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特崗複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點總結第56期

第二節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學校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國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2.建立學制的依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人口發展狀況;本國學制的歷史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3.各國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雙軌制學制,主要存在於19世紀的歐洲國家,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種學制把學校系統分為兩個互不相通的軌道:一是為資產階級子女設立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另一個是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從小學到中等職業學校,是為培養勞動者服務的。兩軌既不相同,也不相接。單軌制學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的一種學制,其特點是所有的學生在同樣的學校系統中學習,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級各類學校相互銜接。單軌制有利於教育的普及。

分支型學制,又稱“Y”型學制,是20世紀上半葉由前蘇聯建立的一種學制。這是一種在初等教育階段強調共同的基礎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階段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個分支的學制。我國主要採取分支型學制。

4.我國現代學制的形成與發展

學制名稱

頒佈時間

頒佈主體

參照“藍本”

主要特點

“壬寅學制”又稱《欽定學堂章程》

1902

清政府

日本

我國頒佈的第一個近代學制,但未實施

“癸卯學制”又稱《奏定學堂章程》

1904

清政府

日本

第一個正式實施的現代學制。是實行新學制的開端。明顯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壬子癸丑學制”

1912

南京臨時政府

第一次規定了男女同校,廢除讀經,充實了自然科學的內容,將學堂改為學校。

“壬戌學制”又稱“六三三”學制

1922

北洋政府

美國

該學制一直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實施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學制。

5.學制在形式上的發展

學制形式

主要特點

備註

前制度化教育(實體教育)

教育主體確定,對象相對穩定,有系列性,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形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

教育初步定型

制度化教育(正規教育)

19世紀下半期以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為標誌。有層次結構,按年齡分級。

中國製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佈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

非制度化教育

針對教育制度的弊端,但又不是對其全盤否定,是一種教育理念。

代表人物:庫姆斯和伊里奇

“教育不應侷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6.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第四章教師與學生

1.教師,是傳遞和傳播人類文明的專職人員,是學校教育職能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2.教師職業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對教師職業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是第一次從法律上確認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這一界定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化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二是.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教師是教育者。

3.教師的一般角色:傳道者;授業、解惑者;榜樣;管理者;朋友。

4.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5.教師勞動的特點:複雜性、創造性;連續性、廣延性;長期性、間接性;主體性、示範性;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6.職業道德素養:(1)愛國守法。(2)愛崗敬業。(3)關愛學生。(4)教書育人。(5)為人師表。(6)終身學習。

7.教師的知識素養:政治理論修養;精深的專業知識(本體性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條件性知識)。

8.教師的能力素養: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分析指導的能力;駕馭教材和組織教學的能力;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較高的教育機智;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9.教師的身心素養包括心理素養和身體素養

10.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的過程。

11.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第一階段:“非關注”階段。第二階段:“虛擬關注”階段。第三階段:“生存關注”階段。第四階段:“任務關注”階段。第五階段:“自我更新關注”階段。

12.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具體表現:自覺性,獨立性,創造性。

13.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學生具有可塑性。學生具有依附性。3.學生具有向師性。

14.現代學生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5.關於師生關係,有兩種對立的觀點:教師中心論。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是赫爾巴特與凱洛夫。他們認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主宰作用,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兒童中心論。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是杜威和盧梭。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的成長,所以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整個教育過程都要圍繞著兒童轉。

16.師生關係的內容: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關係;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係;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17.師生關係的基本類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18.我國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19.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與發展: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掌握師生溝通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