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到底該如何教育

​ 以前大部分家庭都有兩個孩子以上,論教育子女,如果和現在相對比完全可以用簡單直接粗暴來形容,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一天我問身邊的一朋友,你為什麼能做到這麼節儉,後來他跟我聊到,他小時候可沒少捱打,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隔壁家玩得比較晚回來,當時還正是秋收的季節,父母在田裡收莊稼,忙到天黑才回來做飯,看到我回來得又晚,一直在唸叨,可能是比較匆忙晚上做的是麵條,結果吃了幾口就倒了,然後東窗事發被打了,當時一邊打還一邊被教育著,後來父母在田裡時,我就學會了做飯。

在當時那個年代,生活都過得緊張,僅僅是為了吃飽就需要費很大的勁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幾乎不用哄,應該說是一聲吼,就得老老實實的。

社會進步很快,條件也好了。當個孩子也不容易,教育孩子更不容易。

在小的時候是集眾愛一身,只要你哭就有排著隊的人來哄你,時間久了,家人也都習以為常,一哭就哄,漸漸的就養成了“你需要哭”才能得到滿足。

在幼兒期的哭,是一種溝通,頭幾個月小嬰兒是不會思考:什麼樣的哭就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東西。其實他們都只是自動的哭,原因有可能是餓了、不舒服、困了等等,當寶寶慢慢長大了思想也跟著有了,家人依然在促使你哭就能滿足的法寶。

在這裡並不是說家人不懂教育孩子,而是因為愛而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成長,總覺得孩子哭是正常的,反正只要滿足了就好了,滿足了後也沒有思想上面的灌輸和教育,好了就過去了,這也是家人被誘導走進了最大誤區之一。

前段時碰到一個3歲不到的小孩,特別惹人喜歡,當然不是因為長得可愛,而是因為她要什麼都懂得與人溝通。再來說說我家那小侄子吧,動了他的玩具,他可以隨手拿起來砸,出去吃飯沒空調哭鬧或地下打滾,來客人了可以趕出去,真是無法無天了,稍不如意先是一頓哭甚至動手,怎麼哄好的就不說了,反正爺爺帶著出去,然後拿著玩具笑著回。

我經常笑我爸,這爺爺已經當成三陪了,有時看那小霸王鬧騰,看到長輩又愛又氣的狀態也只能搖搖頭。

小孩子到底該如何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