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打工者的天堂廣東,現如今卻面臨招工難的問題,你怎麼看?

Enron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具體的講,可以從從經濟發展的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上來分析。

在改革開放的早期,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廣東和浙江得地緣之先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其強勁的發展勢頭,一直持續到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當時就全國範圍來講,除了上海稍微發展快一些以外,其他西部和內地廣大地區發展仍然很緩慢。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聚集了數以十萬計的企業,勞動力的需求極為巨大。因此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工作崗位,在一定時間內形成了勞動力窪地效應,吸引了全國大多數地區成千上萬的打工者蜂擁而至。一時間,孔雀東南飛成了全國勞動力流動的真實寫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的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空間上從比較單一的地域比如廣東和浙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尤其是08年經濟危機以後,一方面,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珠三角地區大量的外向型企業因為訂單減少,利潤攤薄,資金鍊開始出現緊張,同時因為新勞動法的實行,勞動力成本也同步上升。於是外資企業開始出現經營困難。為求生存,一些企業縮減規模,或關閉部分業務,或外遷至珠三角以外地區甚至國外,比如越南,菲律賓等。未有遷出的企業後來開始倒閉,幾年時間,本土的外資的數千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或死或逃,離開了珠三角,離開了廣東。數千萬個工作崗位隨之流失,勞動力窪地效應便不復存在。成千上萬的打工者被迫離開廣東,尋找新的崗位。另一方面,西部地區和廣大內地經濟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尤其是返鄉勞動力的需求大大增加。相對於離鄉背井去外地打工,能夠在自己的家門口打工,哪怕工資低很多也是返鄉農民工的首選。而且,對於赴廣東的第一代打工者來說,他們大多數是60後和70後,已經不再年輕,繼續留在珠三角,優勢已經喪失。何況人老還鄉,葉落歸根也是不二的選擇。

經過了08年經濟危機的持續洗禮之後,以珠三角地區為代表的廣東經濟發展元氣大傷。以東莞為例,鼎盛時期市區人口有1300多萬,其中外來人口有1200多萬。而經過了一波的經濟危機之後,人口已經下降到700來萬。而留存下來的企業和新生的企業,已經錯過了人口紅利的最好時機。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大力推動產業轉型或升級換代。低附加值的企業家,原始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對環境有汙染的企業,面臨著搬遷或關閉的命運。二是他們現在面對的打工者,多是90後甚至00後的新星人類。相對於第一代第二代打工者來說,這些新新人類不願意吃苦,卻又要求工資高,待遇好,維權意識又特別強。而且從總量上來說,如今已不可能象從前那樣“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勞動力的流向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全國分流。因此流入廣東的打工者數量並不多。三是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同時貨幣也比以前有不少的貶值,打工者所獲得的報酬並不能產生他們所期望的價值。

綜上所述,廣東打工者天堂的消失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經濟空間和地域發展以及全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這是經濟規律的表現,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如夢依稀


廣東是一個輕工業型的地區,二十世紀隨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拓展,深圳在一夜崛起並有些“世界窗口”的美譽。當然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須相應生產力的提高,那時的中國重工業稍欠發達,唯一的一個優勢就是中國人口數量龐大,這是這個紅利資源,當大量勞動力湧入改革城市,那將是一個互相促進的局面。廣東從那時發展起來了。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都要求著一個城市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長足發展,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顯現出一系列的人口問題,其中就有勞動力不足,勞動力素質不高的尷尬局面。高新技術的進步促使機器人進一步普及,也蠶食著一些普通的勞動崗位。所以如今的廣東是向前發展,對於勞動力的需要也是與時俱進,合理調配。當然這一切都是往一個好方向發展,我們祝福廣東,繁華髮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