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却得到了如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

在当下,却得到了如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

教育视野的开阔。课文内容上,生活、游戏、自然、科学、商业、劳作、群体等等,天上地下,现实与梦想,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入课文。体裁上,则多是童谣、童话、寓言、故事等等,切合孩子的兴趣。上册178课,按照学习的时间,甚至大体有一个按照季节的编排顺序。可见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是在教孩子们对大自然、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热情。笔者粗略统计,跟大自然相关的,不下20篇,跟农业相关的,也不下20篇,另外,有接连5课,都是在单纯谈论儿童的游戏。做雪人、摇摇船、坐火车、开飞机等。可见,在叶圣陶等教育者的眼中,他们早已经看到,游戏乃是孩童的天性。这在当时或许仅仅是基于生活常识的一种考虑,在当下,却得到了如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

在当下,却得到了如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

何以民国的教材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呢?原因之一在于,民国时代编纂教材的,都是当时的一流人物。正如在前言中赵长天说的那样,张元济、叶圣陶、丰子恺都是一代大家,我们难以想象现在的大作家大画家来屈身编写“先生,早”“小朋友,早”。但他们大概不觉得大材小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来最浅近最简单的文字,是最重要的文章。民国史研究者傅国涌先生则在一次谈话中说,小学教材是奠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线的东西。“在底线的意义上,我们的国民是由小学教科书塑造的。

在当下,却得到了如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

小学教科书担负的责任,比任何一个阶段的教科书都要重大。如果你在小学阶段读的教科书是高品质的,代表一种文明的最好的常识教育,那么你即使不读中学,不读大学,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傅国涌《小学语文,一个民族的文明底线》)因为当时的一流人物都对这一点有深切的了解,所以他们能放下身段,从基础做起。从而教科书从小教给了人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基本尺度。冰心,多年以后有人问她,影响她最大的是什么,她回答是小学教科书。

在当下,却得到了如华德福等教育思想的回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