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同行丨四十餘年傾心澆築 良母爲國爲家種下「幸福田」!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俞滌萍,女,漢族,生於1936年10月,上城區清波街道清波門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普通母親,憑著“只要兒還在,家就是完整的”的樸素想法,長達41年悉心照料智力、肢體雙重殘疾的兒子。期間,還結對了12位轄區駐地士兵做“兵兒子”,建立起深厚的軍民魚水情,她就是好母親--俞滌萍。

41年長跑,她用心呵護殘疾兒子,始終無怨無悔。

早上7點,82歲的俞滌萍來到兒子房間,拿起T恤衫給50歲的兒子換上。由於兒子腿腳無法伸展,對普通人來說很平常的穿衣在她看來每次都很困難。一點一點地套上一個袖子,再換另一個。“夏天還好,冬天衣服多,確實很累,”俞媽媽說,但是每當想起對孩子的虧欠,就什麼也沒有了。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俞滌萍和其他退休老人不同,她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愛都給了殘疾兒子。由於少年時的一場大病,兒子患上了癲癇,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蒙上了陰霾。從此,一家人開始了為兒子看病而東奔西走的漫漫長路。“我每時每刻都在盼望著兒子的病情有所好轉。”說到這裡,俞滌萍的眼眶溼潤了。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痊癒”這個詞她再也不敢奢求。

幾十年來,每一頓飯,每一勺水都是俞滌萍親自端到兒子的嘴邊,一口一口喂到嘴裡,每次餵飯都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有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兒子突然發了脾氣,將正在餵飯的母親一推,把滾燙的飯弄了俞滌萍一手,她的眼淚一下子流了下來,可是當她剛想發脾氣時,看見兒子的眼淚也流了下來,就沒捨得訓斥兒子,忍著疼痛把飯喂完。

無微不至的照顧整整41年。隨著時間推移,兒子進入了中年,長得越來越壯實,而俞滌萍的年紀也越來越大,頭上的黑髮已漸漸變成白髮,體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了。“我有過抱怨,有過掙扎,但我畢竟是一個母親,我不疼他誰來疼他。”畢竟年事已高,不能永遠照顧兒子,一想到這,俞滌萍總會忍不住傷心。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我還在,兒子就有希望,為了他,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平日裡,俞滌萍捨不得為自己買件好衣服,自己吃的也是能省則省,但在照顧兒子上卻從不吝嗇,總是動心思為兒子的一日三餐變花樣,生怕他吃不好,還要定時喂藥。天氣好的時候,她會把兒子推到西湖邊,曬曬太陽、吹吹風,這一刻,母子倆都沉浸在幸福之中。談起她,鄰居們無不為她的母愛所動容,都說俞媽媽讓這個充滿不幸的家庭變得和諧又幸福。

二十餘年,12個兒子眼中的“媽媽”,詮釋人間真情。

除了是一位身患疾病兒子的母親,俞媽媽還有一個身份,她艱苦的經歷並不會減少她對其他12個兒子的愛。

插花、做遊戲、包餃子、送禮物......在第105個母親節來臨之際,清波街道社會事務科、清波門社區駐地部隊共同舉辦“軍民一家親•共敘母子情”母親節活動,讓這份特別的母子親情成為清波人心中最溫暖的人間大愛。

活動當天,社區組織清波媽媽們走進軍營,與轄區駐杭部隊戰士們互動交流,9對“兵媽媽”和“兵兒子”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共同簽下了愛的結對協議,俞滌萍,就是這“兵媽媽”中的一員,她面帶微笑地聽著 “兒子”李帥在部隊裡的點點滴滴,也不停叮囑著“兒子”要當心身體,安心服役。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對“兵媽媽”俞滌萍來說,這個結對儀式再熟悉不過了,從她成為“兵媽媽”以來,她已經結對了12個兵兒子,她總是以“兵媽媽”的特殊身份給 “兒子”帶去家的溫暖和關懷,每每回想起“兒子”小心翼翼地那聲“媽”;回想起與“兒子”溫暖的擁抱;回想起第一次為他們包團圓餃子,第一次領他們回家……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仍然記憶猶新,激動不已。

在俞阿姨看來,這些“兵兒子”年紀不大就遠離家鄉,一個人來到新的環境,本就不太容易,情感上需要更多的關愛和溫暖。她是這麼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家在山東菏澤的李力,是和俞滌萍結對了四年的“兵母子”,雖然現在他退伍了,但卻是俞媽媽最掛心的“兵兒子”。李力18歲時入伍,“剛和李力結對那年,他快20歲了,小夥子有點靦腆,但很懂事。”為了讓初來乍到的李力早點適應在杭州的生活,俞滌萍和其他兵媽媽們一樣時常去部隊看望“兒子”,大事小情都噓寒問暖,逢年過節,當她得知李力無法回家與家人團聚,就時不時地帶他到家中,親自下廚為他做愛吃的家常菜,讓漂泊在異鄉的他也能感受到母親般的呵護。俞阿姨曾說:“子弟兵在我們的社區裡,他們就是我們的兒子,做一個母親該做的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除了日常的關心和節假日的陪伴之外,俞滌萍還和“兵兒子”有一個特別的互動交流方式,熟悉俞阿姨的人都知道,她是書法愛好者,練就了一手好字,俞媽媽得知兵兒子也想學習書法,她就不辭辛勞地為“兵兒子”們準備好書法臨摹貼,還幫他們挑選採購筆墨紙硯,抽出空兒就手把手地教他們寫毛筆字,向他們傳授多年來自己練習書法的心得體會與方法口訣,她經常語重心長地教育這些年紀輕輕的“兒子”:“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讓“兒子”懂得品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成大事者必先學會做人。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今年,俞阿姨又迎來了新的“兵兒子”,一次熱心的“上門理髮”成就了這段母子情緣,一句“乾媽,再見!”種下了彼此結對的期盼,今年母親節前一天,俞阿姨就正式與“兵兒子”李帥簽訂結對協議,她慈愛地對李帥說:“小李啊,今後你就是我乾兒子了,有什麼事都要和媽媽說,家人之間沒啥不好意思的。”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那些退伍戰士眼中,清波的“兵媽媽”俞滌萍仍然是他們軍旅生涯中的珍貴回憶。至今,俞滌萍還經常和曾經結對的12位“兵兒子”保持著聯繫,得知退伍的兵兒子結婚了,她還為他們親手準備了新婚四件套,把他當成“親兒子”般疼愛;兵兒子來杭時,也一定會順道去拜訪這位勞心的“媽媽”,老人自豪地說:“這是真情的流露,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是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聲“兵媽媽”是軍民魚水情最質樸的詮釋,清波門社區雙擁室裡的一幅俞媽媽親筆書寫的“軍民魚水情”更顯一位平凡母親對兒子愛的深沉。二十多年來,俞滌萍用無私的母愛溫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兵兒子”,這份特殊的“母子情”也隨著彼此陪伴而更加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