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结束对红军造船厂遗址和水兵训练场的寻访,我们继续朝下一个目的地——三堆石赶去。

三堆石苏维埃政府旧址

王渡场到中土镇三堆石并不远,翻过一座几座山包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三堆石红军指挥部,当地人也叫“红军营部”, 位于苍溪县中土乡板庙村一组。这里距离苍溪县城大约30公里,附近有座比较有名的马鞍山。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在板庙村1组,我们看见红军指挥部和营部尚存。年过七旬的苟兴林、杨朝秀和92岁的婆婆就居住在这个红色大院里。杨朝秀告诉我们,这个大院就是过去红军建立的三堆石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这里办成了学校。原来是一个大四合院,老旧房屋只剩两三间,其余几间是三十年前按照原样恢复重建的。

交谈中,当我们告诉杨朝秀我们从都江堰(原灌县)来时,她显得异常激动,说:“十多年前,都江堰有几个干部来我们家调查、核实过参加红军队伍失散流落在外的苟文秀的情况。”原来,83年前,参加了家乡马鞍山起义,后跟随红军长征到汶川、理县,因受伤后流落到灌县聚源乡檬梓树的失散女红军苟文秀就出生在苍溪县三堆石。

1933年4月22日,赵鲁平等组织发动了三堆石农民武装起义,起义时以军刀辟柱立誓,建立了三堆石苏维埃政府。李先念曾在此组织白庙、老观、千佛等地师级以上干部大会。2014年,中土镇投资40余万元在原址上修建了“三堆石苏维埃红军烈士纪念碑”。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告别三堆石前,我们向失散女红军苟文秀的侄媳杨朝秀赠送了《红报》纪念特刊,并在三堆石红军树下合影留念。在前往文昌镇途中,我们专程抽时间去了中土镇政府,向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传统发扬和红色基因传承的中土镇党委书记王勇,中土镇人大主席王绍香赠送了《寻梦红飘带》、《追梦》及《红报》等红色书籍和刊物。

苍溪县委县苏维埃旧址

为了赶时间,上午十点过,我们婉言谢绝了中土镇政府值班领导的盛情,经王渡绕道阆中老观、方山,朝文昌镇行进。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中共川陕省苍溪县委遗址,位于苍溪县城东北90 公里的文昌镇文昌宫,是一幢穿木结构四合院平房,前后殿各5间,左右厢房各5间平行相对。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解放文昌一带,中共川陕省委正式批准成立中共苍溪县委。同年7月,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从运山坝迁文昌镇文昌宫。

据了解,当年的苍溪县委先后辖文昌、石马、岳东、新观、三川、白庙、老观、龙山、东溪、永宁、元坝、玉柳12个区委,95个支部,有党员1000多名。中共苍溪县委一方面执行频繁的战斗任务,一方面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各项工作。

1933年9月8日,苍溪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文昌场召开,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徐向前总指挥在此办公。同年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进入文昌场后住于此。前殿大门上刻有“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对联,门外阶梯直通街上。

我们目睹到,在文昌宫前殿的石壁上,镌刻着“打倒帝国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平分土地”、“武装工农”、“消灭刘湘,赤化全川”等革命标语。八十年来,这些红军石刻标语一直激励着老区人民发奋图强、踊跃参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热情。近年来,文昌镇先后投资57万元,对中共苍溪县委旧址、苍溪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先念办公旧址进行打造,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苍溪县是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战斗的地方。当年,文昌片区有4000多名英雄儿女参加红军,为中共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逝世后,还托付亲属、子女将自己的骨灰播洒在曾经指挥红军激战过的蟠龙山黄猫垭这片红色土地上。

黄猫垭位于苍溪县城东北102公里的,山上盘龙寨和狮子寨之间的岩壁上,有一对黄色巨石其形若猫,故名黄猫垭。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追击中,徐向前总指挥亲率红30军及31军93师从巴中出发,李先念、程世才率30军作先头部队急速穿插敌军后方,火速抢占了黄猫垭,切断敌孙震部退向苍溪的后路。红30军在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的指挥下连夜急行军,抢占了黄猫垭峡谷地带的两边山头。15日拂晓,逃跑敌人主力退到黄猫垭,我军全线出击,一天一夜肉搏血战,敌人全部就歼,共毙敌旅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俘虏敌军10000余人,缴获枪支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取得反攻以来最大胜利。黄猫垭战役大捷,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取得反六路围攻彻底胜利。

瞻仰苍溪乡间红军烈士墓

红军刘明富烈士墓,位于苍溪县三川场镇附近。在一位当地开摩的的老人向导下,我们手捧白花,爬到一个山包上,向刘明富烈士三鞠躬。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烈士墓前的一个宣传牌上,介绍了刘明富烈士的生平情况和惨遭敌人杀害的经过——

刘明富,景光村二教寺人,生于1905年2月,1933年春参加何乡等人领导的地方游击队,担任队长。后编入红四方面军91师771团三营。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三营营长。

1934年2月18日晚,驻苏维埃三川区委的红军被调到黄猫垭作战。由于内部出了叛徒,假报龙泉湾苏维埃发现土匪,刘明富营长带着警卫员邓元朝走到檬梓树嘴哨棚处就被10多个反动分子包围,收缴了他们俩的武器。随后,用尽各种刑具,逼着要他交代红军的去向和苏维埃领导人的名单。他至死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后,先砍断他的右手,将其砍成三节扔到山岩下树林中,年仅29岁,后被好心人分块安埋。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最后,反动头目对刘明富的全家斩尽杀绝。当天,杀人不咋眼的土匪们将他的父母杀害。第二天,两名匪徒扮装成红军前往刘营长妻子的娘家,将王氏骗到九龙山轮奸后割掉乳房杀害。最后,还把妻子王氏的碎尸挂在松树上,当时王氏腹中还有7个月的婴儿。黄猫垭战役结束后,红军队伍杀回三川场,愤怒万分的红军将叛徒和反动头目全部镇压。

刘营长的英雄事迹,在苍溪县三川、石马、唤马一带流传至今。1966年,当地政府召开几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追认刘明富为革命烈士。2015年初,三川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款6万元为红军烈士刘明富立碑作传,建立红色教育基地。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王文焕烈士墓,位于苍溪县陵江镇文焕村七组。王文焕,生于1906年出生于苍溪塔山湾脚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阆、苍、南、巴地下党特派员,1933年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7岁。1954年4月苍溪县人民政府为其题词立碑:“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屈”。1974年11月10日,原城郊乡文焕大队革命委员会、大队共青团支部、民兵连重塑墓碑并镌刻墓志。

退休老人倾情红军遗址保护

祭奠完刘明富烈士,我们翻山越岭来到苍溪县五龙镇青凤寨革命烈士纪念园。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青凤寨革命烈士纪念园就建在青凤村乡道旁边,创办人牟伦德是苍溪县五龙镇一名年逾八旬的老人,中共党员,红军烈士后代,退休老校长。自2000年起,他主动挑起了五龙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五龙片区关工委联络员双重担子,并一干就是16年。

牟伦德十分注重用传统教育去影响人,用红色文化去感染人。他常说:“我们一定要把红色文化的根留住!”近年来,他辛苦辗转查资料、访问老红军、踏红军足印,收集整理红军文化资料20余万字、红色书籍20多本。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为破解教育基地建设资金难题,牟伦德老人积极跑民政、妇联、教科局等相关部门,并争取到14万元资金。钱不够,他和子女们还捐出2万,作为启动资金。2014年五龙镇红色教育基地动工,牟伦德老人亲自上阵把关。历经两年,终于建起了五龙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凤寨革命烈士纪念园,成功打造了四个红军文化遗址,为全镇78位红军、八路军、志愿军和解放军烈士立了碑亭,修了墓碑。

牟伦德老人如一只领头雁,引领着一批“五老”志愿者用“五心”开创了山村关爱事业新局面,为关爱、教育下一代倾尽心血,无私奉献。乡亲们尊称他为大山深处的“映山红”,孩子们亲昵地叫他“关工爷爷”。

据了解,红军文化纪念园的落成为当地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每当重大节庆,五龙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近3000人在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军精神。

清明祭扫红军墓 缅怀先烈铸忠诚—— “苍溪红”是这样炼成的

永宁镇兰池村施店驿是我们苍溪红色寻访的最后一站。这里有远近有名的千年古驿道、驿站,陆游曾经路过此地。当然,吸引我们的首先不是这里的三国文化、古驿文化,而是这里的红军遗址、红色文化。至今,施店驿还完整地保存着一颗三人合围的野黑桃树(因当年有一位红军战士藏在树洞内躲过敌人的追杀,所以当地人称为“红军树”)、“红军塔”和“红军洞医院”。

从2013年初起,年逾七旬的永宁镇畜牧站退休医生、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半身瘫痪等多种疾病,冒酷暑,战严冬,在永宁镇、五龙、鸳溪、白鹤等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红色资源。

最近几年间,杨虎将红军当年用过的大碓窝、石碾、石磨、石磙等一次按大小重叠起来,塑起三米多高的红军塔,并亲手刻上红军烈士名字和英雄业绩。他抢救、维修红军石柱4根,复原了《中华苏维埃十大政纲》、《参加红军十大好处》等40个红军石刻标语。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出资5万多元在永宁镇兰池村施店驿处打造“红色革命走廊”,一个以红军塔为中心的红军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诞生了。每当他热情地接待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青少年学生时,他欣慰地对我们讲:“能为发掘红军文化发出光和热,能让孩子们受到红色文化熏陶、革命传统启迪和红军精神鼓舞,我哪怕累一点、苦一点也值得!”

红心不老,爱心常在。牟伦德、杨虎等苍溪老人就像一株株映山红,映红了苍山溪水。夕阳西下,我们在考察完红军洞医院旧址后,与杨虎老人话别,结束了难忘的苍溪红色寻访、瞻仰、祭奠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