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现场
武乡草根艺人与著名主持人朱迅、小尼同台
王充理老师出镜
姚长旺老师出镜
与小尼互动
彩排后留影
武乡三弦书
起源于武乡民间,从初始的“道情”发展成“瞽调”,又演变成“三弦书”约有500多年的历史,其唱腔高昂激越,优美动听,为太行山一带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曲种之一。现今,演唱武乡三弦书的人为数不多,该曲种濒临灭绝边缘,为抢救保护这一武乡独有的艺术形式。
武乡琴书
因主奏乐器为长杆月琴而得名。该曲种由清代中叶流行在武乡的“瞽儿腔”演变而成,约有200多年的演唱历史。武乡琴书“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唱腔曲调明快,节奏性强,演唱形式自由活泼,既可单人自弹月琴表演说唱,也可两人对说或多人坐唱,且易学易传承,是曲艺爱好者最为青睐的曲种,目前在武乡境内仍普遍流行,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武乡大板鼓书
武乡曲艺源远流长,几经变革,明末清初统一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演出形式,叫鼓儿腔。清朝光绪年间,武乡蟠龙镇有一位半盲艺人,叫刘汉保。他嗓音清脆洪亮,常在演唱鼓儿腔中间插唱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和武乡秧歌,因缺少打击乐伴奏,他一人演奏多种打击乐器,右手持鼓键,敲击摆入在桌面上的书鼓、板鼓、小锣、左手挎板,并捎带拍置入在桌面上的铙、镲,右脚上绑锣锤,踩击挂在桌框上的大锣,右脚挂绳,踩击木鱼代替梆板,演唱时四肢不停,七种乐器齐鸣,格外红火热闹。文乐伴奏用“二簧”“反字二把”“二胡”以及月琴、中阮、琵琶等弹拨乐器。形成一种新的曲种,叫大板鼓书。刘汉保带着六七个徒弟,串乡说唱时打击乐器,丝弦乐器由徒弟们用七条布代背着,当时人们称他是“七条布代刘汉保”。
大板鼓书,唱腔板式有“大板书”特有的平板流水和大哼腔,散板、哭板,并可配唱各个剧种的各个板式。曲调豪放,演唱形式大气,唱腔丰富多变,气氛很浓,气派很大,由三至四人对说对唱,各自扮演书中各个人物角色,连伴奏乐队,共计有八、九人座唱演出,很适宜演说宫廷斗争,战斗场面的书目,特别受观众所喜爱欢迎。
大板鼓书书目有《清烈传》《兴唐传》《新龙传》《回荆州》《夺阿斗》等。抗日战争新演唱的书目有《井冈山起义》《南昌起义》《西安事变》《武乡抗日模范县》等。能够一人演奏七种打击乐器主说主唱的名艺人有刘明清、李文学、董林会、张叶青、刑效荣、常文生等。
閱讀更多 武鄉逐夢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