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将领熊廷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勇敢坚强ygjq


熊廷弼是这样一个人:



一、学霸

曾经是乡试头名,就是全省的高考状元。这是很牛掰的。后来又中了进士,说明这个熊廷弼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学习也勤奋。

二、AB血型双子座

性格复杂多变,温柔时柔情脉脉,发怒时血溅当场,悲壮时慷慨激昂,得志时扬天长歌,眼里不揉沙子,无惧无畏,对军纪要求十分严厉,对待犯错的部下和同事,张口就骂,毫不留情。



三、壮士

熊廷弼是有武艺的人,身高力大,颇有胆气,敢于亲身入险地,又擅长骑射功夫,左右手都能开弓射箭,很厉害的人物,文武双全。

四、腹黑男

熊廷弼主持辽东政事主要的政略为:

开源节流,修城守土,经济封锁,不断骚扰。

这就让努尔哈赤感觉很恶心了。想打却打不着,熊廷弼却步步逼迫,不给发展和安定的机会,双方在仇恨的对视中互相用小刀伤害。

本质上,就是想双方都一点点地不断流血,最终要凭借自己庞大的体量生生地耗死努尔哈赤。

五、没朋友

说到这个,就比较悲哀了。由于熊廷弼比较一根筋吧,他在朝中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的信任。万历信任他,给了他尚方宝剑(注意这个破玩意儿,明朝的尚方宝剑,谁敢拿,谁就不得好死),但换了皇帝,天启就不那么信任他了。

由于他的性格和做事的原则,他在事业上有知音,而政坛上却没朋友。



最后来总结一下吧,

明朝末期的政坛,这种踏踏实实办事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就是个喷子的时代。

熊廷弼的战略没有什么问题,野战力量无法抵抗对方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步步为营,不断骚扰的方式是最明智的。有些将领不是那种风光无限,战果辉煌类型的,但能在不知不觉中把敌人榨干。

熊廷弼应付辽西事变的措施也没有问题,弃关撤民,是最明智的选择。有人还抱收复之望,那是瞎琢磨,努尔哈赤嗅觉很灵敏,刀也锋利。



就像有人攻击袁崇焕不救觉华岛一样,脑子莫非在福尔马林里浸过?当然,如果是蒋总裁的粉,那就不奇怪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熊廷弼都是被冤枉了。那时候,明朝还仍然挺狂妄,至死都挺狂妄,觉得屈杀几个人无所谓,直到上吊前,还那么狂妄。

当然,现在还依然狂妄,还吹“守国门,死社稷”呢。


馋嘴肥猫1


第一,他有胆有识。熊廷弼曾以“乡试”第一名的身份得中进士,是标准的学霸出身,但他为官的表现却很少有书生气,这在他担任的第一个官职、监察御史时就已展露锋芒。当时他奉万历皇帝之命巡按辽东,对当时总兵李成梁、巡抚赵楫相互勾结,主动放弃关外大片领土,将关外百姓转移到内地安置的做法非常气愤,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直接上书弹劾。并针对辽东土地多有闲置的情况提出抽兵兴办屯田的建议。万历皇帝对他前一个弹劾不置可否,但对他“抽兵屯田”的建议则大加赞赏,并诏令推行。熊廷弼在辽东巡按的几年里,极力推动整饬军规军纪,收到很好效果,史载“辽地风尚、纲纪为之大振”。



第二,他很有军师才能。看明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担当军事重任的往往都是文人出身,而非土生土长的武将。客观地说,“重文轻武”是明朝皇帝的通病,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一到关键时刻貌似可选的人很多,但实际上却又无人可用,只能是临时抓人救场。熊廷弼就是被“抓来”救急的——出任辽东经略。这个时候,原辽东经略杨镐在与后金的“萨尔浒”战役中惨败,明朝失去了辽东优势,在举朝上下人心惶惶的时刻,熊廷弼临危受命。他到任后,斩逃将、造兵器、修城堡,同时重新遴选精兵强将扼守战略要冲……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提振了军心,稳固了守备,使后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再前进一步,形势开始有所好转。但这只是暂时的。



第三,他是一个真正的悲情英雄。接前面的话,辽东的战略态势的好转只是暂时,这个问题还是出在明朝廷身上。在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同时,明王朝又同时提升王化贞为巡抚,也参与到辽东战事的指挥中来,也就是说一次战役出现了两个军事指挥官,而且两个指挥官的对战争的看法又是完全相反的!熊廷弼主张“守”,王化贞主张“战”。两人相左的意见反映到朝廷,又经过廷堂上的激烈争论,最后朝廷同意了王化贞的方案,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上后金的离间计,结果就是我们知道的,四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剩余明军狼狈退回关内。对于熊廷弼来讲,战场上的耻辱还没有结束,他因战事失利在明朝廷追责中被杀,时年55岁。



那场导致熊廷弼被冤杀战役的直接责任人王化贞,虽然因为魏忠贤的庇护暂时安全,但公道自在人心,终在1632年被处死,这时一代名将熊廷弼已经为国捐躯7年了。我们无法揣测熊廷弼临终时的心事,但我觉得另一位同样被冤杀的名将袁崇焕肯定说出了他的心声:“死去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风雨寒江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明季北略

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一路势如破竹,全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已是残局。而熊廷弼只身入辽,力挽狂澜,上任不过一年,使局势大为改观,后金一年之中亦无法破局,被迫陷入消耗战,熊廷弼成为努尔哈赤当时最头疼的人物。如朝廷肯专任熊廷弼,一举复辽或未易,固守辽东足有余。

可惜熊廷弼为人暴躁易怒,不易相处,纵有才华,在朝廷之中却难免遭馋言诽谤,故而熊廷弼只能草草下课,而继任者袁应泰一改熊廷弼主守之策,反中后金之计,辽阳兵败后,辽东失手,熊廷弼之心血付诸东流。

熊廷弼再次起复之际,辽事并非全无可为,后金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南有大明,完全陷入明军及其盟友的包围网中。依熊廷弼的策略,凭借辽西与登莱的明军为主力,朝鲜,蒙古为牵制,进行大规模反攻,从战略上看是可行的。

可惜王化贞与熊廷弼经扶不和,熊廷弼的策略难以施展,而王化贞又轻信蒙古林丹汗和孙德功,草率进攻后金,虽然期间毛文龙在镇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引起了努尔哈赤对其南部防线的警觉,总体还是得不偿失。后经广宁大败,辽西崩坏,此王化贞之罪。以熊廷弼之能,辽西走廊或许可以一守,可熊廷弼恼怒王化贞,又不愿担战败之风险,故尽弃全辽。

大明朝是个充满意外的朝代,原本首罪当诛的王化贞投靠了正得势的阉党活了下来,而本来应该有机会戴罪立功的熊廷弼却因为和东林党的交情被传首九边,一代将才就此星陨。

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风林火山


熊廷弼,字飞百,湖广江夏人。自幼家境贫寒,聪颖好学,一边劳作一边读书。万历二十五年,29岁的熊廷弼考中乡试第一名,也就是省部组织的考试,考中了解元。第二年又考中进士,也是学霸级的人物。考中进士,被授予保定推官,从此走上仕途。他是个文人,古代的文人不只是读书,他们是文武兼修的,他擅长左右开弓射箭。明代又很多文人,同时又是牛人,像熊廷弼,后来的袁崇焕,卢象升。


万历三十四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和巡抚赵祺放弃宽甸六堡八百里地域,拱手让与努尔哈赤。我发现这个李成梁老是在帮努尔哈赤,李成梁卸任总兵前,打垮了蒙古部落,击败了叶赫女真,唯独不攻打建州女真,并且还一个劲的像朝廷请封努尔哈赤,当总兵三十年,李成梁养寇为患,从1583年到1589年,默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终于为大明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李成梁受到弹劾,熊廷弼做为巡按御史,负责查清李成梁案。经过详细调查,上书朝廷罪行不“可胜诛”。那熊廷弼牛在哪里,牛在与努尔哈赤的几次对决上。

熊廷弼刚到辽东时,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认为“建州女真饮食性情与了同,志在我大明。”针对骑兵的特点,实行了“实内固外”,“以夷制夷”的方略。其中的实内固外又分为“屯田积储”和“修边并堡”两部分。以步兵付骑兵,最好的方法就是派上骑兵对砍,其次是修建城池,打攻防战。“以夷制夷”就是挑动女真其他部落与建州女真的关系,使努尔哈赤疲于应付应付,无暇对外这用兵。

在努尔哈赤刚兴起之时,熊廷弼就指出他是辽东的主要威胁。若这一战略真能实现,将使努尔哈赤“终身老死于穴中而不敢动”。可以说,熊廷弼的谋略要甩努尔哈赤好几条街。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兵分两路进攻沈阳和奉集反动进攻,失败。八月,努尔哈赤再以五万兵力攻打沈阳,结果又失败了。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兵马攻打西平堡。由于巡抚王化贞手下有奸细,兵败逃跑。致使熊廷弼被朝廷杀害。


关山明月779




“…… 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倘比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以济世之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这是甲午之战,曰酋致丁汝昌劝降书。于百年之后灯下静思,仍启人深省。无法想象日人一介武夫,识断已臻如此之毒辣深邃。

服不服?不服没关系,打得你服。吃痛了,六味地黄丸才能发挥作用。

题外话说完,再看下题主所问。该人简历度娘大把,不必在此拽文。我认为大多数人一致观感,这定是有能力、有个性、有战绩、有策略……且有硬伤标记的一位古人。

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酿就的一杯药酒和蓖麻,陈醋与普洱交织而成型的儒家武者。

精通政治但也不能逃避政治中的普世现实。加上为人刚强而不带妥协的性格,勿论你曾立下几许功勋,最终都只能成就一段实足道地的悲剧。

今月或曾照古人,但古人不懂今时月。熊廷弼如是。岳鹏举如是。袁崇焕如是。彭戴怀如是。巴顿亦如是。


杨雨丝


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两条线,一条是和后金(清)的对抗史,一条是明朝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斗争史。

大部分人了解明朝和后金对抗的历史都集中在几场战役,比如,萨尔许之战1619年,宁远大战1626年,宁锦大战1627年,松锦大战1640年。

熊廷弼就是出现在明朝萨尔许之战后,明朝丧失辽东战场主动权后一直到宁远大战这段期间的人物,可以说,了解了熊廷弼,就了解了这段历史。

熊廷弼在明末属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力挽狂澜的人物,在辽东局势危机时刻,熊廷弼担任兵部右侍郎成为接替杨镐的辽东经略,对于辽东的局势,熊廷弼认为朝廷应该给与足够的支持,不要节制他的费用,不要延误他的时限,不要用一般的规矩来使他沮丧,不要从旁阻挠来掣他的手肘。

在熊廷弼经略辽东期间,抵挡了后金的攻势,史书上说熊廷弼身高七尺,有胆量,通晓军事,在辽东问题上主张防守,但是因为脾气太爆,性格又太耿直,因此得罪不少人,后来明神宗去世,朝廷上的动荡,也导致辽东局势不断恶化,熊廷弼也因为诬陷被免职,后来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天启皇帝又想起熊廷弼,后来也难逃流言蜚语,最后被斩首后,传首九边。

其实,不止是熊廷弼,后来的袁崇焕也希望通过获得足够的自主权来主导辽东局势,其结果都是惨不忍睹。

没人看,写不下去了。。。


史论纵横


腐朽制度下的党争牺牲品。

文官利益集团中左右不讨好的士子。

被文人集团用作对付宦党的马前卒。

让外敌仇寇为之无奈而又惧怕的战将。

善于调度任人,对战争局势有着一定的战略观的统帅。

脾性任性严厉而又浪漫自负。

时代大背景下终将会被牺牲的典型。



汉墨山河


明末将领熊廷弼和袁崇焕的命运一样,都曾镇守辽东,抗击清廷,结果都死于窝里斗。

熊廷弼是湖北武汉人,他长的身高马大,胆量过人,左右能开弓,而且通晓军事。但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脾气火爆,禀性太刚,而且喜欢骂人,对下级不能礼贤下士,所以舆论不好。


但这个人很有本事,在他任辽东巡抚其间,督造军械,修缮城堡,扼守要冲,安定民心,致使后金一年多都不敢轻进侵犯。可惜在后来的广宁之战中,因与巡抚王化贞不和,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后沦为囚犯。又因同东林党关系密切,遭阉党魏忠贤的陷害,在天启五年的八月,被明熹宗所杀。



后人叹息道: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春花秋实5872


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与巡抚王化贞意见不和,以致兵败,被杀!传首九边!惨⋯

后在崇桢朝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