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城隍庙

丰镇城隍庙原与财神庙相连,位于西边。规模与财神庙不相上下。1951年被拆除。解放不久,政府强制戒毒,把那些吸食毒品的人员集中起来,参加适当劳动,财神庙就是让这些人拆除的。

丰镇城隍庙

网络配图

城隍庙拆除后这里改成文化广场,先是把街头的小商小贩都集中这里,成了商贸摊点,人气很是旺盛。后来又在广场北面建盖了带有顶棚的戏台,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和集会常常在此举行。

文化广场中间有一个简易篮球场,四周只有一排木条坐凳,县里的主要篮球比赛都在这里举行。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对篮球产生兴趣的。

文化广场的戏台后面有一间小房,照看戏台的苟先生就住在这里,苟先生身材高大,语音洪亮,两道八字胡又黑又亮我们常常被他大声喝斥而逃跑。苟先生孤身一人,藏书丰富。平时他总是捧着一本剑侠小说念给人听,周围大多是一些古稀老人。我有时也站在旁边听,,一些《封神演义》的故事,最初是这里听到的。后来许多外地说书人络绎不绝的来到小城,就在广场的舞台上说书,苟先生就成了服务员。那时来小城说书的有评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印象最深的是说西河大鼓的王宗英先生了,王先生那时不过三十岁,他说书口齿清楚,形象生动,颇受大家欢迎,常有听众爆满的时候我头脑中那些杨家将的故事就是听王先生讲的,那时我正在上小学,许多中午的时间在书场度过,听的久了就不好意思白听,常常和母亲要些零花钱。每当说书人说到精彩处便停下来要钱,那个弹三弦的助手打开一面大扇,从人们面前经过。我有时也大模大样的往扇上撂上一分钱,脸上便觉得有了光彩。其实说书人对小孩子是不介意的。

丰镇城隍庙

网络配图

文化广场与街面相隔一片空地,这里是城中热闹的去处,凡是外地来的各种艺人,都汇集于此,踢拳卖艺的,拉洋片的,说相声的似乎常年不断。曾有一对五十岁左右的夫妻在此说相声。他们语速很快,几乎听不懂,好像从来不要钱,听的人也不多,我真不明白他们是靠什么生活。而且住了很长时间。

到了过年的时候,文化广场便成了我们儿童的乐园,年画棚一间紧挨一间,各种故事的年画让我常常流连忘返。不顾脚板冻的生疼。

丰镇城隍庙

网络配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广场建成了灯光球场和体委办公室,也是小城的热闹地方。九十年代后兴起开发建楼的热潮。

那座饱经沧桑的灯光球场就淹没在群楼之中,据说因年久失修成了濒危建筑,好像忘记了它的存在。(张喜荣 北京丰镇同乡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