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6月26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建社40年”纪念活动——“百科百家大讲堂”在京举行,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厉以宁与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共同为新书《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揭幕,厉以宁同时作了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的讲座。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

“应该考虑到如何把经济结构先调整,把产权先调整,让每个企业自负盈亏、自己为国家负责、自己纳税。这样的单位有了,改革才会起作用。”

——厉以宁

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1、西德是私有经济,企业是民营的、私营的,能够前进就前进,不能前进就失败,所以西德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中国企业是公有制为主,于是“学不学西德”的争论就此开始。

2、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帮助了西德的价格改革,通过美国的进口,使西德经济稳定下来,才能够搞改革;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

3、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放开价格,但是体制没变,内因起不了作用;另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决定流通,放开价格是流通领域的改革,并没有作用;

只有产权改革才能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和市场经济单位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关于“增量先行”与“存量暂缓”

“什么叫增量先行?比如国有企业100亿的财产,拿20亿出来,这20亿就是增量;存量暂缓,还有80亿暂不动,不影响大局。

但是实行以后又有矛盾。增量先行,100亿的资产中拿20亿出来可以上市,20亿上市存量不动,存量依然占大头。增量先行以后董事会建立了,但是没人来参加董事会,增量先行都不是大头,20亿市场卖5亿、10亿都是掌握不了董事会的决策权的,所以增量先行变成一句空话,行不通。

于是还得动存量。但这就出了问题,存量要动就违背了当初决定的‘增量先行’;存量不动,就根本不起作用。很多股份制企业在董事会里没有名额,他是分散的小股东。所以,必须动存量,这才是中国的股份制改革真正的开始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存量可以动,但是怎么动?原来买了增量的人,可以再拿钱出来,中国的股份制进入了“二次革命”阶段——就是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解放了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上市如何补偿?按照市场规则来做,效果好的这些10配4,效果中等的10配3,效果差一点的10配2,这样一来总算解决了一个在中国难解决的问题。”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关于“中美贸易战”

应该这么说,中美的贸易打打谈谈,谈谈打打,不会一下解决的,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加快技术创新,不空谈而脚踏实地。只有技术创新做好了,我们在谈判中才能拥有比较好的地位。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厉以宁先生的经典名句

中国选择的改革方式是:先从农村改革开始,再转入城市改革,而在城市改革中,以企业改革为主线,同时进行经济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改革,逐步取得胜利。

宏观调控始终是必要的。

改革是需要探路的,改革总是在试验中积累经验的。

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不能再去依赖过去的路径,我们只有通过竞争自己、改造自己、创新路子,中国企业才有更美好的前途。

改革是不可能止步的,你按旧方法就待在这里了,迟早要被淘汰。那就不如出来拼,出来改。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讲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厉以宁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经济的改革起步于1978年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从最薄弱的农村开始的,在农村搞家庭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完成后转入城市,发展经济特区,再转向工业领域。厉以宁着重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之路是艰难的,无论产权改革、价格改革,抑或是股份制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反复的试验,改革、停滞、再改革,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走到正轨上来。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内页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厉以宁主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产权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亮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