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徹底擊破匈奴,飲馬瀚海

現在的我們,只要一提起漢武帝,就會想起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那個叱吒風雲,氣吞萬里,大軍一揮,北擊匈奴,徹底擺脫自漢朝開國以來,幾十年不斷地被匈奴侵襲,掠奪的弱勢被動局面,和為了得到一時短暫的安定緩和,而不得不在匈奴的無理要求下,獻去我大漢的公主美女,還有錢財這樣屈辱的和親政策來維繫一種短暫的和平,而貪得無厭的匈奴,是一隻永遠也喂不飽的狼,這種被動偷安想法,總是在匈奴一次次的撕毀承諾、不斷燒殺掠奪我大漢的事實面前擊得粉碎的悲慘局面;你看那大風起,雲湧動,驚雷響,旂旗舞動,漫漫雄師鐵馬北去,踏破賀蘭山缺,終於讓匈奴聞之喪膽而北遁,一洗前恥,是多少中華男兒的夢想。


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徹底擊破匈奴,飲馬瀚海​漢武帝還用那伯樂般的慧眼,點石成金的手段,識別和親手培養了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揚我大漢威名的千古英雄;漢武帝開疆拓土,北破匈奴,南吞百越,東並朝鮮,西征大宛,開漢武盛世,此赫赫功績,特別是北破匈奴,是漢朝開國時幾代皇帝的夢想啊,白登之圍還是多虧了一個女人的幾句話,才讓劉邦得以逃出生天,而匈奴單于寫給劉邦老婆呂后的那封羞辱的信,怎麼會不讓他們這些作為後代的皇帝臉上發燒呢?所以,不僅是漢武帝想,且做成了;他祖父漢景帝,父漢文帝他們也是一樣的想的很迫切;但是想歸想,要有實力才行,要不就會重演劉邦白登之圍的例子;景帝和文帝也一樣的不想,再和那毫無信義可言的匈奴,繼續那種屈辱的和親政策,但是現實不允許,誰叫你的拳頭沒有人家的硬呢;就只能忍,忍字就是心頭一把刀,時時激勵著他們治國變強。

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徹底擊破匈奴,飲馬瀚海​所以漢武帝時期所建立如此巨大的功績和強漢威名,是建立在當時強大的國家實力上面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戰爭拼的就是人力,物力,那漫漫雄師鐵騎,是要用多少銀子才能打造出來的;戰爭打的是人,燒的是銀子;你想想,漢武帝在開始反擊匈奴的戰爭前,國家是錢滿庫,糧滿倉,串銅錢的繩子都爛了;幾次北伐戰爭打下來,倉庫還不是打空了;而北擊匈奴的徹底成功,沒有當時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集權國家,是不能做到的;能夠成就如此局面,沒有他爺爺、父親,即漢文帝和漢景帝前面二代的努力和積累,是不可想象可以做到的,哪裡能夠一蹴而就的道理,飯是要一口一口吃的;漢武盛世是建立文景之治的基礎上的,他們三代人栽了三代人的樹,才成了這一片如此大的樹蔭;你想想,當時文帝和景帝,為了讓國家強大統一,創造安穩的局面,解決流民問題,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解決國家內部諸侯割據的危險內憂,是花了多大的力氣,走的是步步驚心。

因為劉邦初建漢朝時,他又廢除了秦始皇建立的國家中央集權制度,又採用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分封制,雖然這也是迫於當時現實,因為那時國家的力量不夠強大,稍遠一點的地方就不能實際有效的管理,所以他就先是分封了大量的異姓王,後來他慢慢地把那些異姓王剷除之後,又讓他們劉姓的後代宗親取而代之;當幾十年過去,反而是養虎為患,搞得尾大不掉,這些劉姓諸侯總是隔三間五的叛亂,都自認為他們也姓劉,更適合於做皇帝,總是想取而代之,時時籌劃於暗室之中,私自鑄錢,招兵買馬,各自都似個獨立王國一樣,朝庭的政令法律在他們那裡通行不了,他們集各自領地內的兵政財與一身,許多事情中央朝庭都不得不看他們的臉色行事;主要是他們有那個實力,因為當時漢朝的土地和人口,諸侯王佔了三分之二以上,全國五十四郡,諸侯佔了三十九郡。

而中央朝庭因為要收拾建國時的爛攤子,因為時不時發生的戰亂和流民問題,還要經常抵抗匈奴的侵襲,朝庭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窮得很;而諸侯卻比中央還富有,日子過得比皇室還滋潤,象諸侯吳王他們富得很;到了文帝和景帝時代,諸侯問是已成了國家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外憂內患,國家已到了很危險的邊沿;國家當時的形勢,如是遍地乾柴,而中央朝庭就躺在乾柴之上,這是漢文帝時賈誼上書的《論治安策》所言,這些勢力強大的諸侯王,是國家內部隱伏隨時待發的巨大禍亂之憂患,稍不注意,就會危及國家的根本;文帝已是清楚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就採用賈誼和晁錯的建議,一是與民休養,大力鼓勵發展生產經濟;二是想要弱化諸侯的權力,但是卻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景帝時,外敵匈奴侵襲不斷,諸侯這個內患也更甚,諸侯擁兵自重,將有重演周朝春秋戰國諸侯亂國之禍的勢頭;內外之患交迫而至,朝廷之制令既不能通行於諸侯,又不能聚天下之力,與匈奴決戰於沙場,雪當日白登之恥;而在心懷不軌的諸侯面前,當你在前院驅狼之時,就是後院進虎之日;禦敵是最怕禍起蕭牆,當朝庭那點兵力和財力在和匈奴耗盡之時,估計就是後院起火之日;在此當斷不斷,會反受其亂之際,賢明而清醒理智的漢景帝,自然就痛下決心,採取他老師晁錯所力主的建議,推行其上書的《削藩策》,來徹底切掉國內諸侯這顆毒瘤,來達到尊君強國,懲治不法的目的;真正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讓朝廷好的政策制令能夠在全國貫徹執行,讓全國的民眾都可以安穩休養,發展生產。

但是在晁錯推行這項制令的時侯,那當時預計的叛亂真的發生了,當時實力強大的諸侯吳王和楚王,率兵氣勢洶洶的向長安殺來了;而為了讓漢景帝堅定按照當時的計劃,把《削藩策》推行下去,晁錯在明知因他為了國家的強大,卻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會危及自己甚至可能會死時,都沒有退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這樣為了國家,為了他的理想報負,獻出了他的生命,讓漢景帝在戰爭中也取得了更多的道義制高點;而這次史稱“七王之亂”的叛亂,也按事前估算的那樣平定了;如此一戰就徹底搬開了國家強大路上的、諸侯勢力這塊絆腳石;讓《削藩令》等制令,可以全國貫徹執行。

為後來的漢武帝又實行《推恩令》,把鑄幣,鹽鐵的權利收歸中央,發展生產,增加人口,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不,漢武帝在位的政策哪裡能順利的推行下去;即使雄才大略如漢武帝,想做大有為之帝,就必須面對文帝、景帝時、國家內部的複雜局面,面對那些強勢的諸侯,面對他們強大的阻力和叛亂,等理清楚這些,又是若干年之後的事了;若干年,誰知又會發生些什麼變化,事物是不可能靜止在那裡等他的,時勢永遠都是變化的,此消彼長,如果條件發生變化,誰能保證政策能夠永遠的貫徹執行,即使可以等著他來完成,但是誰知有沒有錯過最好的時機,歷史上也有多少天不假年的憾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要想能一步登天的美事;所以,如果沒有文景之治的基礎,沒有景帝時晁錯那為改革而無懼生死的勇氣,堅定推行《削藩令》這劑猛藥,割除危害國家的毒瘤,那不見得有如此的漢武盛世,能如此徹底擊潰匈奴。

在知道,要想徹底擊潰匈奴,就要面對他們那強大的騎兵,而這個當時又是漢朝的相對弱項;所以要建立一支可以戰勝匈奴的騎兵,不僅要有眾多的人口基數來選撥,而且要有無數的駿馬,那在大力發展人口的同時,也要養馬,還要改良馬種,這都不是三五天,三五年就可以完成的;哪怕是千里馬,都還要喂得好才行,要是平民百姓自己都吃不飽,哪裡還能去給國家養出那麼多的好馬;看過電視《漢武大帝》的都知道,漢武帝指揮衛青和霍去病的那幾次對匈奴的大戰,別看前線戰鬥部隊只有幾萬到幾十萬將士,但是這幾十萬人在前線戰鬥的吃喝用度,戰爭消耗,是舉全國之力、萬眾一心才能完成的;你看,那次衛青和霍去病對匈奴的遠征,擊潰匈奴的王庭,把匈奴那點剩下的殘餘人馬驅逐到極遠極遠的荒寒之處,飲馬瀚海,看大軍北去,鐵騎漫漫,那刀劍的寒光映耀天上的星月,那大風起,雲飛揚、快馬如風的讓人心潮澎湃的畫面。


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徹底擊破匈奴,飲馬瀚海​那無數給我們國家和民族打出赫赫雄風的,能征善戰的勇士,是經過多年的選撥、訓練、培養出來的;那種“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英雄氣概,是一個民族強大長期蘊釀出來的意志和勇氣;為了讓那當日對我大漢百姓燒殺搶劫、殘忍兇狠的匈奴不得不唱出“忘我祁連山,使我婦女無顔色”;是雄師鐵騎在血與火中拼爭出來的;前面的人奮戰,後面的人就在補給支援;你想想,破王庭,封狼居胥,飲瀚海,一兩千裡的長途奔襲戰線,前面十萬在揮劍戰鬥,後面卻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後勤補給部隊,車馬輾轉於途,絡繹不絕,晝夜不停,有多少人倒在勞累的路上,有多少牛馬累倒在途中;是聚天下之力,凝全國萬眾的意志,方可竟全功,也是畢文景武三代人努力積累的結果和力量,從此讓我炎黃子孫,漢族威名萬古流傳;所以我們也要感謝和銘記,那個在強漢的路上奉獻生命的晁錯,和我大漢無數的貢雄前人,是他們捍衛了自己儒家“開萬世之太平”的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