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南门坡一位慈祥的老大爷怕挡住镜头故意弯了一下腰】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南门坡的一位老大娘在整理自己编织的五色绳】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琳琅满目的五色绳】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各式荷包】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热闹的太谷南门坡】

太谷端午节习俗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门插艾草,门贴公鸡、剪刀,以除瘟疫。在小儿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并用雄黄酒抹在小儿肚脐上,小孩身上带上香包,带彩粽子,手脚腕系五彩绳,以驱邪避瘟。

屈原为国投江自杀于端午这天,所以太谷人说这一天是为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吃粽子,是太谷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城市人杂,粽子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太谷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入身。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太谷人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

端午佳节 l 气氛浓郁的太谷南门坡

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他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

一一一摘自《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