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考研:最易混淆的8個專業

19考研:最易混淆的8個專業

新聞學vs傳播學

新聞學和傳播學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在不少地方是相通的。新聞學側重於新聞採、寫、編、評等業務實踐層面,具體到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新聞採製和運作;而傳播學研究範圍廣泛,與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等緊密結合,研究人類社會活動中的各種傳播活動,以及研究傳播活動主體與外部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2.就業方向不同。新聞學多在傳統的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單位就業,另外還可以在出版社、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師資格證,到學校裡當老師。傳播學可在傳統媒體、新媒體、廣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門等就業,選擇範圍更加廣泛。

3.考研複習要點不同。新聞是一門人文學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觀平衡,培養的記者要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其核心課程是採訪和寫作,因此在複習過程中要多借鑑;傳播學是社會科學,是商業社會下的產物,培養學者或者學者型記者,因此在複習的過程中,要與傳統的人文學科拉開距離,而多靠近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並且要多看歐美原著。

行政管理VS 公共事業管理

如果把整個管理學比喻成一棵大樹,公共管理就是樹上的一條枝,而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則是公共管理這條枝上的兩個分枝。行政管理側重為政府輸送專門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政府的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則注重為企事業單位培養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專業人才,主要對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各種社會管理等公共事業的管理。

1.研究範圍不同。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的報考對象是主要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屬於學術型碩士;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碩士(MPA)的報考對象,限定為有3年或3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歷的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所以應屆生不能報考。此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碩士要考數學,一般為數學四。而報考行政管理專業一般不考數學,個別學校特殊要求例外。

2.就業前景不同。行政管理的畢業生不僅可以從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行政部門,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涉外經濟管理部門、經濟監督檢查等管理部門從事政策和法規研究及實際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大致有兩類:一是在公共部門從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類是在諮詢公司,為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及其他公共部門從事管理諮詢。

3.培養方式不同。①行政管理致力於培養系統掌握行政管理、政府監控、公共政策、城市管理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熟練運用一門外語,具有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勝任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公共組織的實際工作,也可以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高級人才。②公共事業管理(MPA)針對應用性強的特點,在教學形式上採取課堂講授、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參與式研討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著力培養和訓練MPA研究生認識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MPA研究生總攬全局、宏觀決策、處理複雜問題、依法行政、專業化管理、邏輯理解等能力的訓練。注重與政府部門相關部門及專業研究機構的聯繫、交流與合作。

民族學VS 民俗學

民族學和民俗學同屬法學碩士下的學科,畢業後頒發的都是法學碩士學位。但是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民族學是法學一個二級學科,本科開設有該專業的學校不在少數;民俗學歸屬法學類二級學科社會學,本科開設的學校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階段。

民族學專業是研究民族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專業。主要通過實地調查、分析文獻資料和比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家庭婚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道德規範、思想意識等。

民俗學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與當代的民俗事象,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論證,探求它的本質結構、特點與社會功能,揭示其發生、發展、傳承、演變、消亡的規律,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

民俗學是一門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與文化、改造現實社會生活的人文科學。它包括對民俗事象的理論探索與闡釋、對民俗史和民俗學史的研究與敘述、民俗學方法論以及對民俗資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的探討。

相對熱門專業就業而言,民族學和民俗學均屬於比較冷門的專業,其就業特點比較廣泛,一般畢業學生均是服務於國家事業單位、高校等、單位。這兩門學科屬於學術研究型科學,相對於有意向繼續深造的讀博的同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物理學VS 應用物理學

相同點:都是對於物理知識的深入探究,要麼是全面深入,要麼致力於某一方面的研究。

不同點:物理學:比較側重理論研究,所學內容涵蓋高中物理的大部分,並有較大深化。至於研究生階段,物理知識則會更加難,同時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數學能力。

應用物理學:比較注重在理論基礎及實驗成果基礎上實現向現實技術的轉化,對個人的數學基礎和實驗能力考驗較高,也要求具有科學探索的精神。

就業狀況:物理學:在各種相關單位從事科研、技術、教學和相關的管理工作,這些單位可以是航空航天、冶金、鐵道,也可以是計量部門、科研單位、工廠實驗室等。

應用物理學:主要從事於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工作,可選擇的行業有工業、交通、郵電、金融、商業等,就業流向以企業單位居多。

應用化學VS 材料化學

相同點:依託的主幹學科是化學,都是新興的高科技學科。

不同點:應用化學:注重研究化學成果如何轉化為現實產品,偏重於應用,因此在掌握一定理論的基礎上,考生還必須重視動手能力,對化學儀器設備的用途及化學實驗必須細心而且感興趣。研究生階段對學生化學實驗的操作有更高要求。

材料化學:注重研究材料及其使用過程所涉及的化學原理與技術,目的在於探究微觀內容。該專業對於理論知識考查較多,學習範圍包括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新興復合材料等。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將對化學原理與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化學材料有更深瞭解。

就業狀況:應用化學:畢業生可在各類涉及化學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就業,例如石油化工、環保、商品檢驗、衛生防疫、海關、醫藥等,主要從事應用研究、科技開發、生產和管理等。

材料化學:可在涉及金屬、陶瓷、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半導體或複合材料的單位從事製備、加工、開發利用等工作,但目前比較對口的,主要還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大型鋼鐵製造公司。

海洋科學VS海洋技術

相同點:要求對海洋感興趣或有所關注,同時必須有較為牢固的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此外,對實踐訓練也有一定要求 。

不同點:海洋科學:側重於將海洋作為一個整體對象進行研究,既包括水文、海洋運動,也包括海底地質、海中生物等,更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汙染監測等內容。本專業對理論要求較高,除了地質、生物、水文等領域的知識,還必須掌握相關物理、化學內容,才能在實踐中游刃有餘,對研究生來說,還需接受海洋科學研究的專門訓練。

海洋技術:側重於研究現有相關技術如何應用於海洋環境的一門學問。當代的研究趨勢主要鎖定於海洋探測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兩部分。由此,必須牢固掌握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環境學等相關課程知識。研究生階段對於海洋技術的主要標誌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還有進一步探究,並著力提高海洋高科技、海洋資源開發及海洋工程工作。

就業狀況海洋科學:由於研究領域的地域限制和其他複雜原因,畢業生的擇業範圍也有一定限制,主要是擔任海洋研究員、海洋導航員等,如果是有志於做海洋研究,也可以海洋科學家為長遠目標。

海洋技術:主要在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產、環保等領域從事研究工作,而氣象局、海洋局、交通部門、軍事部門、開採石油的海上平臺等也需要此類技術與人才。

管理科學VS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相同點:既包含文科性質的內容如管理學、經濟學,又要掌握理科內容如計算機技術等。

不同點:管理科學:偏重對理論分析能力的培養,除傳授管理領域知識外,著重於培養數學思維、計算機思維在管理方面的分析、決策和實施,研究生階段將對數學、經濟領域的內容進行深化。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偏重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除了管理領域、經濟領域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計算機的各種理論、編程知識,包括相關數學知識。考研方向大致兩個:一為文科方向,實現對文獻、信息等的管理;二為工科方向,偏重計算機應用。

就業狀況:管理科學:主要從事對經濟或數據的計算機化管理,即通過計算機實現對上述兩方面的分析、決策和實施。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可從事各類信息的計算機化管理工作,也可以為企事業單位做系統方面的設計、開發、運營和維護工作。

 法律碩士VS 法學碩士

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是兩個方向有較大不同的專業。法學碩士的教育屬於普通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而法律碩士則屬於專業學位教育的範疇,其教育更加註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法律碩士專業學位中的“法律”是指職業領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是培養高層次的法律實踐專門人才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兩者的區別在於:

1.報考招生條件不同。我國的法律研究生階段教育包括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兩種。報考法學碩士的考生必須具有國民教育大學本科學歷,不限本科專業,但不招收同等學歷的非本科生。法律碩士屬於專業碩士,報考法律碩士的從2000年起,不再允許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含同等學力)報考,而只招收具有大學本科學歷(或同等學力)的非法律專業畢業生。對於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生,鼓勵報考法學碩士研究生。這項措施大大降低了考試的競爭壓力。從2009年起,法學本科畢業生也可報考法律碩士。

2.考試試題不同。法學碩士專業課試題傾向於理論化試題,以主觀題為主。而法律碩士起源為英美,遵循美國法律人才培養原則,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所以法律碩士是由本科為非法律專業畢業生考錄,題目傾向於實務。

3.培養方式不相同:①每個法學碩士有一個導師,在讀期間能得到導師的全面輔導,深入學習法律理論知識。因此,法學碩士專業劃分較細,研究領域一般只有一個方向,對其他方向基本不涉及,培養方向主要是學術研究、科研教學,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養高級理論型學術法律人才。②法律碩士不分專業,在入學時一般選定一個方向進行學習。實行“雙導師”制,既校內導師教授法學理論,校外導師教授法律實務,法律碩士培養方式更加註重實踐和應用。主要是學習現行的法律法規,為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服務與法律監督部門以及社會公共管理部門等法律實務部門培養高層次的複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如律師、法官、檢察官和企業法律顧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