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南門坡一位慈祥的老大爺怕擋住鏡頭故意彎了一下腰】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南門坡的一位老大娘在整理自己編織的五色繩】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琳琅滿目的五色繩】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各式荷包】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熱鬧的太谷南門坡】

太谷端午節習俗

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重午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是山西民間夏季最隆重的節日。

端午節,門插艾草,門貼公雞、剪刀,以除瘟疫。在小兒頭上用雄黃酒寫個“王”字,並用雄黃酒抹在小兒肚臍上,小孩身上帶上香包,帶彩粽子,手腳腕系五彩繩,以驅邪避瘟。

屈原為國投江自殺於端午這天,所以太谷人說這一天是為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吃粽子,是太谷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習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現在亦有配以各種豆類、麥類以及江米為餡,佐料加柿餅、栗子、果脯、肉類等等。城市人雜,粽子更是甜、鹹、辣味皆有,角、錐、筒形俱見。太谷民間包粽子,浸米時水裡要放些艾葉。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間習慣在端午節太陽未出山時,將特定形式和數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說法有紀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藥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

端午節辟邪表現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點保護對象,民間傳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說法。當母親的要在節前用碎布做成禽獸、花卉等各種形狀的小包,內裝雄黃、蒼朮等中藥材及香料,稱為香包。佩帶在孩子身上。男孩多為老虎、獅子之類,女孩多為花卉鳥類。傳說可以防止病毒入身。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太谷人還盛行用碎布、細茭杆做成符節,縫在孩子背上,俗稱“討吃子”。取意人窮命大,希望孩子消災免難,健康成長。除香包外,還要用五色花錢搓成索,在神靈前擺供祈禱後,掛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稱為“百索”,要戴夠一百天方才解除。

端午佳節 l 氣氛濃郁的太谷南門坡

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掛上,到端午節的早晨太陽出山前解下,埋在車轍下,意思是讓鐵車輪砸爛五毒蟲。對於不會走路的小娃娃,做母親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裡睡上一會兒,稱作“躲午”。家庭其他成員,則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婦女是將艾技插在頭上或綰在辮梢上,還要用鳳仙花色染紅指甲。

一一一摘自《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太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