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役可以稱爲軍事奇蹟?

見微而知著


戰爭史上能稱作奇蹟的,只有紅軍的長征。

長征中,紅軍進行了400次戰鬥,攻佔700多縣城,擊潰國民黨軍幾百個團,跨越14省,翻越18座大山,24條大河,雪山草地,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紅軍長征的這一大奇蹟,是有多個戰爭小奇蹟早就的。

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詩來概括就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奇蹟一——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重新掌握軍事指揮權的第一戰,他指揮中央紅軍在3個月內,6次跨越3條河流,轉戰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把十倍於己的敵人玩得團團轉,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實現了以少勝多、反客為主的戰爭效果。

2,奇蹟二——強渡金沙顯神威。

此次戰役的主要指揮是紅軍中的戰神劉伯承,劉伯承元帥在雲南省祿勸縣甩掉敵人,並且一晝夜行軍100公里,率先控制渡口,消滅了敵人的江防大隊和2個團。展現了毛主席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3,奇蹟三——彝海結盟播火種。

紅軍到達四川西南的涼山地區,那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方,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這是我黨第一次成功處理民族問題。同時,我軍將領劉伯承元帥與彝族治基家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彝族和漢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生死弟兄。

後來,偉大領袖毛主席給彝族改了一個更好的名字,原先彝族是“夷族”,是漢代的西南夷,有貶義,毛主席“夷”改為“彝”,彑代表房子,米和絲代表吃穿,意味著彝族的興旺發達。

長征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細細說來,長征裡面包含了很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團結的故事,而知事君今天用三件事告訴你,長征是智慧的勝利,是勇敢的勝利,是團結的勝利。

永遠懷念為我們帶來幸福安寧生活的革命先烈們!


歷史知事


有歷史記錄的戰役都可稱為軍事奇蹟,否則不會被載入歷史。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以下幾點:一、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戰役;二、中國歷史上的幾次經典戰役;三、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戰役。

一、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戰役。

(一)上古時期。黃帝與揄罔阪泉之戰。此戰一戰於河南(今開封鄭州間),再戰於河北,最後決戰於阪泉之野(今河北清苑縣)。黃帝於阪泉之野擊敗揄罔;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黃帝誘蚩尤至涿鹿(今河北涿州)之野而擊潰之。這兩次戰役具體時間不詳。(二)夏朝。夏朝曾發生嗎條之戰。商湯見夏桀無道,起兵伐夏,嗚條一戰,全殲夏軍。夏桀向南逃竄,死於南巢(今安徽壽州東南),夏朝滅亡。此戰具體時間不詳。(三)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此戰導改商王朝滅亡。(四)春秋時期。主要戰役有:公元前683年齊魯長勺之戰,亦稱曹劌論戰;前636年晉楚城濮之戰;前628年秦晉崤之戰;前597年晉楚邲之戰;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五)戰國時期。主要戰役有:前354——前353年魏齊桂陵之戰;前341年魏齊馬陵之戰;前262——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六)秦朝。主要戰役有:前230——221年秦滅六國之戰;前208年義軍與秦鉅鹿之戰(此戰是項羽指揮義軍摧毀秦軍主力的重要戰役);前204年韓信破趙之戰(亦稱背水一戰。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前202年楚漢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之戰,此戰項羽兵敗自殺。劉邦於是年即皇帝位,建立西漢王朝。(七)西漢。主要戰役有:前127——前116年漢匈之戰;公元23年義軍與王莽軍昆陽之戰(此戰也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八)東漢。主要戰役:200——201年袁曹官渡之戰。(九)三國。主要戰役有:208年赤壁之戰;211——214年吳蜀夷陵之戰;219年呂蒙年襲取荊州之戰。(十)東晉•十六國時期。主要戰役有:383年秦晉淝水之戰;347——354年恆溫兩次北伐之戰。(十一)隋朝。主要戰役:588年隋滅陳之戰。(十二)唐朝。主要戰役有:617年霍邑(今山西霍縣)之戰;618年淺水原之戰;619年柏壁之戰;620——657年唐與突厥之戰;620——621年洛陽、虎牢之戰;635年唐與吐谷渾之戰;645——668年唐與高句麗之戰。(十三)五代時期。主要戰役有:925年後唐滅前蜀之戰;936年後晉滅後唐之戰;943——946年契丹滅後晉之戰;950年郭威滅後漢之戰;955——958年後周進攻南唐之戰。(十四)北宋。主要戰役有:615年宋遼雁門關之戰;974年宋滅南唐之戰;979年宋滅北漢之戰;979年宋遼幽州之戰;1039年宋夏三川口之戰;1041年宋夏好水川之戰。(十五)南宋。主要戰役有:1129——1163年宋金之戰;1129年宋金黃天蕩之戰;1140年宋金郾城之戰;1258——1259年宋蒙釣魚城之戰;1268——1273年宋元襄樊之戰;1279年宋元崖山之戰(此戰是元滅南宋的最後一戰)。(十六)西夏。1082年北宋與西夏永樂城之戰;1202——1227年蒙古軍()征服四方之戰。(十七)明朝。主要戰役有: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之戰;1399——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戰;1449年明抗擊蒙古瓦刺軍北京保衛戰;1561——1562年戚繼光平倭之戰;1616年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十八)清朝。主要戰役有:I673——1681年平定三藩叛亂之戰;1682年統一臺灣之戰;1685清與沙俄雅克薩之戰;1757年清政府平定準葛爾之戰;1894——1895年清與日本黃海之戰、威海之戰。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發生的重要戰役。它一方面造成了社會動盪,使人們飽受戰爭帶來的苦難。另一方面它實現和維護、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創造出了廣闊的領土和疆域。這些戰役還為形成中華民族軍事鬥爭思想和軍事鬥爭謀略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戰爭既是社會的破壞力量,也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二、中國歷史上的幾次經典戰役。

(一)牧野之戰。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27年。另一說公元前1057年),商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微子投奔西周。西周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於是周武王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突破潼關,渡過孟津河口,大會諸侯之兵,與庸、盧、彭、濮、蜀、羌、微等諸侯結盟,組城聯軍,共伐商紂。聯軍於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出發,冒雨急進,直指殷商首都朝歌。經過6天行程,於二月初四拂曉抵達牧野(今河南汲具),二月初五凌晨召開警師大會,史稱“牧誓”。會上宣佈:(1)紂王無道;(2)伐紂的目的;(3)說明戰法束約與紀律。戰法約束與紀律大致如下:“今日之戰鬥,不可混戰,六步七步,即須停止著齊;不過四擊五擊六擊七擊,即須注意左右聯繫;務以勇猛果敢,抱定犧牲精神與敵戰鬥,無命令不許退卻,敵退不許追殺;務須嚴守約束,設若不遵者,必殺無赦”。

商紂王得知周武王率聯軍至牧野,便發兵七十萬以拒之,分為三個梯隊,五個軍陣,以卉拱形列陣於牧野,以待聯軍。

周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攻擊。姜子牙率百夫攻擊商軍前列,周武王自領大軍迂迴商軍側翼攻擊商軍主力。商軍雖眾,但其主力正遠征東夷,來不及回師牧野參戰,紂王只好把奴隸和戰俘武裝起來組成第五軍陣參加戰鬥。戰鬥開始後,由奴隸和戰俘組成的第五軍陣倒戈,協助聯軍作戰,加之商軍本無鬥志,因此商軍頃刻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自焚而死,殷商滅亡。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戰。

(二)秦滅六國之戰(公元前230——前221年)。從春秋開始,經過長期爭霸、整合,到戰國後期,形成了魏、趙、韓、齊、秦、楚、燕七國爭雄的局面。在七國中,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到秦王嬴政時遂有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之心。

在秦王贏政滅六國之前,秦國多次出兵攻打魏、韓、趙、楚等國。以秦戰將白起為例:白起在周赧王22年(公元前293軍),首次率軍與魏、韓聯軍作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打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級,俘其將軍公孫喜,拔五城;26年(周赧王年代下同),白起伐魏,兵鋒至軹(今河南濟原南),拔大小城池61座;35年白起擊敗趙軍,斬首2萬級;36年白起伐楚,攻取鄢(今河南鄢陵)、鄧(今河南鄧縣)、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37年白起伐楚,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燒夷陵(今湖北宜都),楚襄王兵敗,不能復戰,遷都於陳(今安徽壽縣),秦遂並楚都郢為南郡;38車白起平定巫黔(今川黔地區),在黔設置中郡;39年白起伐魏,拔兩城;42年趙、魏聯軍伐韓,攻華陽(今河南密縣),韓求救於秦,白起率兵救韓,敗魏軍於華陽城下,虜三位將軍,斬首30萬級。復與趙軍交戰,沉趙軍士卒2萬人於河;51年白起伐韓,攻取南陽和太行道;55年白起與趙軍戰於長平,坑殺趙降卒40餘萬。

待秦王嬴政發動滅六國之戰時,魏、韓、趙、楚等國已經被秦軍打得“遍體鱗傷”,大失元氣。秦王嬴政瞅準時機,以尉繚、李斯為謀士,以王剪父子和蒙武父子為將軍,採取遠交進攻、分化離間、各個擊破的戰略和策略,相繼向韓、趙、燕、魏、楚等六國和地區發起攻擊。公元前230年攻韓,擒韓王,將韓國改為穎川郡;前229——228年攻趙,佔領趙國首都邯鄲,趙王投降;前227年攻燕,次年佔領燕國首都薊,前222年抓獲燕王;前225年攻破魏國都城大梁,魏王投降;前224——223年攻破楚國都城壽春,俘獲楚王;前222年,秦軍平定江南地區,設置會稽郡;前221年攻齊,佔領齊國都城臨淄,齊王投降。至此,六國悉數被滅。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之戰,前後歷經10年。秦滅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具有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

(三)韓信井陘口之戰,亦稱背水一戰(公元前204年)。韓信與張耳,率領數萬士卒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餘得知漢軍要來攻打趙國,便聚20萬大軍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山上的井陘關,為太行八隘之一)結營,以侍漢軍。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今山西、陝西交界間的一段黃河,古稱西河),俘虜了魏王豹,擒獲了夏說,血洗了閼與,今乘勝而來,打算拿下趙國,其鋒不可當。不過韓信離國遠征,軍隊補給線太長,利在速戰。井陘之道,十分險阻,兩車不能平行,隊伍不能成列,只容單騎通行,如果韓信從這裡進軍,無法兼顧給養,輜重糧草必在其後。請將軍暫時撥給我3萬兵士,繞小道出擊,截斷他的糧道。將軍在這裡深溝高壘,牢牢守住大營,勿與交鋒。使漢軍向前不得鬥,後退不得還,野無所掠,糧草一斷,不出十日,韓信和張耳的腦袋就會送上門來。否則,我們必為其所擒”。

陳餘雖然身為大將,但卻是個食古不化的書呆子,固執地認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因此對李左車說,“我聽兵法上講’十則圍之,倍則戰’。漢軍號稱數萬,其實不過數千。千里來襲,已是精疲力盡。今天面對這樣疲憊的敵人避而不戰,以後有更強大的敵軍來攻,又怎麼對付呢!”拒絕採用李左車的計策。

密探把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的情報告訴韓信,韓信心中甚喜,這才敢直接向井陘口進軍。韓信命令部隊在離井陘口30裡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傳令進兵。首先令輕騎2000人,每人持一面紅旗,從小道隱蔽接近趙軍營壘,告誡說:“趙軍見我敗走時,必會傾營而出,進行追擊。你們乘機迅速殺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遍插漢軍紅旗,堅守趙軍營壘”。又令副將給將士們分發點心,說:“今天擊破趙軍後,再會餐”。眾將不信,假意答應說:“是”。韓信對手下的執勤官說:“趙軍已點據有利地勢,見不到我軍大將旗鼓,不會攻擊我軍先頭部隊,即使攻擊,遇到險阻,必然退回營壘”。於是韓信派出一萬人,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趙軍望見韓信背水列陣,大笑。笑韓信不會用兵,把部隊置於絕地。早上,韓信、張耳打著帥旗,帶著大將的儀仗鼓號,大吹大擂地走出井陘口,趙軍大將陳餘看見漢軍大將旗鼓,便開營出擊,一擁而上,想把韓信、張耳包圍。韓信急令軍士拋旗棄鼓,返身退走。趙軍見此情形,認為韓信、張耳不堪一擊,便傾營出動,拼命追擊。把韓信、張耳直逼到河邊上。在河邊帶兵列陣等待的漢軍戰將曹參等,見後退之兵紛紛到來,便大聲喝叫:“後面是大河,後退無路,想活命的就回身反撲。有誰不聽命令,立即斬首”。

於是漢軍回身反撲,拚死搏鬥,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趙軍被阻,無法取勝,陳餘隻好下令停止進攻,回營固守。

在回營路上,趙軍遙見營中的軍旗都變成了漢軍旗幟,不由得喪魂落魄,色沮心驚。趙軍正在驚慌不知所措之際,漢將傅寬從旁引軍殺到,夾擊趙軍。趙軍無意再戰,四散奔逃,潰不成軍。陳餘逃向泜水(源出河北元氏西,向東流入槐河)。此戰殺陳餘於泜水,生擒趙王歇與李左車。

戰鬥結束後,眾將都向韓信道賀,帶著心中的疑惑問韓信說:“兵法上說:列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天將軍令我等背水列陣,還說破趙會餐,我等並不相信將軍的話。沒想到竟然以背水陣取得勝利,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韓信說:“這種策略符合兵法,只是諸位沒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何況我所率領的,並不是平素受過嚴格訓練、服從指揮的將士,而是一群烏合之眾。不把他們置於死地,就不能使他們為自己的生存而拚死作戰;如果把他們置於有退路的地方,就會紛紛逃走”。眾將皆服,說:“將軍用兵的智謀,我等不能及也”。

韓信井陘口背水一戰,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堪稱軍事奇蹟。此戰的可貴之處有以下幾點:一是韓信能活學活用兵法。孫武說:“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兵士深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還說:“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見《孫子兵法•九地篇》)。韓信把這條用兵原則發揮到了最高水平,古今鮮有能與之匹敵者。二是韓信此戰,突顯出了作戰心理學。利用兵士絕地求生,死地求活,不得已則斗的心理,列背水陣,並以此擊敗了趙軍。韓信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作戰心理學,然而他的想法和作法完全與作戰心理學的要求相吻合。三是韓信此戰,在部署上有奇有正;在指揮上靈活多變,為後人用兵提供了精彩的範例。

(四)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公元1616年)。後金首領努爾哈赤於明萬曆44年建國,國號為大金汗國。第二年,大金汗國正式與明開戰,攻撫順、克清河,明守軍全軍覆沒。明命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使,發兵24萬,分四路向大金汗國進兵,試圖一舉消滅大金汗國。

笫一路,由山海關總兵杜松和保定總兵王宣、趙夢麟等率兵3萬,由瀋陽出撫順關(撫順東20裡),為左翼中路軍。

第二路,由遼東總兵李如柏、遼陽副將賀世賢率兵2萬5千,由清河出雅鶻關,為右翼中路軍。

第三路,由開原總兵馬林、大同副將麻巖率軍1萬5千,出開原三岔口、蘇子河,為左翼北路軍。

第四路,由劉珽、康應乾率明軍1萬及朝朝援軍1萬,共計2萬,從寬甸口出佟家江,興京老城之南,為右翼南路軍。

楊鎬為四路大軍總指揮,坐鎮瀋陽。

面對來勢洶洶的明四路大軍,努爾哈赤制定了“你多路來,我一路去”的作戰方略。

明萬曆47每2月29日,左翼中路杜松軍已出撫順,3月1日在薩爾滸紮營。杜松聽說金兵在界藩築城,準備抵禦明軍,於是留主力2萬人守薩爾滸本營,親率1萬兵馬渡渾河(河流急,無船,亦不結筏,策馬徑渡,士兵多有溺死),進攻界藩。努爾哈赤僅留4百兵馬守界藩,自統6旗兵(此時金兵共有八旗兵,約6萬餘人)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杜松薩爾滸2萬守軍列陣與戰,結果杜松薩爾滸守軍悉數被殲。努爾哈赤回過頭來,率六旗兵夾擊杜松攻界藩之兵(1萬),結果杜松所統左翼中路3萬明軍,全軍覆沒。

3月1日夜,率領左翼北路軍的馬林,聽說杜松軍已敗,急忙佔據尚間崖(距薩爾許約40裡),以拒金軍。努爾哈赤殲滅杜松軍之後,馬不停蹄,立即移軍北進,以疾風迅雷之勢,衝擊馬林軍。馬林所率左翼北路軍大敗,馬林僅以身免,時為3月2日。

努爾哈赤殲滅杜松、馬林二路明軍後,專意對付劉鋌率領的右翼南路軍。命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統軍迎戰劉珽,僅留4千人守衛都城,以待李如柏率領的右翼中路軍。劉珽出寬甸口,向金都城前進,此時劉珽並不知道杜松已敗。努爾哈赤抓住機會,使降卒持杜松令箭,詭言杜松軍已迫近金都城,敦請劉珽速進。劉珽不疑。山路狹窄,進軍緩慢,為加快行軍速度,劉珽分軍四路前進,親率精銳為前軍,迅速到達阿布達裡崗,正要登山列陣,而由皇太極所率領的金右翼軍已先登山,據高臨下,猛烈攻擊劉珽軍。正當劉珽死戰之際,代善所率領的金左翼軍,冒打杜松軍旗幟,披杜松軍衣甲,從山的西側衝進劉珽軍營,劉珽所率領的前軍隨之崩潰。劉珽欲整後軍再戰,倉促不及,力戰身死。此時,康應乾率領步兵及朝鮮兵正於富察列陳候敵。金兵擊殺劉珽後,乘勝向南進軍,圍攻康應乾所領步兵及朝鮮兵,康應乾大敗,朝鮮兵投降。至此,明右翼南路軍亦潰敗。

坐鎮瀋陽的明四路軍總指揮楊鎬,得知左翼中路軍、左翼北路軍、右翼南路軍皆敗,急令李如柏回軍,使明右翼中路軍免被殲滅。

此戰,明軍以20餘萬兵馬,分道深入,以為金軍不能分顧,沒想到努爾哈赤竟以6萬八旗兵,大破明軍20餘萬,僅傷金軍士卒數百人。

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是一埸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明軍雖眾,但分兵四路,輕敵冒進,且沒有預備隊支援策應,犯了兵力分散,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焉能不敗。二是努爾哈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略。明軍“多路來,我一路去”,從而形成局部優勢兵力,攻破一路,轉而攻破另一路,實現了各個擊破的作戰目標。這是努爾哈赤所以取勝的關鍵所在。三是金軍不怕犧性,不怕疲勞,能夠連續作戰,說明金軍訓練有術。四是金軍面對強敵堅定果敢,敢打敢拚,能打必勝。

以上簡單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四場戰役,通過對這四場戰役的敘述,可以瞭解遠古時期軍隊作戰的樣式,如阪泉之戰;可以瞭解統一天下的戰爭過程,如秦滅六國之戰;可以瞭解如何利用士兵的心理奪取作戰的勝利,如韓信井陘口背水列陣之戰;可以瞭解面對多路來犯之敵,如何造成局部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從而取得全面勝利,如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當然歷史上還有許多經典戰例,如鉅鹿之戰、昆陽之戰、偃城之戰、蒙古軍四方征服之戰、鄱陽湖之戰、戚繼光平倭之戰、清政府收復臺灣之戰、清政府平定準葛爾之戰等等。

三、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戰役。

(一)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同盟會發動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南京之戰、陽夏之戰等。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12年請王朝退出歷史舞臺,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二)袁世凱統治時期。主要戰役有:1913年孫中山等人發動“討袁之戰”;1915——1916年討袁護國之戰;1917——1918年討袁護法之戰。(三)北洋政府時期。主要戰役有:1920年直皖軍閥之戰;1922年第一次直奉軍閥之戰;1924年第二次直奉軍閥之戰。(四)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亦稱“大革命時期”,時間1924年——1927年。主要戰役是北伐戰爭,在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葉挺獨立團英雄善戰,被譽為鐵軍。(五)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亦稱土地革命時期,時間1927年——1937年。主要戰役有: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以及之後的廣州起義、湘南暴動等。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軍事鬥爭的第一槍;秋收起義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的革命道路。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以下簡稱紅軍)第一次反圍剿之戰;1931年紅軍第二次反圍剿之戰;1931年10月——1932年1月紅軍第三次反圍剿之戰;1932年12月——1933年3月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之戰;1933年9月——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之戰,此戰紅軍失利,開始長征,實施戰略轉移;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遵義之戰,此戰意義重大,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1935年1月19日——3月11日四渡赤水之戰。四渡赤水之戰,使紅軍擺脫了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此戰是堅定戰役決心和靈活行動的典範;是以弱勝強的典範;是毛澤東指揮紅軍作戰的得意之筆,毛澤東軍事思想從此走向成熟;是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蹟。1935年11月20日——11月30日紅軍陝北直羅鎮之戰。此戰斃做1千餘人,俘敵5千餘人。此戰是紅軍在陝北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奠基之戰。(六)抗日戰爭時期,時間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主要戰役有:1937年9月25日——9月27日平型關之戰。此戰擊斃日軍1千餘人,是八路軍出師華北的首戰大捷,是抗日戰爭的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38年3月16日——4月15日臺兒莊之戰;1938年6月——10月武漢保衛戰;1939年9月——1944年8月長沙保衛戰;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百團大戰。以上諸戰役打破了日軍“迅速結束中國事變”的夢想。(七)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亦稱解放戰爭時期,時間1945軍8月——1950年6月。主要戰役有: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舉行的遼瀋戰役。遼瀋戰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人,解放了全東北,使東北野戰軍成為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使東北解放區成為鞏固的戰略後方。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舉行的太原戰役。太原戰役全殲守敵10餘萬人,結束了閻西山對山西省長達38年的統治,標誌著華北地區徹底解放。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舉行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加速瞭解放戰爭的進程。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舉行的平津戰役。平津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陳長捷部10餘萬人,迫使付作義率40餘萬國民黨軍起義。平津戰役共解決國民黨軍52萬人,為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1949年4月21日——5月2日舉行的渡江戰役。渡江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46個師,共計43萬餘人。1949年8月12日——26日舉行的蘭州戰役。蘭州戰役是解放軍與西北國民黨軍的一場決戰,此役打開了解放軍進軍寧夏、新疆的道路。1949年9月13日——10月16日衡寶戰役,又稱中南戰役。此役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1949年11月1日——12月31日

西南戰役。此役殲滅國黨軍90餘萬人,解放了雲、貴、川、西康四省。1950年3月5日——5月5日解放海南島戰役,此役殲滅國民黨軍3.3萬餘人。(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發生的戰役。1950年7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之戰;1962年10月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1965年6月——1973年8月抗美援越之戰;1969年3月中蘇邊界烏蘇里江珍寶島自衛反擊戰;1974年1月中越西沙海戰,亦稱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3月對越自衛反擊戰。


王寶山10


說起軍事奇蹟,我想到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為了保存實力,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裡。 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紅軍不畏艱辛,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堅持自己的信仰,完成了長征。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於連續苦戰,紅軍銳減。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 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遵義會議後,鑑於川敵佈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參與長征的部隊: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裡。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長征真的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向老一輩革命家致敬,沒有你們的奉獻,哪有今天的生活。


官破曉


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



光看數字,彭城之戰的比例在冷兵器時代已經很神奇了,四萬爆了五十六萬啊。

不過在我看來難度更大的是鉅鹿之戰,因為彭城之役你可以解釋說項羽對手太渣,不經打再多都沒用,但是鉅鹿可不一樣,秦軍的戰鬥力在當時那個時代是非常恐怖的。而且最關鍵的是,跟項羽作戰的秦軍絕大多數是由王離統領的戰鬥力最強的長城邊防軍,這些人長年在邊塞駐軍與匈奴對峙,其戰力我認為不比統一六國的秦軍差。而且在戰局上,也是秦軍以逸待勞,布好了口袋等著你來送死的,就這樣的一個兵力部署戰局規劃,典型的圍點打援。我也認為這是秦軍非常正確的一個戰略部署。這至少三十多萬的秦軍吃掉一百萬的諸侯軍都有可能。但是就這樣一種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項羽能夠用六萬的兵力主動攻擊,硬碰硬的跟以逸待勞的四十萬秦軍拼,並且取得最後勝利,勇戰派的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這贏的根本就是開了修改器了。

————————

補充一點鉅鹿之戰的情況。

迴歸正題:

首先稱為軍事奇蹟的話,就意味著難度非常非常大,大到幾乎不可能完成。那麼作為軍事的奇蹟,戰役的奇蹟,不單單隻看數字的比較,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

1、敵軍的戰鬥力以及敵軍將領的能力

2、敵軍的數量以及對對手的重視程度

3、戰場的戰略部署以及敵我態勢

4、這場戰役造成了多大影響

那麼先從敵軍的戰鬥力以及敵軍將領能力來看,當時項羽面對的是兩股強大的力量,一個是當時中國乃至是世界最最精銳的戰鬥力最強的長城邊防軍,這支部隊是由華夏第一勇士蒙恬建立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邊境不穩定。派蒙恬修了長城,並建立了這支軍隊。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提到的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幾句話“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句話說的可就是這支長城邊防軍,這群人可不是諸侯軍這樣的烏合之眾,而是職業軍人,作戰經驗非常豐富。這支部隊是不會輕易到內地來的,秦二世把這些人抽調過來平叛可以說是放大招了。再說說章邯的二十來萬人馬,史稱驪山軍,全部是由驪山的死囚組成,這些可都是不法之徒啊~跟普通農民可不一樣啊,都不是什麼老實人,章邯帶他們打仗,按照秦國的制度,是可以以軍功抵罪,甚至能升官拿爵位的。所以這是一支標準的敢死隊啊。章邯就是靠著這一支軍隊到處平叛的,打的各路反賊稀里嘩啦的,可見戰鬥力之強。然後再來看項羽人少不說,這些還都是剛入伍的兵,也許很多人都沒有上過戰場,更沒有殺過人,很多是餓著肚子日子過不下去才造反的農民(當然還是有不少有節操有理想的熱血青年跟著項王準備大幹一場的),所以在戰鬥經驗上、軍人素質上根本就沒辦法相提並論,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然後我們再來看將領。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因為帶頭的弱導致軍隊在明顯優勢下潰敗的案例。但是項羽面對的這兩個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先來說王離。王離何許人也,名氣確實不大,但是說起他爺爺那就碉堡了,戰國四將之一的王翦,秦始皇掃六國的時候最大的功臣,軍事才能不必多說,再來說說王離他爹王賁,秦始皇滅六國,王翦王賁爺倆就包了五個,王賁滅了齊國、魏國。王翦滅了趙國、楚國。燕國是這爺倆一起滅的。雖然王賁啃的骨頭並沒有王翦硬,但是也足夠體現他的軍事才華。王離作為一個將門之後,作為他們的兒孫,又是秦國的大將,長年在北邊指揮長城軍團和匈奴對峙,軍事能力一定不弱,而且還有一點特別有意思的是,當年他爺爺王翦滅楚的時候,敵軍統帥正是項羽的爺爺項燕,作為個人感情而言,他也想打敗項羽,弘揚爺爺的風采,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的好機會。再來說章邯,作為秦國最後一員大將,其軍事才能絕不一般,因為在遇到項羽之前他就已經帶這這群驪山君到處平叛,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大秦帝國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瞻、項梁。所以這兩個對手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啊。

然後我們再看雙方的軍隊數量,這個更要命。剛才有說過項羽面對的是兩股軍隊,一個章邯的驪山軍一個王離的長城邊防軍。章邯的驪山軍人數是多少呢?其實這個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只說起源是驪山的七十萬囚徒,但是我認為這個數字水分不小。後來有一次出現了數字記載,是項羽坑殺了章邯手下的二十餘萬秦軍將士。在鉅鹿一場惡戰之後,手頭上還有二十餘萬的將士,應該說軍隊數量還是很驚人的,而且之前章邯迎擊各路叛軍的時候一直都打得很順利,人數上應該不至於特別少。再來說王離的長城軍團:這一支精銳之師人數其實也不好估計,“北方軍團”的總數應該是三十萬,可它可使要守衛整個“萬里長城”的。在突然發生的秦末大起義的面前,燕、趙、代這幾個長城沿線的地方都有人插旗造反。駐紮九原的王離在這種情況下,他最多就能控制九原、雲中、雁門這三郡,其他的地方都相對困難。所以他能控制在手中的北方軍團人數應該是二十五萬左右。秦二世給他下達平叛命令他也不至於把人都帶走,至少也要留下基本的守備部隊,那麼估計他真正帶到鉅鹿前線的軍隊人數也差不多二十萬。

所以總結一下,秦軍的軍隊總數是四十萬以上。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項羽的部隊人數情況,也就是楚軍:楚懷王派出了六萬部隊北上救趙,原統帥宋義被霸王宰了。然後項羽先派了兩萬楚軍渡河,或者說並不是先渡河,在我看來項羽是整個軍隊渡河渡到一半,還沒等所有人都到岸上就已經開始發起進攻了,兩萬人首先攻擊甬道,等六萬人都過了河,然後大家面對著河水,項羽就開了個非常成功的戰前動員大會,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破釜沉舟,也是鉅鹿之戰的精華所在。然後六萬男女老少齊上陣,再加上一個中國第一掛B戰神項羽。

所以雙方的兵力我們可以清楚了,是40+萬 VS 6萬

這裡可能會有朋友說我忽略了其他諸侯聯軍,因為這些人雖然在戰場上有起到一定的強制敵人的作用,但是實際作用並不大,因為看看章邯的表現就知道了,他並沒有和王離一起在而是把部隊遷移到了漳水的南邊,和王離形成掎角之勢,為的是和王離準備一個口袋等著項羽鑽進來,這說明在他們眼裡北邊的諸侯聯軍根本就不是一盤菜,因為他們知道諸侯聯軍膽小不敢和他們打,所以章邯才敢把部隊遷移到漳水,準備迎擊項羽。所以諸侯聯軍並沒有在整個鉅鹿中起到多少強制秦軍的作用,反而從這件事上體現出了章邯王離對項羽軍隊的重視程度。所以鉅鹿之戰並沒有投機取巧的成份,因為項羽的對手足夠重視他,並沒有大意,更沒有露出什麼大的破綻。

然後我們在看看敵我態勢和戰略部署。王離圍城,章邯在漳水,中間有運糧的道路,並且和以逸待勞的章邯形成掎角之勢,等著項羽往裡面鑽,典型的圍點打援。就怕你項羽不來,來了就吃掉你。

所以鉅鹿之戰難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比人數:人家7:1、比單兵素質:人家是職業軍人,你是沒打過什麼仗的平民、新兵、比戰場優勢:人家以逸待勞布好了陷進就怕你不來,你千里迢迢北上救人往人家的口袋裡鑽。這種仗古今中外幾個人有辦法打得贏?

且看人家霸王外掛續費效果。

首先面對這種態勢,項羽也在尋找勝利的機會,尋找對方的弱點。

最重要的就是燃起戰士的激情,讓將士們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支撐著肉體打這一仗,項羽讓所有將士向河站立,把鍋碗等砸了,把船沉了。將士不知所云,項羽開始了動員大會。他講三點,一是明確戰鬥重要意義,要麼秦軍贏我們死,要麼我們贏秦軍死,不是生就是死,我們沒有退路。讓天下諸侯看看什麼是楚國純爺們。二是男人活一世,就不能白活,生死何懼,要有精神狀態。三是表態,我項羽標準貴族高富帥也一定同你們共存亡。說完,大家都明白只有勝利才能活,根本沒有退路好不好。遂齊呼,願共存亡。這就是破釜沉舟。之後,項羽覺得勁差不多了,摩拳擦掌,打開修改器奔向鉅鹿背後,打了九次硬仗,九戰九捷。王離被俘。蘇角戰死。(涉間自焚了貌似)史記中對這個場景有形象描述。“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手下兵都是一頂十,高叫興奮(不知道項王去搞傳銷之類的效果怎麼樣= =)連作為友軍的諸侯軍都嚇得哆嗦,你猜秦軍怎麼看?這精神力量爆表。項羽收拾完王離,就南下準備捅章邯,章邯一看氣場太強趕緊跑,趙國的圍也就解了。

不過其實鉅鹿之戰並沒有那麼簡單,現在可能在很多人的心中,項羽是屬於那種有勇無謀的類型,其實在軍事上,霸王絕對是個奇才,咋一看鉅鹿之戰是靠著項羽破釜沉舟給大家統一續費外掛然後就這麼簡單的一路狂暴打贏的。真就這麼簡單?當然不是。

之前就有提到,項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就有做過一次進攻,就是進攻甬道。這雖然是一個小勝仗,但是也具有很大的意義。第一項羽看出來了,想要贏必須要切斷章邯王離之間的聯繫,如果他們合兵一處那麼幾乎沒有取勝可能。想要切斷他們的聯繫,攻擊甬道是最直接最效率的辦法。第二,因為攻擊的是地方薄弱環節,所以取勝把握很大,能夠鼓舞士氣,告訴士兵們,秦軍也沒啥了不起,這不就打贏了。第三就是示敵以弱,讓章邯王離覺得項羽膽小不敢硬碰硬,就知道找軟柿子捏。這些都是項羽軍事水平的體現。還有一點就是鉅鹿之戰收尾部分,剛才說到章邯看項羽氣場太強跑了,項羽這樣性格的人當時並沒有乘勝追擊一口氣吃掉他,為什麼?因為畢竟他手裡還有二十萬兵啊,萬一章邯帶著剩餘的二十萬人殺一個回馬槍怎麼辦,如果項羽繼續強攻,把他逼急了,鉅鹿之戰勝負就難說了。其實霸王並不是總會來硬的(雖然他喜歡硬的=、=)但是這次他很冷靜的採取智取的戰略,選擇攻心。最後成功勸章邯投降,到這裡鉅鹿之戰才算真正結束。不戰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所以別老以為項羽是那種有勇無謀類型的,雖然政治智商確實不高,但是單看軍事水平來說,項羽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流的,人家只是玩法不同而已(就是喜歡簡單粗暴開外掛打你怎麼滴,不服單挑咯)壯哉勇戰之王~



至於鉅鹿之戰對當時中國造成了多大影響大家都知道,二十六歲的項羽從一個普通將軍一躍成為西楚霸王,中國的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秦帝國也因此次戰役完全失去戰鬥力,走向滅亡。


曉木曰兮


這裡我想說的是1944年發生在我的家鄉衡陽那場讓日本膽寒的孤城保衛戰。


衡陽保衛戰是指1944年,國民黨軍和日軍在中南重鎮湖南省衡陽市發生的一場會戰,因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此戰最後雖以中國戰敗,但第十軍1.7萬抗擊日軍10萬,堅守孤城47天,以六千人的犧牲打死打傷日軍三萬人,這是抗戰史上唯一以少抗多的城市攻防戰例。



衡陽保衛戰持續之彌久、戰鬥之慘烈、影響之深遠,中國戰場所有的城市防衛戰,似乎沒哪一仗可與堪比,戰後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國民政府統帥蔣介石賜匾。中方將領為第十軍軍長方先覺,日方將領為橫山勇。


衡陽城我是再熟悉不過了,我覺得這座城市似乎無險可守,可為什麼第十軍以從長沙撤回的疲憊之師卻能在面對強敵時死守這麼久呢?下面我們以日軍方自己來評價一下那場戰爭。

對於方先覺第10軍在衡陽構築的堅固陣地,日軍戰史有如下評價:“尤其敵人之碉堡位置,頗盡選擇之能……形成有猛烈之交叉火網,於上端構有手榴彈投擲壕,我軍既難以接近,也無法攀登,此種偉大之防禦工事,實為中日戰爭以來所初見,也堪稱中國軍隊智慧與努力之結晶。”試想抗戰中,中國那麼多城市如果都能建立如此堅固的防禦工事,日本估計早就敗了,所以此戰,我認為這是一個以少抗多的戰爭奇蹟。



此役不僅打破了日軍三天之內佔領衡陽城的神話,大大延緩了日軍對豫湘桂沿線的佔領,而且還導致東條英機內閣垮臺。但遺憾的是,國民黨幾十萬援軍就在衡陽城外,眼瞅著第十軍苦守孤城47天,卻無一援軍攻入城中,這種戰役也只有國民黨那種只顧自保,不管別軍死活的援軍才做得出來。




湘平古珍郵館


歷史上可以稱為軍事奇蹟的戰例可謂是數不勝數啊,就說個近點的吧,可謂是戰爭史上的軍事奇蹟,那就是淮海戰役,對戰雙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部隊。

讓我們看一下交戰雙方的基本情況:

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部隊約66萬人,裝備小米加步槍、漢陽造,後勤包括部隊後勤和廣大人民

國民黨:正規部隊80萬,裝備大炮、美式武器,日式武器,卡車、飛機,後勤充足

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裝備精良的國軍,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


聚看古今


這是一場驚人的戰役,這是一場光耀千古的戰役,這是一場無可比擬的戰役,這是一場近乎神蹟的戰役。

這就是項羽長達八年軍事生涯裡的巔峰之作,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蹟——彭城之戰。

三月的城陽(今山東莒縣)春雨綿綿,細細的雨絲與柔柔的微風令人昏昏欲睡,感受著春的溫柔,項羽心靜如水,古井無波,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曾在這片土地上對這裡的人民進行過殘暴至極的殺戮。

一轉眼,項羽在齊地已經耗了足足三個月了,齊地的叛亂還沒有平定,劉邦已經違約出關,在洛陽集結了近六十萬諸侯聯軍,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朝彭城攻去。三晉之地的諸侯已全部叛楚,項羽所封的三位楚地之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竟也坐山觀虎鬥,態度曖昧不明。可憐的項羽,明明是最佳男主角,風頭卻被最佳男配角劉邦完全搶光,六十萬群眾演員,也全成了劉邦的旗下擁躉。

現在的情形,項羽當年所封的十八個諸侯王要麼已然背楚投漢,要麼存心觀望,簡直是在拿項羽當從前的暴秦來辦。

短短的一個月,項羽已從天下霸主變成了天下公敵。

然而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易怒的項羽卻出乎尋常的冷靜下來,那是暴風雨之前的碧空如洗,那是核彈爆炸之前的天高雲淡。

有時候,極端的冷靜,是極度憤怒的,另一種面具。

——是,全天下的諸侯是大多背叛了我項羽,但是,只要我還沒有在戰場上被敵人擊敗,回頭一個勝仗,我就能奪回我所有的東西,你們看著吧。

項羽短暫的一生打過七十多仗,除了臨死前最後一戰,其他全都是勝仗,但是當時,天下沒有一個人認為項羽能打贏這場戰爭,因為劉邦有近六十萬大軍,項羽手邊只有十萬,且散佈在三齊各地平叛,能夠調動的機動兵力並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做出了一個震駭天下古今的決定:他命令麾下諸將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督率大軍繼續平定三齊;而自領精銳騎兵3萬,日夜兼程,秘密回救彭城,閃擊諸侯聯軍。

可怕的勇氣,瘋狂的計劃,近乎變態的戰爭藝術!

有史以來至楚漢,天下間的戰爭不知凡幾,實力懸殊仍能取勝的不是沒有,如孫武與伍子胥率三萬吳兵大破楚軍二十萬,攻破楚之郢都;又如陰晉之戰吳起以七萬魏兵擊敗秦軍五十萬,守住河西;但像項羽這樣妄圖以三萬破敵六十萬真是前所未聞,而且空前絕後——日後雖有昆陽之戰兩萬勝四十萬,淝水之戰八萬勝八十萬,但那都是以守為攻、以逸待勞——而西楚軍卻需要長途奔襲、奪回老窩,其難度係數絕不是同一個數量級的。項羽的軍事能力就算再強他也畢竟是人,人是不可能創造神蹟的。

所以,不但劉邦與諸侯們不相信項羽能贏,就連張良、陳平這樣智計無雙的“半仙”也沒料到項羽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翻身。

總之,當時天下人都不信項羽能贏。

但是,項羽信。

只要項羽信,三萬楚軍就信,因為項羽就是他們的神,戰神。

正是他們主帥帶給他們的這種近乎不可理喻的自信,讓他們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別說六十萬,百萬千萬又如何?

圖:宿遷項王故里,項羽塑像——英雄蓋世

另外,彭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萬人以上的騎兵突襲,在此之前騎兵通常與步兵車兵配合作戰,很少擔任單獨作戰的任務,更別說千里突襲了。

這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驚人創舉,要知道與之同期的漢軍,此時連支像樣的騎兵部隊都沒有!

城陽(莒縣)距彭城只有200多公里,兵貴神速,軍情如火,但項羽騎兵並沒有急著走蘭陵這條最短直線,而是到啟陽後突然向西進入浚河河谷,在魯中山區秘密穿行直至魯縣(項羽始封之地、今山東曲阜,對項羽絕對忠誠),然後又突然轉而向南、閃電般穿越胡陵(今山東省魚臺縣),從北至南直插彭城側背,只一個晝夜便兵抵蕭縣(今安微省蕭縣)。

圖:項羽如神鬼般莫測的行軍路線

這時候,劉邦的六十萬大軍正在北面大舉進攻彭城,彭城破在眉睫,按照通常的做法,項羽應該立刻東進援救彭城才對。

但是項羽並沒有這麼做,他決定放棄彭城,而就在彭城西南面的蕭縣悄無聲息的潛伏下來,等待諸侯聯軍佔領彭城後防備鬆懈,再繞到彭城後方突然襲擊,打他個措手不及。

這個決策可不是一般指揮官都敢做的,萬一被諸侯聯軍提前發現,項羽這三萬騎兵除了被圍殲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結局。

但是項羽敢,他就是猜準了劉邦不可能想到這一點,才做出了這個瘋狂的決定。

誰能想到,前幾天還在齊地坐鎮指揮平叛的項羽,能在數日之間溜到楚地來。

誰能想到,急性子的項羽會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潛伏下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老巢被端而按兵不動。

誰能想到,即便天下都背叛了項羽,但魯地和楚地的百姓絕不會將楚軍的行蹤暴露。或許在秦人與齊人的眼中,項羽是位暴君,但在魯人和楚人眼中,項羽是他們的雄主,他們的偶像,他們的神。

果然,劉邦在佔領彭城後,只在東、北兩線構建起防禦工事,防禦楚軍從齊地南下。他萬萬沒想到,項羽早已在他的後方埋伏了下來,悄悄的打量著志得意滿的劉邦,眼中寫滿了不屑。

——劉季,你得意的太早了,竟敢在我項羽的地盤撒野,小樣兒,看我不把你的鳥蛋捏爆!

毛主席教導我們:“凡是開始打了勝仗,興高采烈,深入敵境,就打敗仗。”

公元前205年四月某日拂曉,當諸侯軍還在睡夢之中囈語,項羽的三萬鐵甲騎士已經出動,馬不停蹄直奔彭城。

楚人尚赤,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嫡嗣。所以項羽這三萬楚騎均著紅盔紅甲,一眼望去簡直如火如荼。這些楚國最勇猛的戰士,在出發的那一刻起,就早有了戰死沙場的覺悟。

死不過是灑一腔鮮血,拋幾根白骨,這有何可懼?

經當年鉅鹿一戰,項羽的軍事天才已為天下公認,但鉅鹿之戰畢竟只是十萬對四十萬,且有二十萬諸侯聯軍策應。可是這一次,項羽卻是獨以三萬騎兵面對六十萬諸侯軍,還是那句話,除非有穿越人士將每個楚軍士兵裝備上一把機關槍,否則誰能相信最後的勝利者竟是項羽?

但這道數學題不能這麼算。十個騎兵也許打不過二十個步兵,但一千騎兵絕對能擊敗數千步兵。當騎兵方陣的數量達到三萬,它對步兵的衝擊力將是非常可怕的。如果這三萬騎兵還不怕死的話,那簡直就是無敵了。

偏偏項羽的這三萬楚軍,個個都不怕死;偏偏劉邦的這六十萬步兵,個個都怕死。

在戰場上,在生死關頭間,愈怕死的人,反而死得愈快,就好像賭場上,愈怕輸的人,通常都會輸得最多。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當彭城城下六十萬怕死的諸侯軍被震天的馬蹄聲吵醒,發現眼前一片楚騎組成的紅色海洋,漫無邊際的朝自己湧來,他們不由心膽俱裂,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立即朝彭城內潰去。

秦末漢初,天下萬戶的大邑屈指可數,彭城即便是西楚草創的國都,相信城池也不會有多大,忽然間要有數十萬敗軍湧入,其擁擠狀況可想而知。劉邦此時方從昨日慶功宴的宿醉中醒來,他聽到外面吵吵嚷嚷,便光著屁股走到窗戶邊去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彭城內到處都是慌不擇路的各國敗兵,那情景,簡直比大學生人才招聘會還混亂。

劉邦聽到亂軍中分明在喊:“霸王來了,霸王來了,快跑啊……”

這時劉邦的大軍師張良衝了進來,慌道:“楚軍已兵臨城下,大王請速速登城守禦。”

劉邦一屁股坐倒在地:“楚軍何其速也?”

劉邦問張良,張良問誰去,兩人只好大眼瞪小眼。

他們很快發現,眼下這情形,再集結人馬堅守城池不可能了。城外數十萬敗軍往城裡湧,士兵找不著伍長,伍長找不著什長,什長找不著隊率,隊率找不著屯長,屯長找不著軍侯,軍侯找不著校尉,校尉找不著將軍,將軍找不著各諸侯王,這仗還怎麼打下去!

劉邦一聲長嘆,命令道:“四開城門,各軍分路突圍吧。阿嬰,備車,寡人也要走為上計!”

阿嬰就是劉邦的車伕太僕夏侯嬰,三國時夏侯惇這一族的祖先。

劉邦是個權謀大師戰略大師,卻顯然在戰術指揮上段位太低,韓信後來說他只能將十萬兵,多了他控制不了,然也。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地圖。你會發現彭城不但是一個四戰之地,而且竟是一個死地。其城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里,可西走梁、宋。兼且三面阻水,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這樣的地形,適合堅守,也只能堅守,如果棄城而逃的話,三面為河水所阻,通通都是死路,相信項羽選擇這裡作為都城,就從未想過會棄城而逃。

圖:水網密佈的彭城

偏偏這一次,劉邦的諸侯軍不得不逃了,而在這樣的死地逃,當然只能死的更快。

項羽進攻的方向是由西向東,諸侯軍只能朝東、北、南三個方向敗逃。項羽見此,也不入城,竟直接將三萬楚軍一分為三,分路追殺。

三萬人追殺六十萬,也端地是可笑的緊。

結果,向北向東逃的諸侯軍,沒跑多遠就遇到了瀔水阻隔,無船可渡,只好回身接戰。

幾年後,有一個叫韓信的人(他這會兒還在關中平滅章邯餘部),曾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二十萬。

然而,韓信不是誰都能做的,無能之輩碰上背水一戰,只有死路一條。

可憐的諸侯軍,顫抖著立在風蕭蕭兮瀔水旁,眼睜睜的看著項羽的鐵甲騎兵,已經排成了密集衝擊陣形,朝他們猛衝了過來。

秦漢之時馬鐙還沒有發明,所以騎兵的衝擊速度沒有後世那麼快,但當萬人的騎兵密集方陣死命前壓,那威力也足夠驚人了,問世間誰能當鋒,何況膽魄已喪的諸侯軍。

結果,一戰下來,十幾萬諸侯軍,不是被斬殺在瀔水之濱,就是被逼入滾滾浪花之中,隨波逐流,夢殘魂斷。

向南逃入山地的劉邦直屬漢軍也遭受到了同樣的厄運,他們在靈壁(今安徽淮北市南)東面的睢水之濱被項羽親自率領的一萬騎兵追上,兩軍對陣,漢兵不斷後卻,楚騎不斷前逼,殺氣騰騰,空氣為之凝結。

兩位老友,竟在這樣的情況下尷尬重逢了。

項老弟,放我一條生路吧!我們畢竟曾是好兄弟。

住口!兄弟就是兄弟,兄弟絕不分好壞,因為兄弟只有一種。如果你對不起我,出賣了我,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兄弟,根本就不配說這兩個字。

霸王,放我一條生路吧!我保證退回關中,再也不踏入中原一步。

住口,要麼就投降,要麼就死戰,我不會再相信你的花言巧語!

談判破裂,項羽於是下令一萬楚騎對漢軍再次發動強有力的集團衝擊,漢卒不能抵擋,前陣一退,則陣陣後退,一陣壓一陣,一排排的被擠進睢水之中。十幾萬漢軍的屍體幾乎築成一道肉壩,竟使睢水為之不流。

加上前面喪生的十幾萬諸侯軍,近三十萬條年輕的生命竟在一日之內就成了孤魂野鬼,為大漢王朝的奠基做了炮灰。嗚呼,哀哉!

這三十萬野鬼,本都是些好青年,如果不是生逢亂世,他們會娶妻生子男耕女織,過上安靜祥和的日子,但現在卻只因劉項二人的恩怨與野心白白斷送了卿卿性命。嗚呼,哀哉!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天地為愁,草木悽悲。弔祭不至,精魂無依。嗚呼,哀哉!

只遭到三萬名楚軍的襲擊,一支剛剛還在誇耀陣容強大的諸侯聯軍,轉眼之間就如狂風吹襲般灰飛湮滅了。黃昏時分,彭城四周戰事已基本結束,三萬楚軍在睢水之畔集結,裡外三層,密不透風地把劉邦手下僅存的萬餘殘軍團團圍住,就是插翅也難逃了。

雄圖霸業一朝喪,望著夕陽下的睢水河,劉邦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殘陽如血,什麼叫窮途末路。

——不,我不甘心,我不能就這麼認輸,我是赤帝之子,我是神之所使,我是地之所載,我是天命所歸,你們誰也殺不了我!

劉邦對著手下僅存的萬餘殘軍,大聲命令:“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有我無敵,後顧者必殺之!”

命令一下,樊噲、周勃等大將遂手持長劍,親至前線督戰,前進者賞金拜爵,後退者必斬無赦。

困獸猶鬥,其勢也勃,萬餘漢軍在生死存亡之際對楚軍展開了瘋狂的反撲,他們不顧性命的衝入楚陣之中,有的抓住楚騎的長矛,生生將其拖下馬來用短劍刺死;有的則竄到楚騎的馬下,猛刺馬腹。一時之間,楚騎紛紛落馬,戰局似乎有了轉機。

眼見此景,項羽卻突然大笑起來:“好,好,看來劉季還有些骨氣,仗打成這樣,才有意思嘛!!”繼而回過頭去,命令親兵在指揮台掛上了代表弓弩的狗旗。

楚人雖上了馬,但數百年前大楚第一神射養由基傳下來的擅射傳統並沒有忘,後陣萬名楚騎於是將長矛置於馬上,取出揹負長弓,彎弓搭箭,一齊朝漢兵射去。

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萬箭齊發,一個巨大的陰影遮天蔽日的朝漢陣襲來。只聽得嘩嘩嘩嘩……幾陣箭雨下來,萬餘漢兵頓時倒下大半,樊噲周勃胳膊上也各中的一箭,無奈只好暫退。

萬餘殘軍只剩下不到一千,且戰氣俱失,又無人救援,劉邦這回真的死定了,除非有天助。

無數的回憶潮水般湧上劉邦的心頭,從沛縣到薛縣,由彭城到霸上,由鴻門到漢中,由三秦再回到彭城,劉邦只覺自己的人生在世間轉了一個大圈,一切回到原點。到頭來,只不過從人間逛到天堂,再從天堂掉入地獄,一覺醒來,一切成空,一切只當做了一場春秋大夢。

我真的是神之所使,天命所歸嗎?真若如此,老天,你為何還不來助我?

老天聽到劉邦的深情呼喚,竟然真的來救他了!

公元前205年夏天,一場多半發生在中國北方靠近沙漠地區冬春之際的沙塵暴,竟然奇蹟般的在蘇北山區之中爆發了,大風從西北方向席捲而來,一時間,戰場上黑霧彌空,黃塵四塞,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飛沙走石,樹木摧折,楚漢兩軍都被吹了個東倒西歪,你看不著我,我看不著你,項王即便有拔山之力,卻也奈何不了颶風來襲。

風停了,沙散了,項羽緩緩睜開雙眼,發現戰場中央的漢軍已經消失了個乾乾淨淨。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是的,劉邦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逃走,如果不是巧合的話,我只能說他真有神助。

煮熟的鴨子居然也會飛?項羽暴跳如雷,即命手下大將季布、鍾離昧、丁公各領兵三千,連夜分路追擊,搜擒劉邦。得漢王者,賞金二十鎰!

丁公暗道了一聲項王小氣,便自帶部曲往北邊沛縣方向追去,他想劉邦肯定捨不得沛縣的家小,往那邊追肯定有戲。

說句後話吧,數年後垓下決戰,劉邦派灌嬰領兵五千去追項羽,懸賞是千金萬戶。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不考慮勝負,李陵率5千漢軍步兵+弓箭手對抗8萬匈奴騎兵的決死一戰,何嘗不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作為飛將軍李廣的子孫,李陵自然豪情萬丈希望建功立業,可漢武帝沒有足夠的戰馬給他,又因為一些誤會,漢武帝讓他率5千步兵弓箭手,北出居延,從此一場可歌可泣的大戰拉開帷幕。

天蒼蒼野茫茫,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蒙古高原上,能遇上匈奴兵的概率本身就不高,當年衛青霍去病北出匈奴,遇到匈奴主力純屬運氣,可李陵的命運好巧不巧的,他北出1個月後,竟然在浚稽山(蒙古國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源以南一帶)遇上了單于大軍主力。

當時單于身邊有三萬精銳騎兵,於是開打,李陵手下這5千人,都是精英弓箭手。當匈奴人揮舞馬刀衝鋒時,李陵迅速列陣,前軍持盾握長戟,後軍隱蔽在盾戟防線後以弓箭作為攻擊手段,攻守自如,遠近自如。鼓聲為戰;金聲為止,整齊劃一。

第一輪衝鋒,匈奴有上千人喪命,匈奴單于大為震驚,馬上召集左賢王、右賢王等部數萬人,集結起8萬多騎兵,準備一勞永逸把這支頑強的漢軍一舉吞掉。

李陵趁匈奴調兵的空檔,且戰且退,向居延方向撤退,畢竟只有回到大本營才有勝利的希望。這一路南行,幾千漢軍無不帶傷。不得不受傷三處者乘車、受傷兩處者駕車、傷僅一處者才能執兵器作戰。

幾日後,數萬匈奴軍再次發起衝鋒,結果又有3000多匈奴騎兵陣亡。

匈奴單于不死心,當漢軍撤到一處長滿蘆葦的大澤,匈奴人發起火攻,未果。單于讓兒子親自上陣,結果又死了幾千人,單于也差點被漢軍箭雨射中,嚇得逃到了後方。

此後幾天,匈奴騎兵不斷髮起衝鋒,李陵的手下用弓弩擊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進攻,但是,箭已經不多了,李陵所部也傷亡過半了。

本來單于也不想打了,畢竟傷亡太大了,不划算,這時,漢軍裡出現一個叛徒管敢,他由於受到長官責罰,憤而投降匈奴,和單于交了李陵的底:李陵已經彈盡糧絕。

單于大喜,對李陵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此時李陵軍隊只剩下了三千餘人。隨軍攜帶的五十萬發箭矢早已殆盡,刀劍磨損也十分嚴重,普通士兵只能拿木棍做最後一搏。

最終,李陵無奈而降,5千人馬最後回到漢地的僅有400餘人,其餘或戰死或失蹤。

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他求情,被漢武帝施以宮刑,後漢武帝誤以為李陵幫匈奴練兵,將其全族誅殺,李陵聽聞噩耗,幾乎崩潰,從此對皇帝不再信任,即使漢武帝死後,霍光企圖誘降李陵,李陵沒答應。

匈奴單于對李陵倒是很是厚愛,不僅把公主許配給他,還封他為堅昆國王,匈奴右校王。

公元前74年,李陵病死,享年60歲。

此戰,雖然比不得那些酣暢淋漓的勝仗,但是戰役的過程何嘗不是一次次驚人的絕地求生的奇蹟呢,李陵的遭遇或許是悲劇,或許是叛徒,但是他盡力了。


雲中史記


歷史上的軍事奇蹟多不勝數,這裡不一一枚舉。蜉蝣君舉一個最最奇蹟的戰役——昆陽大戰,堪稱千古戰例。



昆陽之戰是王莽建立的新政權末年(公元8年~公元23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

戰役的雙方主將分別是劉秀和王邑、王尋。劉秀方的義軍大約有一萬餘人,而王尋方有四十多萬大軍,號稱百萬之眾,也是王莽集合天下之兵所得的全部武裝力量了。


新莽大軍進到昆陽,即按照統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新軍為了顯示其作戰威力,把昆陽包圍十層以上,設置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於數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新軍挖地道,使用衝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洩。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鬥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於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

這時嚴尤看到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敵。”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糧足,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繼續加緊硬攻昆陽,使自己幾十萬大軍,屯兵堅城之下。



城內的漢軍軍民並肩戰鬥,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軍隊的強攻,佔絕對優勢的新莽也無可奈何,雖經反覆攻城,昆陽城仍屹立不動。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的設想,難以實現。

昆陽被圍前,乘機出城調集兵將的李軼、劉秀等十三人,到達定陵、郾城等地調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願赴昆陽增援。劉秀對他們說:“今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為敵人所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金銀財物呢?”於是各營將士遂跟著劉秀、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開進。

新漢兩軍昆陽攻守戰正在膠著狀態,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五月底,宛城在綠林軍(漢軍)的長期圍困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守將岑彭終於被迫投降[6] 。但這個消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傳宛城已破,綠林軍(漢軍)主力將至昆陽。消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並隨時準備出城殲敵。新軍得此消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綠林軍(漢軍)在氣勢上已佔據了優勢。


六月初一,李軼、劉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漢軍到達昆陽地區。劉秀為鼓舞大家的鬥志,自率步騎兵一千多人為前鋒,李軼率主力跟進,劉秀軍在逼近新軍四五里地時,即擺開陣勢,準備出擊。王邑、王尋也派兵數千前來迎戰。劉秀親自率領人馬衝殺,斬新軍幾十個人,跟隨的將領都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後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我們共同協力破敵”。

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行向新軍攻擊,新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新軍近千人。劉秀率兵連著打了幾次勝仗,這就大大地鼓舞了漢軍的鬥志,殺減了王邑、王尋的銳氣。劉秀等在昆陽外圍與新軍作戰,取得節節勝利的情況下,為著進一步瓦解新軍的戰鬥士氣,鼓舞昆陽城內漢軍軍民的鬥志,故意渲染宛城漢軍的勝利,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引起新軍統帥王邑、王尋的恐慌。新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一個多月,都沒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十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後來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衝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餘人巡視陣地。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王邑、王尋迎戰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新軍其餘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劉秀率領漢軍,奮勇衝擊,並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後,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衝殺之聲,衝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新莽軍本是強迫徵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可以說,劉秀贏的十分僥倖,也多虧了豬一樣的對手,不然也就沒有光武中興了。

每一次戰爭奇蹟的背後,總有一個豬一樣的對手和神一樣的隊友。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在歷史上的無數戰役中,常德會戰可以稱為是軍事奇蹟。 在這次戰役中, 57師八千餘人在常德抵抗日軍三萬精銳,僅剩83人。因此,常德會戰又稱作“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5月,中國軍隊在鄂西粉碎了日軍的進攻,取得了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第11軍總司令橫山勇為了雪洗鄂西會戰失敗之恥,並且牽制在滇西緬北地區展開反攻的中國遠征軍,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發動了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1日,日偽軍集結了十萬餘人向中國軍隊發起了進攻,中國軍隊在王敬久的指揮之下與日軍在濱湖發生了戰鬥,常德會戰打響。

11月4日,日軍向暖水街發動了進攻,經過8天血戰,中國軍隊損失慘重。11月12日,日軍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突破了中國軍隊的防線。


日軍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之後,逼近了常德城的外圍。11月14日,日軍向石門發起了進攻,中國軍隊面對敵人的優勢進攻,與敵浴血奮戰,在血戰中,彭士量將軍壯烈殉國。

石門失守之後,日軍又接連攻破中國軍隊數道防線,佔領了慈利、桃源等地,兵臨常德城下,許國璋將軍壯烈殉國。

11月22日,日軍在飛機、坦克、大炮以及毒氣的掩護下,向常德城發起了總攻,守城的中國軍隊奮勇抵抗,多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

11月25日,日軍攻入了常德城內,57師八千虎賁將士與日軍展開了巷戰。把每一個街道、每一個房屋、每一條小巷以及每一個障礙都當做了消滅日本侵略者的戰場。中國軍人與日軍反覆爭奪著城池,與日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殊死搏鬥。

在賈家巷戰鬥中,一百餘名勇士利用劣勢裝備打退了日軍一個大隊優勢兵力的進攻,在殘酷的戰鬥之後,僅剩八名勇士,最終他們與日軍展開了一番慘烈的白刃戰之後與日軍同歸於盡,壯烈犧牲。



這樣殘酷的戰鬥持續到了12月3日,57師官兵彈盡糧絕,師長餘程萬決定率部突圍。在突圍中,柴意新團長率部與敵展開白刃戰,不幸壯烈殉國。

最終,餘程萬率領殘軍83人成功突圍,其餘全部壯烈犧牲。1943年12月3日,常德失守。

12月5日,中國軍隊完成了對常德城的包圍,向據守常德的日軍發起了進攻,收復常德的戰役打響了。

12月7日,中國軍隊收復了常德。

此次常德會戰中,中國軍隊以傷亡6萬餘人的代價擊斃了日軍4251人,57師官兵僅剩百餘人。

戰後,餘程萬因丟失常德被送至軍事法庭審判,但57師在常德英勇奮戰的故事被廣為傳頌。

因此,常德會戰可以被稱為軍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