终被楚国军队所杀。齐国全境都被燕国攻陷,只剩下南部两座小城还在抵抗。

全文总结:齐国坐观五国存亡的心态

第一、五国伐齐的恩怨,导致齐国仇视东方五国。

经过了“灭宋之战”和“五国伐齐”两大变故以后,齐国沦为弱国,齐国人因此怨恨列国。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曾因为缺乏粮食向齐国求援,齐国却念在赵国参与五国伐齐,拒不支持。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内陷入空虚。齐国人竟然趁火打劫,猛烈入侵赵国,结果反被赵国的骑兵打得溃不成军。

第二、地理位置原因齐国坐观五国存亡的另一个原因是齐国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腹地。齐国地处东部,并不与秦国接壤,因此乐意于接受秦国的联盟,这恰恰中了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下怀。秦始皇每灭一国,齐王田建都遣使臣前去祝贺。只是,齐国人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的秦国会一步步逼近自己的本土,最后反戈一击将自己消灭,这只能说是齐国人的战略短视。


中外历史


平常心呗,反正他们已经围观了一路了。

秦国灭韩,齐国人淡定吃瓜,心里很开始,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赵国,齐国人继续淡定吃瓜,心里还是很开心,又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魏国,齐国人还是在淡定吃瓜,依旧是很开心,仇人死一个少一个,好事情啊。

秦国灭楚国,齐国人大概不吃瓜了,改成饮酒吃肉,因为这件事情值得庆祝。遥想当年,燕昭王用苏秦合纵坑齐,又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联军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楚国人说是齐国人的好朋友,却一直看白戏,围观齐国被群殴也就算了,之后他们以帮助齐国之名,乘机占齐国的地,还把齐闵王给杀了。

秦国灭燕国,对齐国人来说简直是大仇得报,值得设宴庆祝了。

自从燕国合纵六国坑齐之后,齐国一方面国力受挫,另一方面对六国态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国,厌楚国,忌三晋。对秦国嘛,因为实在距离比较远,所以他们关系还酬和吧。后来齐国人策略,跟秦国差不多,只是没有攻,他们是远交近观。跟近邻居们冷淡而平静的处着,跟不接囊的秦国反而比较好。齐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他还初访了秦国,那会儿还是秦王政的祖龙在咸阳设酒热烈款待齐王建。故此,在秦并天下的时候,齐国内也策士游说齐王建合纵攻秦,齐王建考虑秦齐之间一贯的友好往来,就没听从。直到秦并天下,就剩一个齐国。齐王建也没有做什么反抗,同意投降。怎么说呢,齐王建做法说好听点叫识大体,难点就是软弱少血气。看看赵魏韩楚燕五国都是跟秦人进行过激烈对战后才亡国的,他们五国多么壮烈啊。然则,壮烈背后,他们为了抗秦报销很多普通百姓的命。齐国这样投降,对齐国普通百姓是好事情,毕竟一家之力抗得有六家之土的大秦,横竖都是输。何必要面子不要命,加上秦国人那会儿跟齐王建只要你投降,我们大秦的招安政策是很好的,封地不会少你的。结果,齐王建就投降了。投降那会儿,齐王建还不知道秦国人也是骗他,所以他的心态当时估计挺平静,就是一颗平常心嘛。

万万没想到的是投降之后,秦国这个大骗子没兑现说得话,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也就算了,竟然连吃的东西也不给供给齐王建发,最后把齐王建给饿死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秦末齐国贵族会这么积极主动去响应陈胜这些人。当年被秦国骗惨了。另外,后来刘邦灭了项羽后,成了新天子,齐国最后复国势力代表田横怕被诛,带着他的手下五百人去了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说我们大汉招安政策也是很好的,你来大可封王,小可封侯。则然,田横守义不辱回拒了。其实,我觉得他可能根本也就没信刘邦的话,毕竟秦始皇也是这么骗人的。再说了,刘邦之前鸿门宴时答应跟项伯做女儿亲家,汉并天下,他将女儿嫁给了自己好朋友张耳的儿子。


柳氏异闻录


没有什么心态,因为齐国压根就没抵抗!秦国采取的远交近攻策略在齐国身上发挥到了极致,齐国和秦国在战国后期实现了几十年的和平,齐王还去过秦国,秦始皇下令把齐王当成他自己一般来款待。于是齐王心花怒放,五国联军伐秦时齐国不参与,秦始皇开始一统天下时每次其他国家向齐国求救齐国统统拒绝,更好笑的是每当秦国灭掉一个国家齐王都派人前去祝贺,等其他五个国家都亡了自然也就轮到齐国自己了!结果秦军灭齐国时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落冰汪


齐国的心理应该是极其复杂,刚开始秦国歼灭五国的时候还有一些快感,当秦国开始针对齐国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继而短暂的陷入焦虑与愤怒,当秦国打上门来的时候,已经是万念俱灰,只求一个软着陆了。

齐国本来是应该狂欢的

很多人都在说,齐国的心里应该是悔恨,没有及时出兵,帮助被灭的五国。其实,在五国伐齐后,齐国即使想帮,也没有那个能力了。

五国伐齐对齐国的伤害的是巨大的,是一种盛极而衰,再也站不起来的致命伤。五国伐齐,主谋是秦和燕,三晋是帮凶(尤其是赵国),楚国还从中趁火打劫,抢了不少齐国的地盘,可以说,五国伐齐是一次其他六国合起火来暴揍齐国的事件,因此,齐国对六国心中充满了恨,当一个个曾经的仇人被灭的时候,齐国本来应该是狂欢的,我灭不了你们,有人能灭!

继而抱有一丝侥幸

但是好景不长,当秦国逐次灭了其它五国之后,大国中只有齐国和秦国存在,而自己在秦国面前充其量能算一个蚂蚱。

齐国的侥幸心理是,秦、齐关系还不错,在秦国的远交近打的国策中,和齐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交好,拉拢,秦、齐还东西互帝。

秦国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了,也不差我齐国这点土地了。

焦虑和愤怒

什么?秦军压境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这个时候,齐国的心里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怎么办,能够牵制秦国的都被打败了,自己是上了贼船。

只有焦虑和愤怒

焦虑的是打不过啊;愤怒的是,咱不说好了,同盟关系嘛!

万念俱灰

内心戏也演完了,几十年玩耍也够了,面对现实吧!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抵抗,万一要赢了呢?齐国继而弄了几十万人到前线上演一波大溃逃,然后就束手就擒。

内心毫无波澜,不为所动了。

其实,齐国能怎么做,到五国伐齐之后,再想保持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不可能了,不管是谁崛起,齐国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论纵横




长平之战,列国闻风丧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果与魏国特种部队魏武卒一样成为了兵马俑。齐国此时此刻已经失去了信心,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国,秦国范睢先生的远交近攻策略发挥了巨大作用,齐国安心做温水里的青蛙。

齐国最后一任诸侯王是齐王建,齐王建即位后由其母君王后主持朝政,君王后是个才女,经历了战国末期的战火和宫廷谋变,所以制定了对秦国谨慎,对其他国家诚信原则,在五国加盟合众联横过程中,齐国充当粮草赞助方的角色,秦国远交近攻策略发挥作用秦王赢政请齐王建喝酒,一顿海誓山盟,磕头拜把子,同时给了国舅后建大量黄金珠宝,这让齐国君臣很受用。

齐国坐拥天下最有利的位置,背山靠海物产丰饶,如果发奋图强与南方楚国联手直捣秦国后庭花,那么秦国会坐立不安,三晋合力进攻函谷关,秦国面临生存危机。可是历史不容许假设,从公元前1000年姜太公辅助周武王姬建立周王朝,受封齐地,传至三代嬉公小霸天下,后不断出现内部矛盾。齐国鼎盛时期是齐桓公公子小白,齐桓公与管仲合作励志革新,开创了称霸诸侯,但是到了晚年恒公没有处理好遗产分配问题,导致诸子夺位,恒公被软禁宫闱,活活被饿死,死后六十七天有尸虫爬出,才知道春秋五霸齐桓公归天了。齐国后开始衰落,后出现田氏专权,田氏代齐。田氏齐国真正危机爆发,在于子之之乱,苏秦合众五国伐燕,燕国君臣上下离心离德,差点灭国。最后流亡韩国公子职,被赵武灵王召见扶持回国即位为燕昭王,燕昭王任用大将乐毅改革图新,收回失地光复燕国。

燕昭王稳定下来了,倒霉的就轮到齐国了,作为五国入侵燕国始作俑者,乐毅纠集了五国讨伐齐国,齐国此时也是大乱,齐国扛不住五国进攻,最后只剩下了稆县和即墨两个城池,齐王任用田单为将,田单使用火牛阵大破联军,后使用反间计让燕昭王解除了乐毅的兵权,经过艰苦努力齐国得以光复。但从此不再能够雄起,齐王建在秦军濒京城下时,齐国君臣上下基本一致开门投降称臣。齐王建被秦王安排到共地,但是不提供粮食,最后被活活饿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