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大明寶鈔頒行,使銅錢在洪武至隆慶年間鑄量較少的情況,又隨大明寶鈔的貶值從市場退出。在寶鈔停用後,銅錢又從嘉靖、萬曆年間起鑄量由少逐漸增多,並在天啟至崇禎時期更盛。由於這一時期鑄幣繁複、氾濫,版式多而複雜,這也為現在的古錢幣收藏愛好者提供了廣泛的研究收藏空間。

明代後期錢幣版別眾多,以崇禎小平錢為最。除光背、背星月外,背文字錢中,有背天干記年錢(含甲、乙、丙、丁、戊、己、庚7種);背記重錢中有背一分等多種;背記局錢(含戶、工、新、臼、戶臼、兵、局、院、京等9種);背記地錢(含寧、應、重、加、嘉、榆、滬、忠、貴、廣、府、太平、共、鄂、青、江等16種);背記事錢(含官(圖1)、敕、旨、制、奉制(圖2)、行等6種),另外,還有跑馬崇禎錢一種。有人總結說,僅記局、記地、記事錢就達30餘種。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圖1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圖2

如今,錢幣收藏愛好者及研究者們依據出土情況、按照已知鑄地或鑄局及錢文鑄造風格的不同,將明代小平錢粗分為南方版和北方版兩大類,細分為北京版、南京版、西北版(秦版或陝甘版)、福建版、四川版、貴州版等多種版別進行分類研究。但由於版別眾多等原因,目前國內對明錢的版別研究還尚未完備,但時常有新品出品,讓人耳目一新。

目前來看,日本錢幣收藏及研究者對我國明錢的系統研究較早,著有《萬曆錢考》等,相對較為系統。由於明錢相關歷史記錄相對較少,加上國內多數泉友對此關注度不高,明錢在國內系統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完善,相關著述較少。如何更好的弘揚歷史傳統文化,特別是錢幣文化,這為中國錢幣愛好者及研究者提出了現實課題。可喜的是,近些年來,隨互聯網交流平臺的興起,國內眾多泉友對明錢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一些高手紛紛湧現,如江蘇的羅維巍、四川的張東等為泉友所關注。

筆者久居西安,喜愛中國古錢幣收藏,近期在市場與泉友交流淘寶中,偶然發現兩枚明代小平錢。對相關版別問題,進行了粗淺研究,有點滴收穫並撰此拙文,借《中國錢幣界》與眾多泉友分享,並請方家指正。

2015年10月間,陝西咸陽一泉友在咸陽古玩早市淘寶中,偶然購得一枚明代萬曆錢(圖3),我在交流中發現此錢與我平時接觸的萬曆錢錢文差異大,初步斷定,非西北版和京版。咸陽泉友看我對此錢有興趣,最終將此錢轉讓與我。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圖3

此錢生坑薄鏽,開門見山,經過測量直徑為25毫米,重4.82克,厚1.5毫米。錢文最大特點是小字、方頭通、斜進萬、俯寶、小廠歷。邊沿較寬,字口深峻,錢文書法圓潤,是萬曆通寶小平錢中少有的。

筆者翻閱丁福寶《歷代古錢圖說》、孫仲匯《簡明錢幣辭典》、華光譜《中國古錢大集》等書籍,均未發現有同版錢幣的記載及說明。與西安其他一些泉友交流中,有人認為此錢與鬼萬曆(湖廣地區鑄)屬同一風格,應出自湖南永州地區。但仔細觀察,發現兩種錢文有差異,鬼萬曆均為角頭通。為搞清原委,筆者翻閱了目前國內研究明代錢幣較為權威的《大明泉譜》(劉徵著),其中與此錢同版的錢幣未見著述,但在該書第134頁至135 頁上,記述有幾枚福建版萬曆小平錢,其中福版B1至福版D的7枚錢幣中,形制錢文與我收藏的這枚錢幣十分相似,也是方頭通,不過在正面錢文上有不同之處。此書所載在正面錢文“萬”和“通”字附近一些版別的地張上有星,同時“萬”字均為不出頭萬,而我這枚是出頭萬。

由此,筆者感到手中這枚錢幣,應初步斷定是較為稀少的福建版萬曆錢。2009年出版的《大明泉譜》對上述幾枚錢的標價已在2000元左右,但未對錢幣進行級別標註。翻閱日本《萬曆錢考》,在其第19-20頁展示的所謂“廣東版萬曆”(編號54-56)中展示了類似版別的錢幣,但還是有細小差異,其中一品面文不具星紋的被稱為“三冠萬曆”,認為此版存世稀少。

就在為此疑惑的時候,2015年底,我在西安偶遇資深古錢幣鑑藏家宋捷先生。他說,這枚錢應屬福建鑄,同時我在其處翻閱其參與編著的《中國錢幣大辭典(元明卷)》,在其中第232頁發現了這枚錢的同版拓片,是江蘇收藏家羅維巍先生的藏品,書中記述其版別為“長字方頭通進萬”,直徑為24.9毫米。但由於編書體例的原因,書中未對其鑄地版別進行著述。後與羅維巍先生在線交流,他認為此版應為福建地局鑄造。

在與長期收藏研究福建版萬曆錢的劉豐先生交流中,他說整理的福版萬曆相關資料中也收入了同版錢拓片。該錢直徑25.4毫米,重4.7克,直徑較大。他認為按照錢幣十級定級,該錢的定級為二級,較為難得,目前單枚價格應是過千。他同時告訴筆者,這版也在江蘇等地發現,具體鑄地還應進一步考證,暫定福建版。

有泉友認為,此錢在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偶有發現,特別是福建、廣東有一定數量,在陝西內陸出現可能與流通有關。筆者在粗考這枚錢幣的身世時發現,由於明錢歷史記載相關資料少,加上同版錢出土考古及錢幣資料稀缺,無法進一步研究考證。筆者認為,目前姑且初步定其為“福版小字方頭”為宜,較為稀少。在此拋磚引玉,待更多泉友對此進行深度研究,使其完善之。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淺說兩枚明代小錢版別

圖四

筆者要與泉友分享的另一枚小平錢是一枚崇禎通寶(圖4),是筆者2016年初在西安大唐西市一知名藏家處發現。與眾多泉友相似,筆者見到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怪”。該錢生坑,鏽色入骨,開門見山,直徑25毫米,重4.4克,厚1.2毫米,光背廣郭。藏家說,這錢是從一名甘肅鄉下人手中購得,是甘肅出土。

仔細觀察這枚錢,錢文字體柔弱,似隱起紋,四字分化,崇字下宗字寶蓋較大,示字首筆較短,呈倒三角形,通字走之已經嚴重分化為兩點一捺,通字角頭通分化為兩點,寶字歪斜,與孩童們寫的稚書相似。

這枚錢幣的出現,不少泉友認為明代末期存在私鑄的現象,懷疑係私鑄品或安南錢。有人認為這是西北版(陝甘版)的一種。筆者發現這與相關已經發現的部分西北版光背和背官、背新、背榆、背奉制差異較大,比背奉制、背官奉製版面文書法更為幼稚、古拙。但此版目前在公開的出版的《大明泉譜》、《中國錢幣大辭典(元明卷)》及臺灣王紀耕編纂的《崇禎通寶泉譜》等諸譜均未載。

筆者在瀏覽“古泉園地”網站及在線收集相關線索時發現,近期有一枚同版錢幣在園地中出現。後來在線與河北泉友張林傑先生了解到,近來在其整理編撰的《崇禎通寶泉譜》過程中,在收集版別資料中發現,北京泉友許英順先生將“古泉園地”上出讓的那枚同版崇禎通寶購得,並在收集版別中發現了幾個風格相近這個版別實物錢幣。說明此版還有變化的系列小版存在。從出土看,此版錢多出自甘肅,與我所獲信息相互印證。對於因何形成了這樣的鑄幣,由於筆者所看到的資料及文獻記載有限,加上明代相關錢幣著述相對較少,這一問題最終解答,則需要錢幣收藏愛好者和錢幣學家進一步研究考證,這裡權當提供一個研究的線索和方向。

交流中張林傑先生認為,此錢與西北出土的崇禎通寶背太平、奉制、榆、官等有諸相似之處,加之多出自甘肅,鑑此應暫定為“西北容若版”、“西北稚書版”或西北版“倒三角崇雙點通寬貞”版(這一說法後來與羅維巍先生在線交流中獲得一致說法),按照明錢十級分類大致定為六級。張林傑告訴筆者,目前在整理崇禎錢資料中發現,四川版最多,超過300種,南版近200種,西北版超過80種。看來今後陝西泉友收藏與研究陝版崇禎錢還有廣泛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