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落地 金融行業如何迎接「新格局」

資管新規落地 金融行業如何迎接“新格局”

資管新規將促銀行理財優勝劣汰 銀行客戶標準或重新調整

■來源 證券日報

■記者 毛宇舟   

五一前夕,《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稱《資管新規》)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與此前公佈的《徵求意見》內容相比,仍有多處進行了增減。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撰文指出,未來銀行淨值化的理財產品,在所面臨的低風險客戶群體大致不變的情況下,開發低風險的策略產品以取代剛性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有望成為銀行資管業務發展的一大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些未持有金融牌照的平臺依託互聯網開展資管業務,其違法違規行為更多、隱蔽性更強。如果不對那些非持牌機構進行約束,而是允許它們繼續非法違規經營,資管業務的亂象將得不到根治。

奧維諮詢大中華區金融業負責人盛海諾告訴本報記者,就智能投顧來說,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投顧市場,老百姓並不會為投資建議支付費用,但監管走在前面是必要的。

合格投資者門檻增加

《資管新規》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隻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

對於合格投資者,要求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其中,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是徵求意見稿中沒有的內容。某股份制個金部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管新規中對於合格投資者的門檻要求比銀行高淨值客戶要高,私人銀行客戶的資產要求則高於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未來有可能銀行對於客戶的劃分要重新調整。

目前,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是指金融淨資產達到6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的商業銀行客戶。高淨值客戶是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商業銀行客戶:單筆認購理財產品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認購理財產品時,個人或家庭金融淨資產總計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證明的自然人;個人收入在最近三年每年超過20萬元人民幣或者家庭合計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超過3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證明的自然人。

光大證券分析師張文朗認為,在2015年-2016年債券牛市的時期,確實有很多債券發行人將債券募集資金用於購買銀行理財的案例,這需要銀行加強對貸款、債券募集資金用途的監管。但如何對個人投資者的資金來源進行監管,《資管新規》執行或許有一些難度。

資管業務迴歸本源

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資管新規》有助於推動資管產品和服務加快轉型,引導資管業務迴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質,促進資管業務更加規範健康,從長遠看將利好資管行業發展。尤其是,強調打破剛性兌付的相關安排,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必要性。但同時,這一系列監管要求的提出,對有關各方面帶來不小的挑戰,應充分利用近三年的過渡期,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普益標準認為,淨值化轉型將對銀行的客群營銷、系統支持、投資管理等產生較大影響,相對於大型銀行,中小銀行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部分資產管理能力較差的機構將被迫退出銀行理財市場,轉向純代銷業務。

天風證券認為,順沿淨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的思路,保本理財和一部分原先具有保本保收益預期的非保本理財在打破剛性兌付要求下將會逐步推出,隨之而來的是銀行打兩個人和機構客戶以及負債來源的潛在流失問題。

智能投顧仍處於萌芽期

隨著銀行資產子公司漸行漸近,也受益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智能投顧出現在人們眼前的頻率越來越高。此次《資管新規》要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投資顧問業務應當取得投資顧問資質,非金融機構不得藉助智能投資顧問超範圍經營或者變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金融機構應當向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報備人工智能模型的主要參數以及資產配置的主要邏輯。

普益標準認為,人工智能使用過程中的誇大宣傳或誤導行為,或將成為未來資管產品銷售層面的一大問題。這是監管所預見到的,並給予了禁止要求。

盛海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投顧市場在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市場,本質原因是投資者不願意為投資建議付費,這與國外差距較大。目前所謂的智能投顧是幫助投資人進行資產的組合配置,而不是幫助你去選擇投資的具體標的資產,不過監管的前瞻性,是應該肯定的。

池業務的要求和去通道降槓桿的要求,將促使信託行業規模下降,減少風險隱藏。

根據信託業協會的數據,2017年末信託受託資產餘額約26.3萬億元,其中被認為“通道”業務佔比較高的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約60%。可以預見的是,去通道下信託規模增速將放緩或萎縮。

2011年起,監管層對信託資金池業務監管逐步趨嚴,要求存量資金池中的“非標資產”只能自然到期,不得新增,逐步壓縮資金池中非標投資佔比。此後,監管機構又多次發文,對信託公司資金池業務進行嚴格監管。

陳赤認為,當務之急是,信託機構要運用好過渡期的安排,化壓力為動力,儘快改善資產質量、優化產品設計、升級產品模式。一是加快風險項目的處置,力爭在過渡期內消化歷史包袱,從而輕裝上陣,迎接新的挑戰。二是走基金化的道路,避免單一項目帶來的過度集中風險。三是在處理風險項目時,探索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嘗試不全額兌付預期收益、僅兌付本金不兌付預期收益以及不全額兌付本金等技術路線,逐步打破發生風險時本息全部剛性兌付的陳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