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是怎樣架起來的?大渡河寬百米,鐵索卻粗如碗口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歷史上充滿光輝的一頁,1935年5月底,紅軍完成了佔領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但是面對數百米寬的大渡河,我們能夠用的船卻是很少的,如果只靠船來運輸紅軍戰士,那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國民黨的大部人馬在5天之內就會趕到,到時候我們要面對的就是石達開當年的處境。關於這個故事,我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老秀才留給紅軍5個字, 助紅軍脫離險境, 避免了重蹈石達開的覆轍》中提到了。

瀘定橋是怎樣架起來的?大渡河寬百米,鐵索卻粗如碗口

面對險境,我們選擇了逆大渡河而上,從瀘定橋渡過大渡河,情況緊急,不容有失!

接到命令的紅四團為了完成這個萬分緊急的任務,他們在接到命令之後,用了一天的時間,疾行240華里,也就是120公里(相當於3個馬拉松),在29日於瀘定橋對岸的國民黨守軍展開較量。

這次負責攻佔瀘定橋的士兵總共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負責突擊,第二梯隊在後架設木板,22名突擊隊員奮勇向前,在付出了3人犧牲的代價下,完成了這一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在歷史上書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當時的場景在一些經典的影片中都有描述,而且拍攝地極為動人,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在看著個場景的時候,不僅會被紅軍戰士的頑強打動,我們的心裡也會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那就是瀘定橋下的大渡河寬達百餘米,這13根大鐵鏈粗如碗口,下面的大渡河洶湧無比,當初它是怎樣被搭建起來的呢?

關於它是怎麼被搭起來的,當地有一個傳說,說是當時有一位名叫噶達的大力士,當時他夾著兩根鐵鏈乘船渡過對岸,一來一回,跑了七趟,最後橋雖然建成了,但是他卻因勞累過度而死。後來當地的人為他建起了一座噶達廟。

瀘定橋是怎樣架起來的?大渡河寬百米,鐵索卻粗如碗口

但是這畢竟是傳說,真實的情況是,在修建這座鐵索橋的時候,當地的政府召集了很多能工巧匠,他們經過商議,決定用“索渡”的方法來完成這個工程。所謂的“索渡”,也就是先用粗竹索系在兩岸,每根竹索上又有十幾個短竹筒,將鐵索綁在竹筒上,最後一步就是從對岸將這些竹筒拉到對岸去。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們的智慧。

瀘定橋是怎樣架起來的?大渡河寬百米,鐵索卻粗如碗口

瀘定橋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著名的紅色景點,每天去那裡參觀的人都絡繹不絕,人們在感慨瀘定橋的雄壯的時候,也常常對紅軍當年的壯舉心生欽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