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修煉」的結果是不需要男人?

當“剩女”的問題愈演愈烈的時候,一種對立抵抗的聲音也越來越偏激,那就是:我們寧願剩下,因為我們已經優秀自主到不需要男人。

上週我在等人的時候翻看一本女性時尚雜誌,上面清晰地寫著“當代女性獨立宣言”:我們的收入足夠支配各種花銷,無論是車、房這樣的大件還是精緻手包、珠寶鑽石,我們都可以分分鐘買給自己;週末我們可以呼喚一幫知性有見識的閨蜜來一個高逼格的下午茶沙龍;我們練瑜伽學烘焙花5天時間往返“螞蟻大夫”度假;我們的生活精彩寶貴到不需要任何一個男人來分享。

看起來真是賞心悅目,高調不已了。

可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難道“每天恨嫁不已、用男人的標準打造自己、剩女心態無可救藥”的反面,就一定是“我內心堅硬如鐵、一力承擔生活的全部瑣碎與繁華、堅信孤芳自賞是最安全的”嗎?

當一個女人表現出過度的應激反應,很難讓人不引發善意的聯想:這是不是一種受盡挫折的感情傷員心態呢?

總之,極左與極右,都不能視為“健康”。

“女性自我修煉”的結果是不需要男人?

堅強獨立,這不只是女人該做的,而是“人”該做的

所有的女性勵志文中,都會有一節,是寫給內心修煉:你必須堅強獨立,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

結果不知有多少女孩子曲解了這層意思,頭也不回地就往滅絕師太的路上走去了。在她們心裡,“堅強獨立”約等於“不需要幫忙”,約等於“不可以依靠男人”,約等於“我無所不能”。

其結果就是,柔軟善意全不見了,錚錚鐵骨煢煢孑立,整個人都不正常了。

首先,“堅強獨立”沒什麼特殊的,只要是人,就該做到,女人作為人類的二分之一,具備這種品質也是應該的。這不是奢侈的美德,那些輕聲細語安靜從容的女人,能做到的也大有人在。

世界這麼亂,裝弱給誰看?你不堅強,難道要一輩子保持嗷嗷待哺的姿勢麼?

作為一個人,你不獨立,難道是要把人格尊嚴和享受生活的權力拱手相讓嗎?

其次,“堅強獨立”不是寫在臉上的,不是說你自己站高高換個電燈泡、搬家的時候沒呼朋喚友、辦公室受了委屈沒借一個暖男的肩膀靠一靠,就是獨立堅強。

我倒認為,偶爾求助異性幫忙&靠暖男肩膀,沒什麼可恥的,真正獨立堅強的狀態是:不斷充實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力量,獨立自信地做選擇做判斷,同時可以為之負責,更重要的是,不因為自己獨立完成某件事而沾沾自喜,更不會標榜自己有多獨立堅強。

不需要異性的結果,傷了誰?

任何一個褒義詞只要過度了,就會變成一種失控的狀態,比如“仁慈”,過度了就變成《農夫與蛇》;“謙恭”,過度了就變成《一個小公務員之死》。同樣,“堅強獨立”過度了,就變成一副“我誰也不靠,於是誰也不被我需要”的外強中乾的樣子。

這種樣子傷到誰了呢?其實並不怎麼損害到別人,大不了男人們擇偶的千千萬萬個選項中少你一個罷了。

可是於女人自己呢?

1.如果我們假定,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正常人都渴望健康的親密關係,來呵護關愛自己,讓自己擁有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那麼你是不是其中的一員?

刨除天涯貼吧裡太多負能量的婚姻愛情小三上位帖,觀察萬家燈火中平平淡淡的幸福,渴望一種歸屬感、一種被理解被保護的心態,是多麼正常的需要。

可是,如果我們苦心內外兼修的結果,是不需要異性,那麼是否也同步排除掉了一種可能幸福的生活方式?

你完全可以擁有“出門叱吒職場,進門相夫教子”的花樣選擇,幹嘛頭一揚放棄掉呢?出門和閨蜜去逛街看演唱會數落男人,是一種爽;回家和老公一起泡茶洗碗打嘴仗,也是一種爽啊?

明明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幹嘛不貪心一點呢?並沒有誰否決了你所有幸福的可能啊。

2.我們需要借用異性的眼睛來看世界。男人和女人的互補性,可能只有和男人長期相處過的女人才深刻了解。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區別,絕不僅僅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異:

他們粗線條、健忘、大方要面子、有時又斤斤計較得像個孩子、對國際政治和玩具車同樣感興趣、野心勃勃、好為人師、慾望無止境、視野開闊、對自己狠…..一切一切,都值得我們饒有興致地觀察他們。

他們能帶我們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比如軍事、科技、極限運動、科幻小說,甚至電玩和遊戲,他們饒有興致地告訴我們什麼是比特幣,股市裡有什麼陰謀,國家政策要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這些,都是“深夜八卦”和“維多利亞秘密”所不能帶給我們的;

他們還能扮演很多可愛又可笑的角色,比如我們識大體的兄長、呆萌的弟弟、一起犯二的玩伴、旅行好搭檔,他們既可以是高德地圖又可以是修理師傅;

他們還會在我們感性的時候,特別理性冷靜地幫我們規劃前途,在我們特別理性的時候,善良到讓我們內疚;

他們專注起來總是那麼單向度,不像我們可以一邊聽韓劇一邊做家務;他們教育孩子可以那麼嚴肅有威望,不像我們動不動就心軟到涕淚齊淌。

總之,一個可愛的男人,可以讓你發現生活中更多的可愛,享受生活更多維度的質量和情趣,同時提升氣色保持青春柔軟就不用我說了吧。

爸爸媽媽在的時候,我們可以永遠是孩子;知心愛人在的時候,我們可以永遠是賣萌不夠的小姑娘。他們像最柔光的鏡子,照出我們最細膩、最嫵媚的美好樣子,所以我們需要他們。

放棄他們,就等同於放棄另一隻看世界的眼睛,減少了好多有趣的角度,可能也會減少一些深度:在和他們的悲歡離合、聚散冷暖中,我們也許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感受命運?

“女性自我修煉”的結果是不需要男人?

別讓可能的壞情況葬送了你的好信心

在任何事情上,用力過猛都不是種好狀態。

誰都知道中國仍然還是個男權社會,但女人在爭取平等尊重的過程中,也沒必要“用力過猛”。

1.別讓“不合適的戀人”,封殺了你對異性所有的正面想象。

如果沒有基本的判斷力,就不要整日沉浸在負面的天涯八卦和智鬥小三的段子裡了。你無法真正瞭解任何一段失敗感情的內幕,所以也沒必要給所有男人都貼上“不靠譜”的標籤。

“視網膜”效應告訴我們,你搜集什麼,關注什麼,什麼就會變多。

2.即使一時半會兒沒遇到真愛,也沒必要把自己送進尼姑庵。

暫時沒吃到葡萄,就說葡萄根本不適合自己,這不是積極的心態。我欣賞的良好狀態是:對兩性愉悅的互動保持好奇和正常的嚮往,但如果最終也沒有遇到那個“他”,仍然能每天都開心安排生活。

“渴望被愛”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熱愛生活的體現,沒什麼可恥的,更不是“不堅強”的表現;拒絕承認這種渴望,才是一種可笑的偏激狀態。

3.沒必要“過度敏感”。

我記得我曾經在專欄探討護膚、養生的話題時,會有女讀者留言說,為什麼要為了取悅男人而把自己搞的像個花瓶?

我回復的是:姑娘,沒有人說過我們做這些是為了取悅男人,你能這麼想,說明你反應過激了。

無論我們是取悅自己、還是取悅異性,這都是正常不過的,雄性也要取悅我們呀?我們對他們也有要求呀!從雄性孔雀到隔壁帥哥,求偶開屏、每天扮的人五人六、擦香香的鬚後水,不也是為了偶遇美女嗎?我們不也希望男人們陽剛、有責任感、會這會那、還要浪漫嗎?

憑什麼“女為悅己者容”,就是一件羞恥的事呢?

在我眼裡,什麼樣的女人最強大、最性感?我可以自己搬箱子,我也可以撒個嬌讓老公來搬;我可以幹一番自己的事業,我也有信心做個優質的全職太太;我打扮得光彩照人,既是為了自己心情愉悅,也是為了男友的一番迷戀;我獨自料理著繽紛的生活,同時對美好的愛情保留一份期待。

當你避諱談起什麼的時候,說明你其實很在乎;當你刻意表現什麼的時候,說明你其實很缺乏。真正的淡定和不卑不亢,是可以最自然的表露你的愛、你的恨、你的排斥、你的需要。

女人修煉自己,是為了更豐富地感受生命,而男人,恰恰是和我們並肩戰鬥、互補協作、開心逗趣的小夥伴,我們需要他們,正如他們需要我們。

爭取自己的權利,不代表要把異性全部作為“假想敵”,無論當今風氣如何,他們終究也只是世界的一半而已。

(本文寫於2015年3月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