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俞涤萍,女,汉族,生于1936年10月,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普通母亲,凭着“只要儿还在,家就是完整的”的朴素想法,长达41年悉心照料智力、肢体双重残疾的儿子。期间,还结对了12位辖区驻地士兵做“兵儿子”,建立起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她就是好母亲--俞涤萍。

41年长跑,她用心呵护残疾儿子,始终无怨无悔。

早上7点,82岁的俞涤萍来到儿子房间,拿起T恤衫给50岁的儿子换上。由于儿子腿脚无法伸展,对普通人来说很平常的穿衣在她看来每次都很困难。一点一点地套上一个袖子,再换另一个。“夏天还好,冬天衣服多,确实很累,”俞妈妈说,但是每当想起对孩子的亏欠,就什么也没有了。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俞涤萍和其他退休老人不同,她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爱都给了残疾儿子。由于少年时的一场大病,儿子患上了癫痫,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蒙上了阴霾。从此,一家人开始了为儿子看病而东奔西走的漫漫长路。“我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儿子的病情有所好转。”说到这里,俞涤萍的眼眶湿润了。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痊愈”这个词她再也不敢奢求。

几十年来,每一顿饭,每一勺水都是俞涤萍亲自端到儿子的嘴边,一口一口喂到嘴里,每次喂饭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突然发了脾气,将正在喂饭的母亲一推,把滚烫的饭弄了俞涤萍一手,她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可是当她刚想发脾气时,看见儿子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就没舍得训斥儿子,忍着疼痛把饭喂完。

无微不至的照顾整整41年。随着时间推移,儿子进入了中年,长得越来越壮实,而俞涤萍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头上的黑发已渐渐变成白发,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了。“我有过抱怨,有过挣扎,但我毕竟是一个母亲,我不疼他谁来疼他。”毕竟年事已高,不能永远照顾儿子,一想到这,俞涤萍总会忍不住伤心。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我还在,儿子就有希望,为了他,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平日里,俞涤萍舍不得为自己买件好衣服,自己吃的也是能省则省,但在照顾儿子上却从不吝啬,总是动心思为儿子的一日三餐变花样,生怕他吃不好,还要定时喂药。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把儿子推到西湖边,晒晒太阳、吹吹风,这一刻,母子俩都沉浸在幸福之中。谈起她,邻居们无不为她的母爱所动容,都说俞妈妈让这个充满不幸的家庭变得和谐又幸福。

二十余年,12个儿子眼中的“妈妈”,诠释人间真情。

除了是一位身患疾病儿子的母亲,俞妈妈还有一个身份,她艰苦的经历并不会减少她对其他12个儿子的爱。

插花、做游戏、包饺子、送礼物......在第105个母亲节来临之际,清波街道社会事务科、清波门社区驻地部队共同举办“军民一家亲•共叙母子情”母亲节活动,让这份特别的母子亲情成为清波人心中最温暖的人间大爱。

活动当天,社区组织清波妈妈们走进军营,与辖区驻杭部队战士们互动交流,9对“兵妈妈”和“兵儿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共同签下了爱的结对协议,俞涤萍,就是这“兵妈妈”中的一员,她面带微笑地听着 “儿子”李帅在部队里的点点滴滴,也不停叮嘱着“儿子”要当心身体,安心服役。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对“兵妈妈”俞涤萍来说,这个结对仪式再熟悉不过了,从她成为“兵妈妈”以来,她已经结对了12个兵儿子,她总是以“兵妈妈”的特殊身份给 “儿子”带去家的温暖和关怀,每每回想起“儿子”小心翼翼地那声“妈”;回想起与“儿子”温暖的拥抱;回想起第一次为他们包团圆饺子,第一次领他们回家……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然记忆犹新,激动不已。

在俞阿姨看来,这些“兵儿子”年纪不大就远离家乡,一个人来到新的环境,本就不太容易,情感上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家在山东菏泽的李力,是和俞涤萍结对了四年的“兵母子”,虽然现在他退伍了,但却是俞妈妈最挂心的“兵儿子”。李力18岁时入伍,“刚和李力结对那年,他快20岁了,小伙子有点腼腆,但很懂事。”为了让初来乍到的李力早点适应在杭州的生活,俞涤萍和其他兵妈妈们一样时常去部队看望“儿子”,大事小情都嘘寒问暖,逢年过节,当她得知李力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就时不时地带他到家中,亲自下厨为他做爱吃的家常菜,让漂泊在异乡的他也能感受到母亲般的呵护。俞阿姨曾说:“子弟兵在我们的社区里,他们就是我们的儿子,做一个母亲该做的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除了日常的关心和节假日的陪伴之外,俞涤萍还和“兵儿子”有一个特别的互动交流方式,熟悉俞阿姨的人都知道,她是书法爱好者,练就了一手好字,俞妈妈得知兵儿子也想学习书法,她就不辞辛劳地为“兵儿子”们准备好书法临摹贴,还帮他们挑选采购笔墨纸砚,抽出空儿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写毛笔字,向他们传授多年来自己练习书法的心得体会与方法口诀,她经常语重心长地教育这些年纪轻轻的“儿子”:“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让“儿子”懂得品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成大事者必先学会做人。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今年,俞阿姨又迎来了新的“兵儿子”,一次热心的“上门理发”成就了这段母子情缘,一句“干妈,再见!”种下了彼此结对的期盼,今年母亲节前一天,俞阿姨就正式与“兵儿子”李帅签订结对协议,她慈爱地对李帅说:“小李啊,今后你就是我干儿子了,有什么事都要和妈妈说,家人之间没啥不好意思的。”

携手同行丨四十余年倾心浇筑 良母为国为家种下“幸福田”!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那些退伍战士眼中,清波的“兵妈妈”俞涤萍仍然是他们军旅生涯中的珍贵回忆。至今,俞涤萍还经常和曾经结对的12位“兵儿子”保持着联系,得知退伍的兵儿子结婚了,她还为他们亲手准备了新婚四件套,把他当成“亲儿子”般疼爱;兵儿子来杭时,也一定会顺道去拜访这位劳心的“妈妈”,老人自豪地说:“这是真情的流露,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声“兵妈妈”是军民鱼水情最质朴的诠释,清波门社区双拥室里的一幅俞妈妈亲笔书写的“军民鱼水情”更显一位平凡母亲对儿子爱的深沉。二十多年来,俞涤萍用无私的母爱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兵儿子”,这份特殊的“母子情”也随着彼此陪伴而更加历久弥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