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赵州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具雏形,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它流传于赵县东北部宋子城遗址和汉墓群一带农村。是以大鼓、大铙为伴奏,以大钹为舞具的男性民间舞蹈。它渊源于祭祀,流传于民间,清末受武术影响极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赵州战鼓是反映古战场上擂鼓助阵、冲杀拼博等战斗场面的,激情热烈,气势恢弘。表演中,四人击鼓镲相助,16个健壮男子双手持钹,前后左右,上下翻飞,不断变化舞钹姿态,如古战场上两军相遇,拼搏冲刺,气势磅礴,激荡人心。

农村老年人介绍说,过去玩花会时,一旦两个鼓队相遇,则互不让路,定要对敲,不分个胜负决不罢休。现如今,擂战鼓已成为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成为燕赵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和燕赵豪放民风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赵州战鼓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以各子村为首的鼓会,表演特点威武雄壮,共有十种基本鼓套,代表套路有“大破天门阵”“大破南京”“大破四川”“狮子滚绣球”等。

以大马村为首的鼓会,表演特点刚柔相济,共有十一种基本鼓套,代表套路有“凤凰展翅”“金鸡别腿”“金钩钓鱼”“日月穿梭”“一龙破二虎”等,每个鼓会综合套路构成了动作幅度大,场面气势宏伟的赵州战鼓。

舞钹队员以跳跃、翻滚和闪、展、腾、挪等舞蹈动作,打造了赵州战鼓“龙腾虎跃”的气势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赵州战鼓表演起来,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悦耳,铿锵有力;锣声激昂清脆如百鸟闹春;金钹翻飞,金光灿灿;舞姿敏健,催人奋进,具有浓重的赵州古韵。

赵州战鼓表演分行进表演和打场表演。行进表演通常是会头高举会旗在前,舞钹者随后,然后用机动车拉大鼓,车上站三人,击鼓者在鼓后,大铙分立左右,边行进边击鼓。打场表演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舞钹者围成一圈,大鼓、大铙在圈外敲击助威,舞者相对而舞,舞姿矫健,双钹上下翻飞,如“天女散花”“众星捧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一种是舞者站成两队或四队,大鼓、大铙站在一端,此时的舞动要求整齐划一。还有一种是大鼓、大铙在中央,舞分四面或八方,在大鼓声中以各种姿态敲击舞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战鼓队是没有角色的群舞。一律扮扮成武士。分别叫“钹手”、“铙手”和“鼓手”。服装为夸衣彩裤,足蹬虎头战靴,头裹红巾。近年来,在民间古老武术战鼓的基础上,融进舞蹈元素,鼓乐与舞姿相结合使其更具表现力。舞钹队员从男性群体表演发展为女性群体表演,服饰上也有了较大改观,表演步伐敏捷稳健、以柔克刚、英姿飒爽。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赵县保留着一种气势磅礴的中国舞——赵州战鼓

赵州战鼓早在1955年就曾晋京演出,荣获全国民间舞蹈观摩三等奖,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好评。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文化部门对赵州战鼓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排练和提高,又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获得较高的荣誉。特别是1992年《燕赵春来早》剧组在赵州桥录制的赵州战鼓作为片头首现,由此拉开了当年河北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