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瓦屋會盟前的東門之役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瓦屋會盟前的東門之役

《春秋》載:“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這場瓦屋會盟官方的名稱叫溫地會盟。溫地這個地方,在當時實際上是周天子的勢力範圍。齊國、宋國、衛國選擇在這裡舉行會盟,其實有著深遠的考慮。溫地這個地方在周人的地位非凡,當年鄭莊公與周桓王結怨,“祭足即取溫之麥”,祭足割的就是溫地的麥子。祭足選擇溫地作為鄭國向周天子示威的地方,足見溫地的重要性。

溫地會盟實際上是一場大國與小國之間暫時達成和平協議的會盟,齊國在溫地會盟的前一年就已經派人到魯國去鞏固艾地會盟的友好關係。在艾地會盟前兩年,齊國又跟鄭國舉行石門會盟。這種種會盟儀式的主導者基本上都是齊僖公,齊僖公依靠頻繁的外交運動讓齊國成為這個時期曝光量最多的諸侯國。

齊僖公其後的外交策略中暴露出更深層次的目的,則是強曝光量主動贏得中原話語權,與鄭莊公對外展開重大軍事行動不同,鄭莊公為彰顯鄭國的威信甚至與周天子撕破關係,這樣的代價跟齊僖公相比當然要嚴重的多。齊僖公在即位到溫地會盟的十多年間,即成功在中原佔據主動權,更是與風頭正勁的鄭莊公建立穩固同盟關係,這即為齊國後來的崛起提供了堅實基礎。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瓦屋會盟前的東門之役

而在溫地會盟之前,“宋公以幣請於衛,請先相見,衛侯許之,故遇於犬丘。”這即是說宋國與衛國對於齊僖公所召集的溫地會盟都非常重視,在正式會盟之前就提前相見。而宋國為此還付出了“幣”,可見其對溫地會盟的期待性。宋國為什麼如此重視這場會盟呢?齊僖公所主導的這場溫地會盟到底想要討論什麼事情?

《左傳》:“秋,會於溫,盟於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溫地會盟的最大目的顯然就是消除東門之役的惡劣影響。那麼什麼是東門之役呢?這還得說到宋國的宋宣公。宋宣公沒有傳位給嫡長子公子與夷,而是讓位給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又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與夷,將公子馮去了鄭國。但公子馮在國內有著相當的口碑,而且本身就是宋國君主的最佳人選。

當時的列國之中已經出現過很多弒君事件,衛國州籲弒殺國君取而代之,這件事情就讓宋殤公與夷如芒刺在背,尤其擔心宋國的老對頭鄭國人會幫助公子馮迴歸宋國。因此等到後來州籲派遣使臣前往宋國擔當說客時,即以此作為理由,說服宋殤公率領大軍參與衛國對鄭國的戰爭。當時的鄭國剛剛平定共叔段叛亂,主要兵力皆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宋衛陳蔡等國聯軍即以鄭國的東部薄弱區域作為攻擊地區,很快即攻到鄭國都城的東門外。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瓦屋會盟前的東門之役

​但聯軍各懷鬼胎,衛國是想幫助共叔段的後人歸國,以此扶持一個親附衛國的政權,宋國則完全是為抓捕公子馮而來,至於陳蔡等國無非就是打醬油的,沒有什麼非常明確的目的。因此鄭莊公即以此為突破口來瓦解聯軍心理,故意放出消息說公子馮不在鄭國都城,而是在鄭國南部的城池長葛。宋殤公出兵一場,自然是要達到最大的目的,聞此消息即率軍往鄭國南部撤離,衛國失去宋國這個最強大的聯盟軍,擔心鄭國主力部隊到來無法抵禦,也便率領大軍撤離。這即是所謂的東門之役。

齊僖公主動幫助鄭國來緩解與宋衛等國的關係,一方面是要穩固自己中原話語權,一方面則更是在麻痺宋魯等國,是在向中原人拋橄欖枝,即齊僖公是主張和平的好君主。在溫地會盟後的第二年,齊僖公就派人去魯國炫耀自己的功績,魯隱公還以此認為齊僖公緩和鄭國與宋衛等國關係,是大利於中原的好事情,認為齊僖公與魯國結盟是看得起魯國,所謂“敢不受君之明德”。但魯隱公可能根本不知道,這位齊僖公後來將成為魯國人最不喜歡的君主,魯隱公的繼任者將死在其手上。

齊僖公所主導的溫地會盟,實際上應是在麻痺列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