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拾遗先生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有自杀的勇气不能和女儿深入交流吗?还有比自杀更严重的母女隔阂吗?

从这个母亲自杀事件中可以看出,当妈妈的太极端了,有极端的母亲,就有极端的女儿,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女儿不原意和妈妈交流,是双方的原因。我始终认为家长不要高高在上,要和孩子交朋友才好!孩子要体谅家长为了生活打拚的难处才好!

女儿如果能考上北大,显然学习成绩是优异的,但是不愿意分享给妈妈,显然心智不成熟,未来未必能够成大器!

这个妈妈自杀事件,只字未提孩子的爸爸,有可能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会导致母女心理不很正常。

我认为,这个女儿是白养了,妈妈白生了她!


老胡写实


当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很震惊,子女能够考进国内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是多少中国父母的想都不敢想的美好愿望,这位学生的家长又是因为什么缘故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呢?



事情回顾:6月17日,重庆一位女子酒后去江边欲轻生,经过民警及时解救后得知,这位女子有个女儿,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极有可能考取北京大学。但是因为平时女子与自己女儿缺少沟通,女儿一方面不愿意和她探讨报考志愿的事情,一时间想不开欲酒后轻生。

在视频中,民警询问李某为何轻生时,这位母亲这样说到:"我不想打搅你们,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赞同将这位母亲直接定义为"

极端情绪"的人,在言语交流中,事情导致如此结果,源于母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一个孩子,寒窗苦读十多年,高考金榜题名,有希望录取到国内最高学府,却不愿意与母亲探讨志愿报考的事情——这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不会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不愿和父母沟通的孩子。这样不会让家庭充满幸福感和凝聚力,这件事情的发生向存那些父母与子女存在沟通问题的人敲响了警钟,去试着改变自己,别徒留遗憾。你怎么看?



学习源动力


乍看问题,母亲跳江本是一件伤心事,可看过前半句:女儿考上北大,就觉得这是很奇葩的事情!

伤心同情就变成了有点可笑可乐:

可乐的是女儿考上了北大,这是多少考生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笑的是这位母亲行为似乎有些幼稚,是自己离不开女儿,对女儿形成了依赖,母亲和女儿的位置似乎有点倒置。

细想起来,这位母亲的思想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绝大多数家长表现的没有这么极端罢了。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6月17日重庆一位母亲江边轻生被救,了解后得知因为女儿可能考上北大,女儿离开,更少了沟通相处时间,酒后情绪失控所致。

针对这种现象这个事情,笔者说句不好听的话:真是这类妈妈太幼稚,太矫情!他们对儿女的爱就是那种“爸妈都是为你好”类型的爱。

就是因为“都是为你好”这种自以为是的爱,才导致了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僵化,缺少沟通,才导致孩子恨不得离家、离开爸妈越远越好的心理。

这件事可笑有伤心的事情过去已近一个月,之所以余热升温,因为这是一种普遍的能触动更多家长思考更多年轻人思考的事情:

1,沟通一词,简单轻松地说出来,可怎么样沟通?怎么样做有效沟通?怎么样沟通起来能起到好的作用?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关系已经不融洽的情况下,更是一件相当慢长的事情。

父母和子女之间已经发生了问题,那么对错自然是都有,但归根结底开始的错误和解决问题的钥匙都在父母手中。

一个小场景:

春天的一个早上,孩子直接短袖T恤上学去。

妈妈:“你咋不穿外套?”

“我不想穿。”

“天还没那么暖和,穿上去吧,别冻着了!”

“你别管了!”

“你这孩子咋那么不听话!”分贝增大。

“冷不冷我自己不知道吗?”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要冻着了又难受,又影响学习!”情绪让分贝再度增大。

······

明眼人很明白这里出问题的是谁?问题在哪里?可最终得到结果是谁都很生气,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

2,面对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固执的父母,沟通的主动权渐渐地转移到了年轻儿女的手中,如何应对这固执的中年老头老太太?的确是一个很烧脑的问题!

没办法,你躲避不了,因为是自己的爹娘;你绕行不开,因为是自己的爸妈,只有面对,面对:告诉他们,用语言和行动证明你爱他们,你是独立的自己,你有自己的自主权,你必须在自己年轻时让自己成长的更好,请他们一定放手,他们放手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

也许争吵、也许是嬉皮笑脸、也许是其它的方式,但就是一点必须让他们感觉到你也爱他们,你也理解他们,但你需要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就是沟通,你必须努力和他们沟通,尽管你不愿意,但也一定要尽可能去沟通,相信努力过才知道不后悔!


快乐庭院


是不是这个妈妈控制欲太强了?我也是位母亲,就因为填报志愿做母亲的就要死要活的,我无法理解,何况孩子这么优秀,难道就不能给孩子点自主权?或是努力寻找更好点的交流方式。

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我跟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朋友,儿子学习没压力,成绩也很棒。即使这次高考发挥失常,没能上清华,他也不气馁,倒也懂得要沉淀自己,低看一点自己。我觉得心态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家长给孩子榜样,孩子才会乐观豁达,百折不挠。

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这不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也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有话不愿意和父母说,有事不愿意和父母商量。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容易出事。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平时没有事便罢,等有了事再和父母沟通,也许已经晚了。有事事先先和父母沟通一下,会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不至于把事情办坏。

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有时父母有事问孩子,孩子还往往表现的很不耐烦,这样久而久之发展下去,感情会越来淡薄,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利因素。这不是个小问题,小则会造成家庭不幸,大则会危害社会,希望专家教授能够引起重视,当个大事抓一抓。先从家庭抓起,从小孩抓起,从小就开始教育听父母的话,多和父母联系沟通,学校老师也要教育学生这样做,只有这样,各家庭才能越来越幸福,整个社会也会将变的越来越和谐。

家长最多只能提供参考意见。决定权在子女。因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是子女的。未来的人生道路是不可预知的,不要过于苛求。


笑搞


一键代偿观点:请不要给孩子套上爱的枷锁,这是一种自私的爱,用极端的方式换不来妥协,只能换来更极端的回应。

事情简介:

6月7日,重庆的李女士在和女儿沟通高考志愿填报时发生争议,成绩较好的女儿想要去北大,而母亲则以北大离家太远为由,希望女儿留在身边。两人争执不下,女儿选择去奶奶家躲避母亲,而母亲气不过,在喝完酒后来到江边跳江,最后被人救下。

看完这件事,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真的太难以让人理解了,女儿能够考上中国最好的学府这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而这位母亲却以生命相要挟希望女儿能够留在身边,这真的是太愚蠢了。

确实,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考上北大,那绝对是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来看这件事,其实你会发现这是母女二人性格上的共同缺陷——用极端对抗极端。

首先来说这个女孩儿,如果是是重庆这样的地方,能够考上北大的学生一定是学习上和性格上都非常要强的孩子。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认定的事,就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目的。毕竟,能够考上北大的真的不是一般人。所以,在和母亲发生争执的时候,女儿也并没有选择沟通协商说服母亲,而是选择去奶奶家躲避母亲。从现实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女儿是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做法来让母亲妥协。

然后,咱们再来说这位母亲,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则是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当看到女儿不同意自己的想法并选择去奶奶家不见自己的时候,这位母亲也没有选择妥协,而是选择了跳江来逼女儿,这也真可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所以,综合来看,这并不仅仅是这位母亲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母女二人的问题。毕竟,这不是两个人沟通方式的问题,因为他们俩绝对是沟通协商过很长时间的,所以这是价值观的问题。

而当两个人如果对一件事的根本人知上有问题时,那是不可能通过沟通达成一致的,就好比是辩论赛,只要评委不说哪方胜利了,那么,就不会有结果。

当然,这个评委则需要由社会价值观来决定,那就是建议这位母亲做出让步,让女儿去北京上学。说现实的一点,你现在不让孩子远离自己,那以后你还能不让她嫁人了?


一键代偿


据该问题描述中称,成绩优秀的女儿在高考填报志愿期间,执意要选上北京大学,但这跟居住在重庆、希望女儿在身边上学的妈妈意见相左,二人发生了争执。结果女儿躲到了奶奶家,母亲则气得喝醉酒要往江里跳。

其实,人生的路很长,道路的岔口也多。假设这次女儿在她身边上学,凡事都随了她的心,谁能担保下次在女儿择偶、工作等诸多方面发生分歧,争吵时,她不去跳江跳海,喝酒觅死呢?



常言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子孙做马牛。孩子大了,该放手时就放手,她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家长该感到欣慰和庆幸,不该以一己之私妨碍孩子成长的进程。家长也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孩子的在身边陪伴作为自己幸福的基础。

如果家长不懂这些,简单粗暴地横加干涉孩子的未来生活,结果是两相痛苦不堪,你死我活,不得安生。孩子需要鼓励和帮助,家长更需要思考的是让孩子走好人生路,做好榜样,同时经营好自己的今后生活。



好比两个圈子,亲情是维系的纽带,惦念是不绝的交织,各自经营自己的圈子,鸡犬之声相闻,和谐健康发展,岂不是天下太平!


该疏导、教育的是如这位妈妈一样的许多家长。境界有了,人间悲剧也会少许多。孩子们也会舒心健康地生活成长。


心灵红尘



这件事情的起因来自母女之间的“代沟”隔阂,而考生母亲的“道德绑架”无疑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强势的母亲以为自己的控制是关爱,其实这是一个人极端情绪在作祟,是其自私和狭隘在作怪。

作为新时代的自由女性,女儿想以考大学填报志愿为契机,到外面的大世界去看一看,闯一闯,顺便丰富一下人生的阅历和感受。加之她的成绩很优秀,于是就填报了与重庆有千里之遥的国内一流名校——北京大学。

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再正常也不过的好情事,换了旁人都要摆酒宴请好好庆祝一番。可是她的母亲就是不通融难理解,先是以离家太远为由和她争吵了一架,结果事与愿违,有独立思想,有个人主见的女儿不仅没有屈从,反而与她顶起了牛角,躲到了奶奶家不回来了。这下子让个性刚强,控制欲胜人一筹的母亲,感觉极其失望,脸上无光,受了打击,于是酒后就产生了跳嘉陵江自杀的念头…

霍小姐以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尴尬悲剧,与母女之间缺乏思想交流,沟通不够,甚至存在可怕“代沟”是脱不了干系的。

女儿00后的这一代人群,与其中年母亲那一代70后人群,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心理距离抑或是心理隔阂。

比如女儿想放飞理想,到外面世界闯荡;可能母亲就认为,作为一枚知书达理的“乖乖女”,就应该安分守己,规矩听话,孝敬父母,甚至父母在不远游。可能她这一代就是这样过来的,觉得这样做才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但是别忘了,女儿不是你的私人财产“小棉袄”,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还必须言听计从。要知道她可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己追求的活生生现代知性青年,她理所当然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不是把自己捆绑束缚在家乡一隅,纯粹为别人而盲目牺牲自己(理想愿望、人生目标、奋斗方向等)。


那种动不动就以自杀相逼,实施“道德绑架”,让女儿盲目屈从自己的做法是不道德,不可取的。

说实话,在不少古装电视剧中曾领教过这位母亲的类似做法——比如某地主员外的千金小姐要追求幸福,想和门不当户不对(不合父母意愿)的男子处对象,百年好合。可是想绝对操控女儿幸福和人生方向的长辈们要么是以跳楼自尽、要么是以断绝关系相逼,最终的结局可谓相当悲惨和令人唏嘘,不是女儿离家私奔,漂流在外,就是屈从父母意愿,以牺牲自己幸福为代价,勉强委屈地和不相爱的人凑和生活在了一起。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今天,在繁华的西南大都市出现这不可思议的一幕,的确让人们觉得匪夷所思和不可理喻,而这起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女孩母亲)更应该去深刻反思,别动不动以牺牲自己孩子的理想和幸福为代价,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自私和狭隘啦,自己这样偏激如何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呢?!


霍小姐的八卦炉


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本该是一件喜事。可是作为孩子的妈妈,却跳进了大江里。我觉得这出由喜剧变为悲剧的事件,真的是让我无语了,你给我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样的母亲,应该是一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识大体的母亲,可是这位母亲。就因为自己的女儿不愿意上他所说的学校。就一来气跳进了大江里。我觉得这样的母亲真的是死的,一点也没有意义。去的也一点不值得同情。这样的母亲也太是心胸狭窄,也太是感情用事了,能够考上大学的年龄孩子已经得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了,这样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选择作为家长,我们就应该去支持,而不应该以死相威胁虽然你,离开了人世但是你做出的这件事情可能会孩子。一生的伤害,让孩子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我觉得这种极端的方式真的让我觉得可悲。



伊春美食美客


有这样的母亲,是女儿之大不幸!有多少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可是偏偏这位母亲恰相反,他是因为女儿太优秀而寻短见,这世界奇怪吗?说奇怪也还真是奇怪。要说不奇怪,是因为这样的母亲观念出了问题。

细琢磨,为何这位母亲怕女儿离家太远呢?是什么心理让她怕女儿离开自己呢?我先讲一个故事吧。

当小伙子选好学校和专业参与网报之时,只见妈妈疯了似的骂儿子,还动起了手,怪儿子不听她的话,非要报那么远的地方。孩子被气的大哭,躲进厕所里死活不出来。最后,经过一番劝说,孩子终于勉强按着妈妈的意图完成了网报。可是当他上学走时,给妈妈留下一句话,我暑假不会回来,我要在外面打工。将来毕业我要离你远远的,我看你还能把我怎么着。果真,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也很少回家。

故事讲完了,相信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和重庆这位母亲做法的相似之处。那为什么家长会有这种偏执的做法呢?

原因一:妈妈对孩子心理依赖过重,孩子离的越远,内心的恐惧感越强。其实也不难理解,这类家长多年含辛茹苦养育孩子,早已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孩子一旦离开自己,家长就会无法忍受。尤其是越离,那种恐惧感就越强。其实,这类家长对空间距离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要出了所在的城市,就感觉很远了。

原因二:妈妈过度强势掌控孩子的做法已经养成习惯。

这样的家长往往把孩子当成私人物品一样,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完全不会听孩子的内心想法,更要说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了。而这种强势往往会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埋下隐患,就如我讲的这个故事,孩子以逃离家长的掌控为唯一目标。你说家长强势有什么好处,但是她自己却认为想当然。

原因三:妈妈想为孩子设计人生路的观念根深蒂固。当下有太多的家长持有为孩子设计人生路的观念,上学、就业、恋爱、婚姻等,所有一切都在精心设计,仿佛离开自己,孩子就什么事都做不好似的。如果不信,你环顾你的周围,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凡是操控孩子人生路的家长,将来大都不会太幸福,因为早已经没了自主权,像木偶一样。

韩老师和你分析了这么多,相信你对重庆这位妈妈的做法能够理解了吧?如果你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妨补充之。


韩国成老师


这个发生在重庆的事情,其实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之所以现在还有余温,其实主要有三个点:一是孩子可能考上了北大,在高考季这个时间点着实吸人眼球;二是妈妈不让孩子到外地去读书,准确一点地说,是妈妈可能不让孩子上北大;三是孩子拒绝沟通,妈妈想不通,喝酒并要跳河。

而与这个关注点相关的,就是舆论对那位妈妈一边倒的责备,说什么太过强势,一贯支配孩子云云。我搜了一下新闻,其实那位妈妈是否不让孩子去外地读书,还真是语焉不详。新闻报道并没有引用那位妈妈的原话说不想让孩子去外地读书。真正可证实的事情是,孩子填报高考志愿,不与其沟通,让那位妈妈想不通,情绪有点失控,做出喝酒并要跳河的架势。

后续也没什么报道,这让我们对这个事情所知实在有限,因此,我不想在这里对那位妈妈的行为作出太多指责。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事情并不太明朗的事情下,请勿轻易对他人开火。

按照事情的常理来看,孩子可能考上北大,这当然与孩子的努力和天资分不开,但也必然有那位妈妈的辛苦付出。在她多年付出之后,现在终于要看到成果了,孩子有可能进入中国最高学府,突然之间,她发现这事儿似乎和她没有多少关系,因为填报志愿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似乎无法参与。说没有情绪,那是很难的事情。

重庆那地儿我比较熟悉,当地并没什么一流大学。按常理推测,不会有一个妈妈在孩子可以进北大的情况下,宁愿孩子留在重庆念一个远不如北大的大学,所以说什么妈妈不想孩子去外地上大学,用脚趾头想,也是某些人的臆度。

那位妈妈情绪激动,作出过激的事情,当然是不可取的。不过,我还是想提一提那位准北大学生的女儿,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毫无问题。其实对于一个高中已经毕业的人来说,基本上已经属于成年人,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完全具备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填报志愿而拒绝与妈妈商议,就真的好吗?就真的对吗?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没有妈妈的多年付出,你做得到吗?

其实,在我看来,母女二人都是有不妥之处的。母女之间这次高考志愿的不能交流,应该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没有注意与孩子合理交流并善于交流所致;孩子这次的反抗,也是妈妈自己以前自种其因的结果。但孩子在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自私,也是不可取的。一个已经成年,或者即将成年的优秀学子,如果对自己的亲人没有起码的体谅之心,就算能进入北大,也不足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