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中国传统新年——春节就要到了,不管是地产圈里还是圈外都已经准备过节无心工作,锐理也不想在春节前的好日子里聊太过沉重的话题,不如来聊聊地产领域的中国文化元素。

近年来,房地产项目已经一改过去的“求洋”之风,开始将项目同中国文化元素连接起来,案名中出现的中国传统元素越来越多。

在“中国风”到来之后,许多项目的策划也为自己的中国风案名抓破了头,这些“中国元素”代表了什么?用对了没有?有什么故事可讲? 策划们为了说服领导,往往绞尽脑汁。

锐理就来说说,中式案名中四个常用字的起源、发展和代表的意义吧。

“堂”——光明、开放

“堂”字在近年来的房地产项目案名中屡屡出现,并且往往与中式元素连接,实际上“堂”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高。

最早见于史料的“堂”应该是位于西周初期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明堂”,周武王伐纣、周革殷命之后,为了控制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巩固新生的西周政权,在伊水和洛水流域营造新的都城“洛邑”,而“明堂”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周武王在完成洛邑的营建前去世,他的弟弟周公旦完成了他的遗愿,明堂也是在此之后建造完毕的。(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礼记·明堂位》)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孔子的精神偶像——周公旦

“堂”为何重要呢?明堂在西周时期即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礼仪场所,是周天子祭祀天神、册命诸侯、与国盟誓、与诸侯商议大事、赏赐功臣、训示贵族的重要场所,也是贵族子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可以说是集神殿、大会堂、大学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

从使用属性上说,明堂是一所公共建筑。周天子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有代天帝治理天下的责任,而在明堂里,周天子的绝对权威也要臣服于上天,所以明堂又叫“天室”。天子要让所有的活动都接受天下万民的监督,“明堂”名字里的“明”字就带有“公开”的精神,这也反映到了明堂建筑的营造形制上。

明堂的形制,在成书于西汉早期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记为“有盖而无四方”,在《史记》中的记载更加详细:“中有一殿,四周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从西南入。”简单地说,就是一座高大,顶部覆有茅草,以柱子支撑而四周没有墙壁类似亭子的建筑。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东汉明堂复原图

成周洛邑的明堂建立在一座人工堆筑的土丘上,土丘边缘由圆形的人工河围绕,好像一块玉璧,所以这样的土丘又叫“辟壅”,意思是“筑在像玉璧一样的河水上的土丘”,这是一种古老的天空崇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中。

这是文献纪录里最早的“堂”,而在考古学领域,这样的“堂”起源则更早。

在陕西省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在相当于6000~7000年前的大地湾四期仰韶文化村落遗存的中央发现一座大型建筑,可能是最早的“明堂”。该建筑总面积290㎡,前有堂,后有居室,左右有两座厢房,门前还有巨大的中心广场。堂建筑地面上发现有左右对称的、直径达90cm的柱洞。堂面向正南方向,堂前无墙,而是三座大门,这正与明堂的形制类似。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堂”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

在西周之后,汉武帝也有营造明堂的记录,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修筑明堂,强调皇帝的至高无上。到了唐代,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建造的明堂“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旧唐书·武后本纪》),成为中国“堂”类建筑的巅峰,后来毁于大火之后,“堂”建筑才不再是帝王的追求。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唐武则天明堂复原图

在民间,“堂”类建筑同样带有神圣的意味,地方官员公开办案的场所称为“公堂”,家族中供奉先人的场所称为“祠堂”,刘禹锡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隐喻权倾一时的王谢家族的破败,同样说明了“堂”在中国人精神中的特殊地位。

总结一下,“堂”类建筑起源于中华文明早期,在西周时期成为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场所。在后来成为上到君主下到百姓共同使用的符号,虽然形制各有差异,但是其代表的公开、公正的精神则是一以贯之的。体现在房地产上,用“堂”的项目应该更多的体现一种兼容并包的大度和气质。

“台”——威严、神秘

在中式项目的命名中,“台”字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和“堂”同样,“台”的起源也很早。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台”为“四方而高者”,“台”就是方形高处的一块平地。古代先民从史前时代起,就开始修筑各种“台”,最初的“台”可能是用于天文观测,在原始信仰形成之后“台”成为部落巫师、原始邦国首领与“天神”交流的重要宗教场所。这在记载上古轶事的古籍中多有体现:“东三百里,有钟鼓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山海经·中山经》)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郭璞注《山海经》

台的修筑非常简单,即在平地上磊土,再层层夯实,形成一座人造土山,再在土山上修筑阶梯、种植树木、修葺平台。

在文明初期,建筑技术不发达,生产较为落后的阶段,“台”的修建,相比高超的技术,更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修筑高台既可以对外展示自己的邦国的人力动员水平,还能够将自己的人民团结在一起,增进他们对于自己群体的自豪感。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记录武王伐纣的青铜器——利簋(铭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司利

所以在中华文明初期,各个不同的地方文明都热衷于修筑“台”,这也延续到了后来的中国文化之中。商纣王筑鹿台,在周革殷命攻入商都朝歌之后,商纣王穿戴美玉自焚于鹿台上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后来的历史中,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大规模的建筑群开始出现,“台”不再作为国家权力和神权的象征,逐渐失去其重要性。但是“台”仍然会偶尔出现在历史记载的片段中,曹操修筑的铜雀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现代复原的铜雀台

在中国的史前文化考古中,由人工堆砌夯实的“台”类遗迹是非常常见的。

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中,莫角山遗址就是一座巨大的远古“台”。莫角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内,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高10余米,总面积30万㎡,是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之前人类建造过的最大的单体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玉礼器证明,莫角山是良渚古国重要的礼仪、祭祀场所。莫角山遗址的发现说明“台”在中国古文明的发展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良渚古城复原图,中间最高者为莫角山

总结一下:“台”同样起源于中国文明早期,和史前的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古时的天文观测台演化为神人沟通的重要场所,并成为早期文明最重要的祭祀场所。其权威、与自然沟通的精神是其内核。

府”——财富、权威

“府”同样常常被用于中式项目中,中式项目常常把“府”和“王府”联系起来,以营造一种尊贵的意向。实际上“府”字最初和“尊贵”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说文解字》解释“府,文书藏也。”也就是“府”最初是用于存放文书的场所。在古代,文书主要由官方掌握,包括法律、政令、书契、户口、历法等形成文字的官方文书都收藏在“府”中,文书是行政的基础,文书的收藏和归类非常重要,收藏文书的“府”可以类比为今天的官方档案馆。后世则以“府”作为官方的代表,将“政府”连称。可见,“府”和“堂”、“台”等发源于中华文明形成早期的名词不同,发源的时间较晚,是伴随着行政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发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中,“少府”位列“九卿”之中,其职权是征收山泽的税收和口赋(未成年人的人口税),和在“九卿”中的另一个职务“大司农”相似,不同的是,“大司农”掌握的土地税和算赋(成年人的人口税)是供应政府的用度,而“少府”管理的税收则是供皇帝自由支配,也就是说“少府”实际上是皇帝本身的“小金库”。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汉武帝时名臣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

随着君权的扩大,“少府”的权限也在扩大,在西汉中叶“少府”掌握了金属和食盐贸易的税收之后,超过“大司农”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机构,这个时候起“府”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能变出钱来的机构自然就拥有了更大的权力,甚至成为了行政机构的中枢,“府”从财政机构,逐渐演变成为最高机构的代名词。

后来,随着相权和将军权的升高,一些权力足够很大的宰相和大将军也拥有了自己的“府”,“开府”就是在官员可以在自己的住所处理行政事务。在东汉和魏晋时期,一个大臣“开府”意味着他拥有了最高行政权力,并且可以自己任免“府”中的官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住处,也就被称为“府”,并且跟行政权力连接在一起。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这里,代表行政的“府中”已经成为与代表皇权的“宫中”并列的机构了。

所以“府”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是跟财富和权力连接的。

另外,我们常常将“府邸”连成一个词,实际上这是两个各有意义的词。府是收藏文书的档案馆,而“邸”是由“抵达”的“邸”衍生而来,是“抵达”京城向皇帝述职的地方官员的临时住处。后来,“邸”慢慢从临时住所演变成为政府赐给官员居住的“公房”。在中国古代的官衙设计中,前衙为处理公务的“府”,后衙为官员极其眷属居住的“邸”,府邸由此而来。

总结一下:

“府”最初是收藏政府文书的场所,后来发展为财政机构,再后来成为行政机构的代称,这个词与财富和权力的关系密切。

“榭”——博学、和谐

在中式项目的案名中,“榭”字往往出现在那些小而美的项目中,给人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感受。

“榭”字的起源和前文中的“堂”字渊源颇深。前文说过,“堂”在西周时期,有“贵族大学”的作用,而“榭”则与之类似。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六艺

在周代,射箭和驾车是大小贵族必须掌握的军事技能,“射”和“御”是孔子倡导的“六艺”中的两种技艺。当时,除了王族以外,大部分人民居住于紧靠都城的“乡”中,平时农垦,战时参军。

由于还有当兵打仗的义务,这些“乡民”必须要掌握“射”这门军事技艺,但是还没有资格进入“堂”这样高规格场所,就会在“乡”里自己办的学校中学习。“榭”这个字的一边是“射”字,最初就是乡民学习射艺的乡校。当然,“榭”中除了学习射箭,还会学习其他的技能,只不过射箭最具代表性而已。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榭”就是乡里的“堂”,“堂”就是都城里的“榭”。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锐理视角|拯救策划:中式项目常用字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水榭

而“榭”的兴建则可以说是缩小版的“堂”:在水池中的平地上建起一座亭子。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榭”的原始作用被人们遗忘,但是“榭”这种建筑形式则被人们记住并流传下来,“水榭”就是指建在水中高地上的亭子,这种意向成为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代表画面。

总结一下

:“榭”是古代供乡民子弟学习技能的乡校,形制为建在水上的亭子,后来发展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榭”应该与“教育”和“水景”匹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房地产行业打造中式项目可以选用的元素俯拾皆是。但是,想要理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并贴合项目的优势和品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锐理举出这“堂、台、府、榭”这四个中式案名中的常用字,只是苍茫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有更多更好的中式项目装点房地产这个总给人“远离文化”观感的行业,让那些被轻视的文化细节变得更加生动。

参考书目:

《西周史》《古史探微》,杨宽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16年7月1日)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 (2010年7月1日)

《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周膺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第2版 (2007年7月1日)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王震中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3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