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上忧郁而孤独的诗人

郁孤台上忧郁而孤独的诗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一路浩荡北去,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安等地,最后由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上忧郁而孤独的诗人

今年八月间,我有幸造访郁孤台,亲临词人旧迹。见那贺兰山虽不甚高(不足百米),却孤峰突起,巍然耸立于章水畔的宋代古城墙边。郁孤台位于贺兰山巅,乃是一幢三层的仿古阁楼,楼前塑有辛弃疾石质雕像,佩剑屹立,愁眉紧锁,很是传神;座基上,镌刻有词人生平简介,其中也专门提到了上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

观辛弃疾词题所云,这首菩萨蛮词应该是创作于江西的造口(今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而非郁孤台;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因为这首词的词境,人们总是觉得它仿佛就诞生于郁孤台上。

郁孤台上忧郁而孤独的诗人

想象中,应该是八百多年前的某个黄昏,诗人踽踽独行,登临郁孤台。他俯瞰脚下不舍昼夜流逝北去的清江水,极目远眺沦亡于金人之手无法回返的中原故土,耳听得乱山深处传来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时间思绪起伏,悲愤填膺,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名扬千古的光辉词作……

郁孤台上忧郁而孤独的诗人

跟辛弃疾其他的词类似,这首词之问世,跟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也脱不了干系。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参加山东抗金义军,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北伐,南归后曾多次提出有关方略,可惜均未被南宋朝廷采纳,只被外放出任了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等多个杂职、散职。终其一生,屡遭打击,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就职于江西提点刑狱任上,驻节赣州,常往来于湖南、江西等地。这时,距离他南归已有十五年,诗人年近不惑,空有报国之志、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由得悲愤莫名。当其途经造口时,想起四十七年前的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的沉痛往事,不禁忧伤满怀;又想到中原故土至今仍沦丧于金人之手,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那绵绵青山遮断,愁闷满胸;幸好眼前,这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一如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似乎预示最后的胜利终将到来。可是,耳畔乱山深处那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不禁又勾起他心头的无限愁绪……

郁孤台上忧郁而孤独的诗人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又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可谓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历代以来,评论家们都对这首词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借水怨山”,用久写儿女柔情的小令,抒发了极深沉蕴藉的爱国情思,艺术手法之高妙,“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甚至“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堪称词中瑰宝。

“郁”者,字义中有忧郁之意;而“孤”者,孤独也。一个忧郁且孤独的诗人,看罢吴钩拍遍栏杆,写下如此郁悒愁苦又无人会意的一首词作,从此将自己的名字与一个叫“郁孤台”的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