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志願填報沒有想像得那麼神通廣大

每到高考季,家長和考生都需要過兩道坎,一是考試,二是志願填報。考分需要考生自己爭取,而志願填報則或多或少帶入了家長的意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與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家長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著手孩子的志願填報準備工作,有不少人選擇在網上購買稱帶有志願填報大數據的高考志願卡。

大數據志願填報沒有想象得那麼神通廣大

家長們之所以在乎志願填報,說到底就是為了實現最優化的“理性選擇”。在高考成績一定的格局下,如何實現與理想的學校、喜歡的專業的匹配,不僅需要經驗、技巧,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如火如荼的大數據技術,給不明就裡的家長一種認知錯覺,覺得它是一把萬能鑰匙,高考志願填報也可以依靠它。

許多家長在高考志願填報時對孩子和自己的選擇並不自信:一方面,學校、專業信息紛繁複雜,不同的渠道帶來不同的信息,不可避免會帶來信息不對稱甚至信息失真、失準;另一方面,學生和家長由於自身閱歷、見識以及認知的侷限性,導致自身加工信息和理性判斷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大。

在工具理性的浸潤下,一些人熱衷藉助外力。不論是尋找高中老師尤其是有經驗的老班主任的幫助,還是尋找親戚、朋友、老鄉等熟人網絡中在高校工作的人幫忙,抑或通過市場化手段“花錢辦事”,成功焦慮沒有原罪,卻不能被一些人忽悠、欺騙,迷戀於神通的人物或者神奇的技術手段。

大數據志願填報沒有想象得那麼神通廣大

信息是一種資源,大數據技術能夠讓這種資源產生更大的價值。只不過,那種打著“和各地考試院合作”來矇蔽家長們的說辭,壓根經不起推敲。這種背離制度規範的做法,只能忽悠那些“看不到前門、找不到前門卻又想另找門路”的家長們,讓他們上當受騙。

高考志願填報承載著一個家庭厚重的教育夢想,承載著他們社會流動的希冀。去哪個地域讀哪所大學、選什麼專業,多樣化的選擇,技術手段能夠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卻並不能過於沉迷。畢竟,冷冰冰的機器和聽上去“神通”的技術,給出的建議都是“標準化”的,而每個考生卻有著不同的興趣、偏好、情感與認同。尊重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多和孩子們平等對話、真誠溝通,高考志願填報才會更有準頭。

習慣替孩子們做主的家長們,最好少一些越俎代庖。現在,志願填報“一報定終身”的局面早已得到改善,只有不把志願填報想得那麼玄乎,家長們被忽悠的概率才會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