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點讚四川省委兩個《決定》:大省邁向強省的四川行動綱領

日前,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和《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兩《決定》),對實現四川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實施路徑、工作機制等進行了系統謀劃。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惠小勇、周相吉

四川對外開放優勢路徑在哪?省會成都該如何與各市州協同發展?四川用不用大力發展高鐵?這些一度在四川幹部群眾中頗有疑惑的問題,在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近日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和《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兩《決定》)中,有了具體鮮明的解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到四川調研,並多次對四川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及作出重要批示。特別是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考察調研,對四川提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總體要求和“五個著力”的重點任務。

如何真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新一屆四川省委從4月中旬起,在全省範圍開啟了一場突出問題導向的“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截至5月底,由部分省級領導牽頭組成的調研組向省委提交了22個重點課題研究報告,各市(州)、省直各部門(單位),各民主黨派省委、科研院所等向省委提交了306份調研報告。這些調研報告對四川重大領域的現狀、問題和發展建議等進行了詳細說明。

相關負責人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說,兩《決定》充分吸納了這些調研成果,對實現四川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實施路徑、工作機制等進行了系統謀劃。一個是管總體的指導性文件,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的指示要求,一項一項作出安排部署;另一個是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專項文件,有針對性提出多項務實舉措,是突出操作性的“乾貨”。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四川省廣大幹部群眾認為,這是著眼於四川由大省邁向強省的階段性特徵,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行動綱領。

《瞭望》新闻周刊点赞四川省委两个《决定》:大省迈向强省的四川行动纲领

工人在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車間裝配汽輪機轉子。《瞭望》新聞週刊薛玉斌攝

凝聚發展新思路

兩《決定》內容舉措務實,力求可操作。其中,涉及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若干新提法反響最為熱烈。

2017年,成都市經濟總量是四川排名第二的綿陽市的6.7倍,成都平原經濟區8市以佔全省17.8%的面積,承載了全省45.8%的人口,貢獻了60.6%的經濟總量;如何看待這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一種觀點是成都一城獨大的“虹吸效應”制約了其他地市的發展,一種觀點是跳出盆地看成都,依然短板不少,只有堅持把成都這個中心做強,才能對其他地市不斷釋放“輻射效應”。此次出臺的兩《決定》,在過去“多點多極支撐”戰略的基礎上,更加鮮明地提出以“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

“一干”就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其面向全國、全球吸納優質資源要素的能力,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多支”就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推動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競相發展,形成四川區域發展多個支點支撐的局面。“五區協同”就是要強化統籌,建立完善區域協同利益分享機制。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含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協同發展,推動成都與環成都經濟圈協同發展,推動“三州”與內地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內各市州之間協同發展。《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沒有把甘孜、阿壩兩州為主體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以及大小涼山地區放在“多支”中,是為了進一步淡化GDP考核,突出其生態功能。

相關負責人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說,兩《決定》在分析了各區域的優勢、特點、定位後,要求各地市要堅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不能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更不能相互拆臺、搞惡性競爭,必須著眼全省“一盤棋”來謀劃推進規劃對接、改革聯動、創新協同、設施互通、服務共享、市場開放,實現區域差異化協同發展。

兩《決定》明確四川要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四川“推動內陸和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兩《決定》提出,推動沿海協同開放,主要是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等,打通出海大通道;推動沿邊協同開放,主要是對接廣西、雲南、西藏、新疆、內蒙古等,用好陸路國際開放口岸;推動沿江協同開放,主要是深化與重慶、武漢、上海等沿長江城市合作,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擴大開放合作最重要的是對接先進生產力,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對此,兩《決定》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的開放戰略。“突出南向”,就是要主動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融入國家中新合作機制,參與中國-東盟框架合作,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中巴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對接南亞、東南亞這個擁有2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打通與四川地理距離最近的出海大通道。“提升東向”,就是要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化成渝經濟區建設,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合作機制等方面全面提升,更好對接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環太平洋國家先進生產力。“深化西向”,就是要優化釋放中歐班列通道能力,發揮西部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優勢,推進對歐高端合作,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擴大北向”,就是要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暢通蜀道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雖然四川已基本實現從“蜀道難”到“蜀道通”的轉變,但交通體系不完善,尤其是高鐵通車裡程較少、等級偏低,與全國主要經濟中心城市通達性不高,與全國邁入“高鐵時代”的大勢和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突出表現在鐵路貨運通道“老”“舊”“繞”,水路運輸潛能未有效發揮,線路結構不均衡,運輸供給不高效。

兩《決定》明確要與四川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和突出南向、提升東向開放戰略重點相一致,重點推進成都經自貢至宜賓和成都經南充至達州兩條350公里時速的高速鐵路建設。這兩條高鐵建成後,四川與全國主要經濟區均可實現300公里以上時速的高鐵直達,6至8小時可直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全國經濟中心以及北部灣經濟區,3至4小時可直達西安、鄭州、武漢、貴陽、昆明等中西部經濟中心城市,從根本上改變四川目前只有成渝鐵路一條300公里時速出川通道的局面。省內則可形成宜賓、達州兩個新的交通樞紐,使成都與川南經濟區和川東北經濟區實現1小時左右交通連接,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形成有力支撐。

構建四川特色現代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相關部門負責人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說,當前四川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僅為15.1%,民營經濟活力不足,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7.1%,比全國低13.3個百分點。

通過對產業比較優勢的分析,四川決定把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優勢,軍工大省在裝備製造業方面的雄厚基礎,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藥、川竹等物產優勢,釩鈦、稀土、鋰礦、石墨等戰略資源富集優勢,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優勢,通過國資國企、行政管理體制、電力體制、財稅金融、創新及軍民融合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破,培育壯大五大萬億級支柱產業,構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和數字經濟“5+1”產業體系,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和區域輻射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四川“擦亮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兩《決定》對統籌推進鄉村“五個振興”“美麗四川·宜居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出部署。

當前四川還有68個貧困縣、5295個貧困村和171萬農村貧困人口,鞏固脫貧、防止返貧壓力不小。兩《決定》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眾,要求既不降低標準又不弔高胃口,紮實做好住房安全、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就業培訓、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生態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涼山彝區脫貧攻堅是堅中之堅,兩《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抓好彝區脫貧攻堅綜合幫扶的任務。四川省委、省政府此前已印發《關於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提出了12個方面34條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派出了總數達5700多人的綜合幫扶工作隊,並在涼山州召開了10餘萬人參加的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兩《決定》強調要堅決打贏這一對於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