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我覺得工業體系是一個科學節目的流程和保證,通過這個體系的產出能夠集合所有人的力量。”

作者 | 周琦

採訪 | 羅立璇

經歷《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節目的成功,國內的觀眾接受了節奏快、創意新穎的年輕態喜劇,以程璐為代表的一代中國脫口秀及喜劇創作者也逐漸嶄露頭角。

近期,由程璐擔任總編劇的《週六夜現場》作為一檔全新的喜劇節目在優酷上線,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以他為代表的一代中國喜劇人多年的夙願。

“這個項目對於所有做喜劇的人,都是一個巔峰級的喜劇節目,是所有人都想去做,都會在討論的一個節目。” 程璐說,相比交給其他製作團隊,由自己的團隊製作更安心,“希望能做好一點,就是有一些情感在吧。”

專訪《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工業化製作喜劇

儘管對《週六夜現場》原版節目內容已經爛熟於心,但對於程璐及其編劇團隊來說,親身創作《週六夜現場》仍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專訪《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

團隊近50位編劇中,大部分來自笑果文化的兩檔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其餘則來自優酷的《好笑頭條君》等節目。他們大多擁有做脫口秀、喜劇類節目的經驗,但這次的創作過程仍然需要在“摸索中前進”。

每期《週六夜現場》節目主要分為五個環節,其中,sketch即情景劇,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與《吐槽大會》的主要內容核心是脫口秀不同,sketch除了語言的表達外,還需要加入更多表演、設計的成分,同時,每個sketch都會根據主題和內容進行場景、卡司、服化道等全套配置。

除情景劇以外,節目還設有明星開場脫口秀、數字短片形式的扎心金曲榜,以及新聞播報形式的週六夜班車等板塊。在這些所有內容板塊中,編劇都是創作的基礎性核心。

為了營造真實的現場感,節目採用了無NG一錄到底的類直播模式。同時,為了保證節目中熱點的時效性,每期節目的製作週期通常被控制在了一週。“週期短,零失誤”的超高要求對於包括編劇在內的全體制作團隊來說,都具有不小的挑戰。

那麼,一支仍在探索中的編劇團隊如何實現節目所要求的高水準?對於《週六夜現場》來說,首次嘗試的工業化製作體系成為節目順利運轉的有力保障。

“我覺得工業體系是一個科學節目的流程和保證,通過這個體系的產出能夠集合所有人的力量。”程璐將一檔節目視作一個娛樂產品,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的喜劇天才數量有限,無法支撐一檔大型節目,而只有靠工業體系和流程,才能在長期時間內持續生產出可複製的節目產品。

此次和《週六夜現場》原版節目團隊合作,則是一次將工業化製作體系引進國內的契機。程璐說,“我們有去學習過,整個跟著他們做一期節目,第一天做什麼、第二天做什麼,從頭到尾都跟過。”在工業體系中,需要每一個工種都做到最佳,節目的質感才最終得以呈現。

在《週六夜現場》的創作中,通過分組創作、篩選、修改等工業化流程,最終呈現的內容也是經過了整個體系的加工,“就是相當於國內比較頂尖的一群喜劇人在把關,最終出來的效果應該還挺好的”。

此外,在內容創作方面,也同樣有一套標準化的創意體系和非常量化的標準。“比如說我們發散的方法,寫喜劇的方法”,程璐說,“就是大家科學地生產喜劇,說起來挺好笑的。”

專訪《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內容生活化、年輕化

為了避免國外引進節目“水土不服”的問題,本地化往往成為節目製作團隊的核心命題之一。《週六夜現場》中討論了職場老闆和下屬關係、“男權、女權”等話題,從不同的角度,同樣擊中了人們生活的痛點。

基於多次線下演出與觀眾的互動經驗,程璐總結出,“我們的觀眾觀念相對保守,話題和表達還是不能太猛烈”。因此,在節目中呈現出的世界盃話題,儘管有諷刺,但依然是正面鼓勵的態度。

需要重新定位的還有節目受眾。為保證節目的影響力和收視,在策劃之初,節目組就定下了要做一檔大眾化節目的定位,主要面向都市化、年輕向的人群。

為了與這一目標人群產生共鳴,節目將喜劇作品的題材歸納為“三個半”:即親情、友情、愛情再加上半個家庭。用大眾化的話題吸引關注,但同時,又傳遞著某些價值觀。

但這種價值觀的傳遞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用喜劇的手法,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觀的表達。在程璐看來,喜劇其實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讓整個社會的接受度、包容性更強一些。”而能否達到好的效果其關鍵在於,“它的笑點能不能足以支撐起你的價值觀”。

除了尋求普遍意義上的大眾共鳴之外,最熱的世界盃、偶像選秀節目等熱點話題也都是編劇的創作來源。但最終決定其能否上場的,還是在於“好不好笑”。“現在大家對喜劇的要求特別高,你必須給他一些很新鮮的,沒有見過的東西,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創意上,才能夠留住觀眾。”

程璐認為,與傳統的小品節奏較慢、偏生活化的題材相比,年輕態喜劇更加註重笑點的密度,以及設計上的反差感和新鮮感。在第一集中,採用歌劇式的表現手法由演員扮演小龍蝦,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的場景。

專訪《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目前國內嘉賓的檔期只能排出兩到三天。這個時間長度雖然已經遠超其他一般節目,但對於一檔需要根據嘉賓個人特點進行創作的類直播節目來說,無法和嘉賓共同溝通創作,還是擠壓掉了不少的創作空間。

“我們只能儘量地不設計太複雜的東西,”程璐介紹,編劇團隊需要提前對嘉賓做足功課,之後進行內部創作和比稿,再把相對成熟的本子拿給明星嘉賓看,最後是雙方一起磨合。在與嘉賓溝通磨合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嘉賓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斷調整。

在第一期節目中,根據張傑的歌手身份,節目組在sketch中加入了許多唱歌元素,“我們就儘量多一些表演性的東西,讓整個形式看起來沒有那麼幹”。

第二期則放大張雨綺的大女人特質,通過對男權社會、霸道總裁等的反轉和諷刺收穫了不錯的效果。

第三期節目則為郭德綱設計了賣萌、耍帥等表現個性反差的橋段,還將他和岳雲鵬的師徒關係在sketch中進行反轉,製造了許多看點。

除了每期不同的嘉賓之外,《週六夜現場》還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一批卡司組成團隊,目前共有24名。這些卡司在喜劇節目中顯現出不同的表演風格,並且參與臺本創作。對編劇而言,需要依據每人不同的特點設置人物形象,程璐也表示,後續也將進一步挖掘和強化其個人特色,為個別出名的卡司進行創作。

專訪《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痛苦的創作過程才能出好作品

節目劇本的創作嚴格依照工業化流程。38個編劇,加上24個卡司,以及8個核心導演被分為9小組,依照不同的主題進行創作。每一期節目要在100個劇本中選10個,進入到實際排演中,又會砍掉4個,只保留最精華的6個。

專訪《週六夜現場》總編劇程璐:如何科學地生產喜劇

篩選劇本主要通過每週的讀稿會,“相當於我們內部的排練和審核”。讀稿會上,所有的編劇、導演等幾十人齊聚,依次上演每個小組創作的所有劇本。這種類似battle的方式也能夠有效激發起團隊創作的氛圍。“大家都在努力寫好的東西,如果看到一個特別好的,就想著唉呀也想寫一個好的”,程璐說。

最終的拍板權在笑果文化創始人、董事長,也是《週六夜現場》總導演葉烽手裡。在程璐眼中,葉烽的喜劇審美和其對中國娛樂環境的瞭解,以及對觀眾口味的判斷能力提升了團隊很多的信心。“就是產品經理非常厲害,下面有一些厲害的研發人員就可以。”

在每期節目一週的製作週期內,刨開讀稿會、演員磨合以及排練的時間,留給編劇的創作期其實只有兩三天。那麼,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實現大量劇本的創作?

程璐表示,需要靠平常大量的積累。在掌握了喜劇的創作方法後,剩餘的就是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團隊齊心協力地配合,才能做出一些精品,一些與眾不同的作品。

在每一期節目錄制結束後,團隊還會根據現場效果進行反思和調整。有些時候,在讀稿時很好笑的臺本並沒有收到觀眾好的反響,還有一些情況是,配合上道具舞美等舞臺效果後與想象中有一定的差距,影響最終呈現的節目效果。這些問題都會在下一期節目中儘量避免。

儘管每期節目都會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但在程璐看來,一檔新節目和一個新的團隊也正需要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在談及編劇這個職業時,程璐認為創作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也只有經歷痛苦的創作過程,才能生產出好的作品。“一定是你搜腸刮肚經過了特別多的苦思冥想,才能想出一些巧妙一點,大家沒太見過的東西”,觀眾的笑聲和幕後創作者辛苦付出是成正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