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东第一镇——隆盛庄镇(上)

隆盛庄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地形呈小盆地。其北、东、西三面有山环绕;东北与兴和接壤,西北与察哈尔右翼前旗为邻;其南地势平坦,东南通往山西阳高、天镇,西南通往丰镇、大同;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上南下的重要陆路通道(旧208国道经此通过),也是东连张家口、西接呼和浩特的中间站。以明长城为界,内为农耕区,外为游牧地,是“口里的口外,口外的口里”。


绥东第一镇——隆盛庄镇(上)


曾经商贾云集、繁荣昌盛,号称“绥东第一镇”的隆盛庄,在1921年平绥铁路开通后,逐渐失去了区位交通优势,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经济渐趋衰落,逐渐沦落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镇。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也就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人民的视线。然而,穿越时空,回顾历史,曾经的“绥东第一镇”,依然给人留下深深的眷恋和再度辉煌的信念。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清真寺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四脚龙舞”、产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六月二十四古庙会”及嘉庆年间形成的“上三元干货制作技艺”,已被自治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隆盛庄入选国家第一批古村落名录,再一次引起人们关注。

关于隆盛庄,有太多传说,却少见权威史料的记载,但终归是有历史的。


绥东第一镇——隆盛庄镇(上)


一、隆盛庄镇的历史渊源

早在汉代,这里曾有过驻军。这从镇东500米处土质二层窑洞墩台及窑洞内和周边发现的汉代云纹瓦当、绳型大型板瓦、绳纹筒瓦和绳纹陶瓦可以得到证实。

明洪武二十九(1396年),明王朝在此修筑长城。镇东双台山西北坡上的摩崖石刻:“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修筑隘口,东山坡至西山坡长二千百十八丈,烟墩三座”。这块时刻,是迄今为止在隆盛庄境内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朝奉行的是“守备为本,固守封疆”政策。大边选择于此,目的是“军事上封堵南北出入通道,经济上圈入大量屯种之地”。因为在明朝的西北部和北部由北元的残余势力(亦力巴里和瓦剌、鞑靼)和其他游牧部落所把持,所以明王朝在北部修筑了规模宏大、绵延上千里的长城,以阻隔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这道长城自然成为明蒙的分界线。就地理位置而言,今隆盛庄处于当时的明蒙分界线上。长城外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长城内侧为禁止开发的屯垦之地。除明王朝在此派兵驻守外,局者甚少。可以说元明十七这里是北部边陲草地。

清灭明后,清王朝的疆域向北扩展了许多。清康熙九年(1670年),在 东起东起哈凛和硕(今兴和县南部)、西至阿鲁十八儿台(今丰镇市巨宝庄八台村)地域内设置察哈尔右翼牧场,属太仆寺右翼马场。康照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迁到宣化、大同边外,今隆盛庄一带为察哈尔右翼正黄旗、正红旗的驻牧地。


绥东第一镇——隆盛庄镇(上)


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在丰镇地区开始招民垦荒。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招的农民开始北上向今隆盛庄一带迁徙拓垦。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隆盛庄及其周边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居民聚集的村落,最大的是位于今隆盛庄南四公里处的四美庄。当时隆盛庄还没有形成“庄”,名为“隆盛”,这就是所谓的“先有四美庄,后有隆盛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一卷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廷设庄,名隆盛庄。从乾隆十五年绘制的丰镇厅署政区图看,隆盛庄形成至少有250多年的历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同镇总兵在丰镇厅境内分讯设铺驻防,当时四美庄把总管辖隆盛庄庄铺。光绪末年,晋北镇台移防驻此,署衙设于北庙东院内。民国初丰镇县在此设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西北军在此设县佐,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称镇,延续至今。


绥东第一镇——隆盛庄镇(上)


二、隆盛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清廷在此设庄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式在隆盛庄招民放垦。每放一号地为七顷半,当时以晋北、晋中、忻州、崞县一带的人前来抽签买地者居多,隆盛庄便由30号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以隆盛庄为中心,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村落,有的叫庄、有的叫屯、有的叫号、有的叫沟。招民放垦之后,清政府实行三年内不升科纳税的优惠鼓励政策,进一步吸引了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移民来此垦荒定居,这个时期的隆盛庄虽然以农业垦种为主,但已初具规模。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骤增长,相应地拉动了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口里”精明的手工业加工者和商人不失时机地蜂拥而至,使这个由招民放垦形成的庄子逐渐有了集镇雏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