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古代诗人们个个训练有素、才情横溢,一般的诗歌类型轻易难不倒他们;可惟有一类诗——历来让无数的诗人面露难色,甚至马失前蹄,折损英名……这类诗就是应制诗,也叫“应和诗”。

狭义的应制诗,专指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广义的应制诗还包括科举考试的省试诗。而无论是应和皇帝,还是对付考试,都要求诗人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既富赡文采又“政治正确”的诗作,难度之大可想而见!古往今来折在应制诗上头的诗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名家高手。

请看“诗圣”杜甫的四首应制诗: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

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紫辰殿退朝口号》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隻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怎么样?看得下去吗?什么玩意儿啊!我们只能说,假如杜甫的诗作都是这种水准的话,他大概只能得到“诗剩”的头衔。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贾岛

再比如,以“推敲”著称,曾经得到大诗人韩愈盛赞的贾岛,作诗水平不可谓不高吧,遇上“应制诗”同样没辙,铩羽而归。元和年间,贾岛第N次参加科举考试,诗赋环节,要求以“蝉”为题作五律一首。贾岛自忖有唐以来,最出彩的两首咏蝉诗,除了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自信雍容,呼之欲出,就是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郁闷压抑,令人窒息。又想到自己这些年来屡考不中的苦逼经历,惨况不亚于骆宾王,不禁悲从中来,几番推敲,终于定稿:

《病蝉》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平心而论,对于擅长慢功出细活的贾岛来说,这首小诗即使不算出彩,也不能算太差,至少及格分还是有的;坏就坏在它不符合“应制诗”的要求。应制诗的首要标准是什么?曰:“政治正确”!换句话说“思想内容健康”。《病蝉》酸不拉唧、意有所讽,明显犯了“应制诗”的大忌。果然,不出几日,贾岛便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被朝廷评定为“无才无德之人”,并冠以“考场十恶”的骂名……一首失败的应制诗,几乎堵死了贾诗人的科举之路,说来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再说苏轼,中国诗歌史上TOP10之列的大诗人,应制诗水平如何呢?我们且看他的知名应制诗——《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这首诗是元祐八年(1093)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苏轼侍从皇帝观灯而作,写了元宵夜皇帝举行宴会而群臣陪饮的所见所感,为宋王朝歌功颂德。诗中苏大诗人借仙风、通灵殿、红云、玉皇来比喻宋宫景象以及宋朝皇帝,构思确实算得奇巧,创作手笔也高出一班同侪,但弥漫其间浓浓的阿谀舔菊之气,还是让我大倒胃口,与他众多优秀诗作的水准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读罢此诗,只能一声叹息。

当然,话也不能说绝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应制诗中,偶尔也会有佳作出现。兹举几例: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王维

例一,唐代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这首七律,是王维对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诗。当时以同样题目写诗的还有其他人。可以说是由唐玄宗发起的一次比较热闹的赛诗会。王维的诗,发挥了他作为一个画家善于取景布局的特长,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描写了美好的阳春景色,充满了生机,突出了安宁幸福的生活景象。艺术上高出众人一筹。我尤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两句——好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引人神往!当代诗评家余恕诚说,今天如果我们在春雨中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故宫及其周围的时候,应该还能够联想到“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样的诗句。透过诗中饱满而又飞动的艺术形象,人们似乎可以窥见八世纪中期唐帝国的面影……

例二,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终南望余雪

这是一首省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豪放不羁,某年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略作思考,写出了上面四句后就搁笔交卷了。监考官当时就楞住了,问他为什么不写了?诗人只回答了两个字:“意尽”。的确,就望终南余雪的题目而言,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已经完满了,而且诗意贵在不完全说透,如果死守规定,非要硬凑几句来交出标准答卷,反倒可能损害诗歌的艺术水准。当然,祖咏如此“任性”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搞不好就落个贾岛一样的下场。幸运的是,当时的考官英明大度,最终还是破格录取了祖咏,让这个故事成为一则文坛佳话。这首诗也因此留传下来,千百年来为后人称赞传唱。

例三,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这同样是一首省试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铺陈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似乎平平,结尾一笔跳开,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横空出世,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以景结情,诗意尽在不言之中,堪称千古“绝唱”。以至于在当时就有“鬼谣”的传说,认为钱起的这两句诗非人力所能写出,而是得助于鬼神。钱起凭借这首应制诗不仅一举高中,而且奠定了自己在诗坛的不朽声名。后世著名诗人如苏东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就几乎没有不以钱起这诗为蓝本的,却浑然忘却了它更早的出处《楚辞》!钱起实在是一首诗吃遍天。

中国人都喜欢讲“最”,如果最评选中国历史上写得最好的应制诗,我以为还得算是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词。

《清平调词三首》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李白

据史料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当时宿醉还未全醒,奉诏进宫,乘着酒意在金花笺上挥笔写下了这三首诗。这三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读来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美不胜收,可谓语语浓艳,字字流葩,在当时就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激赏。唐玄宗当场命令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由名家李龟年歌唱,杨贵妃手持美酒,听得笑逐颜开,频频颔首致意……后人评价道:“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固当推为天才。”不得不说,这三首诗,确实不愧为天才诗人的天才之作。

“应制诗”,令无数诗人竞折腰

清平调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