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人才大戰」重塑中國經濟版圖:二線城市成最大獲益者

各地“人才大戰”重塑中國經濟版圖:二線城市成最大獲益者

2018年,將820萬名大學生畢業,為了城市競爭競爭將陷入一片爭鬥。

二線城市刷出存在感成最大獲益者

多年來,人口整體流動趨勢主要是從中西部向東部和東南沿海,從經濟不發達省份流向經濟發達省份。

隨著力度空前的落戶政策推出,人才開始向中西部聚集。西安公佈了驚人的數字:一天遷入落戶超過8000人。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的武漢,連續多年畢業生中2/3流向沿海發達地區;而2017年,武漢市實現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上年的2倍、6倍,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留住人才,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區域間競爭的重要砝碼。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博導傅利平說,“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更加重要。”

在她看來,不同以往“掐尖”的人才大戰,這一次各地爭奪的重點放在青年人才上,其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經歷了40年高速發展,如今到達了一個拐點——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且老齡化問題嚴重。

2016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經達到了10.8%。根據聯合國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

與此同時,新的歷史時期,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紅利”。

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粗放式發展模式下,資金、土地等要素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巨大;而在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的今天,人才與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些轉變都需要大量的、多層次的人才來支撐。”傅利平認為,搶人才大戰的實質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內驅力所致。

對西安、武漢等城市而言,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無形中給城市打了最好的形象廣告,“體現了一個城市對人才的尊重和開放的姿態。”

他認為,這類二線城市是這輪人才大戰的最大獲益者,刷出了城市的“存在感”,“人來了就能產生消費,給城市發展帶來活力,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到來,將是帶動城市未來發展的引擎。”

一哄而上搶人才要避免“人才政策爛尾”

各地人才大戰日趨白熱化,用盡心思挖來的人才,最終能不能留下,會不會“中看不中用”,這些更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智慧與決策。

實現夢想和價值的可能性,是人才紮根需要的軟環境。傅利平說,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對軟環境的要求更高,“比如平臺夠不夠好,地域文化與自身發展是否匹配等因素”。她認為,好的人才政策需要配套落實。

作了十幾年人才引進工作,天津高新區人社局副局長、人才中心主任薛曉輝注意到,近年來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普遍年輕化,學歷越來越高。她見過不少辭去海外高薪帶著積蓄回國創業的人才,“比起錢,他們更看重這個地方的產業基礎,各種政策的兌現率,行政服務的便利性。

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都談到各地爭搶高端人才“急紅了眼”:有人出1000萬元,我就出2000萬元,造成不同地區高校之間靠抬價互相挖角的現象。有不少專家學者呼籲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政策。也有學者認為,人才流動屬於正常現象,“應該交給市場”。

南開大學網絡中心副主任李濤認為,從整體來看,人才流動,無論對個人發展還是區域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的。而要形成利於人才成長髮展的良性環境,當務之急是對人才評價機制進行反思和改革。

這場人才大戰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給僵化已久、備受詬病的戶籍政策鬆了綁。李俠說,人才流動將帶來資源要素的重新流向,給改革注入一劑強心針。各地人才新政的成色與人才“用腳投票”的成果,無疑將繪製出中國未來經濟版圖的新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