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6月26日,“中國改革開放40年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建社40年”紀念活動——“百科百家大講堂”在京舉行,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厲以寧與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書記、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濤共同為新書《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揭幕,厲以寧同時作了題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這樣起步的》的講座。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中國改革的失敗可能是由於價格改革的失敗,中國改革的成功必須取決於產權改革的成功。”

“應該考慮到如何把經濟結構先調整,把產權先調整,讓每個企業自負盈虧、自己為國家負責、自己納稅。這樣的單位有了,改革才會起作用。”

——厲以寧

中國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1、西德是私有經濟,企業是民營的、私營的,能夠前進就前進,不能前進就失敗,所以西德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中國企業是公有制為主,於是“學不學西德”的爭論就此開始。

2、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幫助了西德的價格改革,通過美國的進口,使西德經濟穩定下來,才能夠搞改革;但是中國情況不一樣。

3、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只放開價格,但是體制沒變,內因起不了作用;另外,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產決定流通,放開價格是流通領域的改革,並沒有作用;

只有產權改革才能讓企業成為真正的主體和市場經濟單位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關於“增量先行”與“存量暫緩”

“什麼叫增量先行?比如國有企業100億的財產,拿20億出來,這20億就是增量;存量暫緩,還有80億暫不動,不影響大局。

但是實行以後又有矛盾。增量先行,100億的資產中拿20億出來可以上市,20億上市存量不動,存量依然佔大頭。增量先行以後董事會建立了,但是沒人來參加董事會,增量先行都不是大頭,20億市場賣5億、10億都是掌握不了董事會的決策權的,所以增量先行變成一句空話,行不通。

於是還得動存量。但這就出了問題,存量要動就違背了當初決定的‘增量先行’;存量不動,就根本不起作用。很多股份制企業在董事會里沒有名額,他是分散的小股東。所以,必須動存量,這才是中國的股份制改革真正的開始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存量可以動,但是怎麼動?原來買了增量的人,可以再拿錢出來,中國的股份制進入了“二次革命”階段——就是給原來購買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處,解放了那些原來不讓上市的股東。上市如何補償?按照市場規則來做,效果好的這些10配4,效果中等的10配3,效果差一點的10配2,這樣一來總算解決了一個在中國難解決的問題。”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關於“中美貿易戰”

應該這麼說,中美的貿易打打談談,談談打打,不會一下解決的,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加快技術創新,不空談而腳踏實地。只有技術創新做好了,我們在談判中才能擁有比較好的地位。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厲以寧先生的經典名句

中國選擇的改革方式是:先從農村改革開始,再轉入城市改革,而在城市改革中,以企業改革為主線,同時進行經濟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改革,逐步取得勝利。

宏觀調控始終是必要的。

改革是需要探路的,改革總是在試驗中積累經驗的。

市場是可以創造的。

不能再去依賴過去的路徑,我們只有通過競爭自己、改造自己、創新路子,中國企業才有更美好的前途。

改革是不可能止步的,你按舊方法就待在這裡了,遲早要被淘汰。那就不如出來拼,出來改。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講述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厲以寧帶領大家回顧了中國經濟的改革起步於1978年開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是從最薄弱的農村開始的,在農村搞家庭承包制,發展鄉鎮企業。農村改革完成後轉入城市,發展經濟特區,再轉向工業領域。厲以寧著重闡述了中國經濟改革之路是艱難的,無論產權改革、價格改革,抑或是股份制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反覆的試驗,改革、停滯、再改革,最終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之路,中國經濟才走到正軌上來。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內頁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厲以寧主講《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這樣起步的》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產權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亮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