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隆盛庄清真寺

马永真 代林

在整个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最为穆斯林称道的清真寺是丰镇隆盛庄清真寺。该寺位于丰镇隆盛庄小北街礼拜寺巷,以其建寺历史久远、建筑古朴、规模较大而享有盛名。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满清乾隆平定回部。回族随军东来居住在绥远归化城者不及千人”。“本省现住回民,则自满清乾隆时随军东来,遂成土著,此固确有可考也。”隆盛庄自清乾隆二年(1737年)就有不少回民居住在庄外之北五福屯、东营子、西夭子及二道沟一带。又据考证,在清朝后期,回族起义首领马化龙被清廷镇压后,回部上层官员大部分降清留用,士卒每人发银50两,遣往包头、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和隆盛庄一带。由此可见,回族迁居此地距今有260余年的历史。

《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政府招民垦种,在隆盛庄处放垦,遂取名隆盛庄。从陕西、河北和山西来隆盛庄经商的人,后逐渐留居下来。据传说,乾隆末年(1796年),隆盛庄一带大旱,瘟疫流行,庄内街头巷尾到处弃有尸体,瘟疫蔓延愈盛。此时,有一位马姓阿訇借用庄外之北五福屯村民刘二的三套马车进庄,把尸体全部拉运出庄外,埋葬在一个大水坑内,又把庄子内清扫干净。不几日,瘟疫竟然消除。丰镇厅同知因回民清街消灾有功,特奏请朝廷嘉奖,发龙票一张,准许原先居于庄外的回民进庄建房居住。从此,近百户回民进庄定居,后逐渐形成小北街回民聚居区(参见福堂、蒙毅:《隆盛庄的回民》,载《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2001年第15期)。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隆盛庄清真寺,初期仅有礼拜大殿3间。后随着在隆盛庄经商定居的穆斯林人口增多,原先散居于庄外的回民又陆续迁入庄内居住,原礼拜大殿显得狭窄,沐浴室尤其拥挤,不足使用,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穆斯林群众捐资加建大殿13间,教长室、海立凡宿舍、沐浴室和库房等建筑一应俱全,形成里外三进院落,大门、二门、围墙、照壁和南北配房齐全的完美建筑群落。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扩建大殿5间、抱厦5间,并用青砖围墙,坚固厚实;墙顶排列短形堠墩,仿佛城堡。寺门门楣上书“清真寺”(参见《中国清真寺综览》第72页,吴建伟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扩建后的寺院分东西两院。东院有正房6间,是穆斯林沐浴之地,室内设水井、锅炉和青石砌筑的下水池,并设有若干单间沐浴间,每间顶棚均悬挂喷淋吊罐。南房6间,均有向阳采光窗户,是阿訇和海立凡居住之所。西院建有正厅4间、南房4间,西院西侧为大殿。殿前修筑抱厦,猫头滴水,出檐飞头,雕花刻木,形象逼真。殿内木板铺地,上盖地毯、毛毡或羊皮。正殿门窗皆饰以花卉彩蝶,系用铁条编织而成,做工精细,华丽无比。此次扩建后的清真寺即成今日规模。建筑形式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风格,布局对称合理、玲珑精巧,色彩古香古色、雕梁画栋,寺院浑然一体、宏伟壮观,观之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该寺在“文革”中被关闭,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在此期间,寺内财产受损严重,部分建筑遭到毁坏,匾额浮雕被砸,账目被焚毁,档案丢失。落实政策后重新还寺与穆斯林群众。1979年,丰镇县人民政府和乌兰察布盟民委拨款1.4万元,修缮隆盛庄清真寺。当年修葺,寺貌和内部设施基本恢复原状。1999年,该寺又将西院北厅4间房子另改建成一处礼拜暖殿,面积100平方米(其中用屏风隔出的女暖殿部分,面积23平方米)。同时,维修了沐浴室,更换了淋浴设施。丰镇隆盛庄清真寺为内蒙古自治区清真寺重点保护单位。全寺占地近6.8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100人礼拜。

《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该寺寺门并不高大,却与围墙搭配协调。大门两侧配有弓形门阙,一对石鼓门墩,石鼓面上缀镌花草浮雕。当人们从坐南朝北的正门进入寺内,迎面是一堵砖雕照壁,由北折身面向西,可遥望见大殿后穹顶上的一弯银月,犹如进入一座古代宫殿。进入呈长方形、东西走向的二进院落,月亮门门楣嵌有用铜粉书写的“普慈今世”四个字,该院落南北两厢是教长室、沐浴室和海立凡宿舍。第三个院落即大殿所在处。院内两侧是库房等,大殿建有十分壮观的抱厦,抱厦内存有石碑7通,均为记载捐资建寺穆斯林的功德碑,其中1通因时代久远只可看清碑首“万善同归”四个古朴的石刻大字,碑文漫漶已几乎无法识读了。礼拜大殿内,现存大量的阿拉伯文与汉文匾额,将大殿装点得庄严肃穆,深寓意境。其中有阿拉伯文匾额2块,第一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二章第238节:“你们应该坚持礼拜,坚持正中的拜功,应该顺从地向安拉肃立。”第二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七十二章第18节:“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阿拉伯文楹联一对,其一内容摘自《圣训》:“信士在清真寺,犹如水中鱼。”其二内容同摘自《圣训》:“伪信士在清真寺,犹如笼中鸟。”汉文康熙圣谕(复制品,已难以辨识字迹)1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丰镇厅同知赠“道通乾坤”匾1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赠“守真存诚”匾1块,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族知名人士、时任绥远都统的马福祥书汉文:“其尊无对”“开天古教”匾两块,还有悬于大殿外北厢房门额上的民国四年(1915年)汉文“尊大清高”匾1块。这些均为躲过“文革”而经该坊德高望重的穆斯林老人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真品,可作为二百多年来隆盛庄清真寺历史的见证。

《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历史上,隆盛庄回民还组织过俱进会。俱进会拥有地产、房产,是回民集体的财产。隆盛庄回民不仅善于经商,而且重视民族教育。清真寺扩建后,俱进会在寺东兴建该会回民小学。学校正房7间为教室,西房5间为礼堂,南房7间为库房和伙房,东房5间为办公室。开初只收回族子女入学,专授阿拉伯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回民小学与县立隆盛庄小学合并,回汉学生兼收,开始用汉语授课。开设的科目有汉语文、算术、体育、音乐和美术等新式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回民小学与一里路小学合并,改建成隆盛庄北街完全小学校。在隆盛庄极盛时期,回民达500余户,2000多人,后因隆盛庄商业衰落而大多外迁包头、呼和浩特、大同、集宁和丰镇等地,现有回族20余户,40多人。

《情系隆盛庄》选登:隆盛庄清真寺

(原载马永真、代林编著:《内蒙古清真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2014年9月修订再版。)

男,回族,1956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1月参加工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兼职副主任。兼任中国回族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会长、英文《当代社会科学》编委等职;内蒙古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乌兰巴托大学特约教授,河南大学回族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自治区级课题十数项,出版合著2部,主编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代林

男,回族,1963年1月出生。现任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呼和浩特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文章,发表上百万字作品。现兼任中国回族学会副秘书长、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文悦驿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