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医生说药神##青云计划#,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就收获了9分的豆瓣评分。

那么,中国真的需要这些仿制药么?

印度的模式是否值得借鉴?

这些无药可买的患者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印度的仿制药制度:

印度的仿制药制度有3个特点:

1.不保护原有药物的混合使用或简单衍生药物。就是稍微改进一下就可以仿制了,保护了等于没保护。

2.药物强制许可制度: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由政府授予、许可其他企业使用某项专利。

3.政府依赖生产仿制药物获得税收。换句话说,印度政府是鼓励仿制药的。印度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更是完全不承认药品专利。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什么药物,随意仿制,随意上市。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也就是在政府的默许和鼓励下,印度成为了世界药物工厂。

有人说政府不愿意在医疗上投入,自己不加大研发,也不让患者出国买药。全国上下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走投无路,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

很多人吐槽中国政策迂腐,官商勾结,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中国医疗体制确实存在问题,但是在仿制药的制度上,却值得力挺。

如果为了少数病人开绿灯,国家就主动放弃了成为超级大国的机会。

先别着急反驳我,至少看完后面的内容。

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大了,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得先把账算好。

降低汽车关税,可以让中国提前10年步入轮子代步的社会;降低手机关税,可以让中国在20世纪初就做到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

日本的高铁在1964年就已经建成,如果我们直接买日本的铁路,那么京沪高铁可以让我们至少少等40年。

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看到华为、小米、联想这样的公司;我们也无法建成世界上最长也是独一无二的高铁网,更不要说把技术出口到国外;我们更无法诞生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国际互联网巨头,我们一定是只能用脸书和谷歌,别无选择。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日本的制药产业

与上面的行业相比,中国的文化版权保护制度是相对滞后的。以前,中国人很少去电影院,去电影院可能需要单位组织公家买票。大家都是买了盗版碟在家用DVD看,后来网络普及了,中国人就在网上下免费的电影看。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最关键的是一分钱都不用花。

但是从2010年以后,中国的文化制品保护制度开始健全。人们开始选择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网上的音像制品开始被逐步禁止。想要看电影、听歌,都得花钱。当时大家叫苦不迭,原来的免费电影、免费音乐都没有了,这似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次倒退。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只花了不到2年时间,徐峥的一部《泰囧》就席卷了12亿票房,2017年,《战狼2》更是创纪录地获得了58亿票房,让世界电影产业为之一振。

再回头看看2010年以前中国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现在虽然烂片多了,但是好片,无疑也多了。因为没有盗版,如果你能拍出好的电影,观众愿意买单,你就能赚到真金白银。大家都愿意去投入自己的心血,拍出更好的电影,这部《我不是药神》,就是这样诞生的!

2010年以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像极了现在印度现在的制药产业。中国的文化业,不用花钱就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印度的制药业,不用花钱就可以解决人们的身体病痛。

印度人口现在已经超过中国,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

但是,现实怎么样呢?

为什么印度被中国越甩越远?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因为他们主动放弃了成为超级大国的可能性,而选择成为了美国的跟屁虫。】

首先把英语列为官方语言,所有的人都去学英语,所有的行业第一目的就是跟美国接轨。直接照搬美国的标准,美国的体制,美国的路线。

别的行业我不了解,但是印度的医学生用的就是美国的教材,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去美国当医生。美国每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中,2/3是本国人,1/3是外国人,而这1/3中,90%是印度人。也有人说,如果你想去美国当医生,你必须至少战胜9个印度人。

在印度,唯一的出路就是移民美国。曾经的中国也是如此,而现在的中国,却不断地把海外的人才吸引回来。

从个体来说,印度人和中国人的聪明程度差不多,在国际上都被认为是最聪明的群体,在国际数学竞赛上长期名列前茅。

但是从制度上来看,印度已经彻底放弃了成为超级大国的可能,在历史上没有,在未来也几乎不可能。

落后的代价,付得起么?

其实,中国在很多产业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不仅仅在制药业。2017年以前,中国甚至连圆珠笔芯都造不出来。但是为什么制药业,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呢?

我想,一定是因为人命关天!造不出药,又不让仿制,很多人就会眼睁睁的死去。不让进口电影,大不了不看;但是不让进口药物,那每年真的有许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从政策上来说,在 2006 年 1 月,中国就通过了《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也就是说,中国通过和强制和谈判的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获取专利。但是中国也从来没有这么做。

从技术上来说,中国是世界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一心走仿制这条路,技术也上绝对不成问题。但是中国不仅不这么做,还在不断鼓励被很多人视为糟粕的中医中药。

其实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哪怕很不完善,哪怕它比世界上的最先进的医学理论要落后几十年。

所谓的鼓励中医,也并非仅仅是鼓励传统医学,更重要的是鼓励建设一套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或许也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理论”。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立法、实施,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医药的部分思路,也许现在看来很荒谬,我也曾经吐槽过。包括中药的一致性评价问题,一直就是大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但是回头想一想,照搬美国标准,就是一定是正确的么?

上文也提到,美国已经有了那么好用的苹果手机、亚马逊购物、戴尔电脑,为什么还要做自己的。

你还记得最早的国产手机么?怎么能把用户体验做得那么差?外观巨丑,发热明显,疯狂卡顿,和精致苹果手机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快砖头?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国产手机,做的怎么样,有目共睹。

有人说,凡是西方技术封锁的行业,我们都做得很好;没有技术封锁的行业,我们都做得很烂。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在早期需要付出落后的代价。

在其他行业上付出的代价无非是经济收入、生活便利度、教育水平、精神文化水平等等。而到了医疗业和制药业上,就不得不付出患者的生命了。

【这些无药可治的人可能成千上万,但是和中国的巨大体量比较,是可以承受的代价。】

这句话说得很残酷,如果落到你的头上,你可能就不会说了。

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中国人为国家的发展都付出了很多,甚至献出了生命。比如三峡大坝为代表的国家工程,让千万人放弃了曾经安居乐业的家园;比如在高铁动车事故中无辜去世的生命;比如在战斗中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战士。

难道为了他们的家园,国家工程就搁浅了?难道因为出现了事故,动车技术就放弃了?难道因为打仗要死人,在战争面前就直接投降了?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付出生命的代价,可不是中国特色。美国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根据主人公伍德鲁夫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他在1986年被诊断为艾滋病晚期,通过自己海外购药,帮助自己和病友治病,并且和美国FDA斗争的故事。该片在2013年上映,一举揽获6项奥斯卡大奖。《我不是药神》被誉为中国版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由此可见,美国人海外购药也不合法,不止是中国,美国也为专利保护制度付出了无数人生命的代价。

个人思维和国家思维

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相信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倾家荡产。但是国家不能为了让每个绝症病人都多活1年,而掏空国库。从印度带药,个人角度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国家角度,却不能放开这个口子。这就是个人思维和国家思维的最大不同。倾举国之力给皇帝修一座陵墓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试想一下,如果在每个小区都配备一辆救护车,那无疑会提高急救的速度和成功率,拯救更多的生命。每个小区都建个综合性医院更好,但是只要算一下经济账,谁会傻到这么做?

【对于个人,健康是第一位,对于国家来说,人均寿命,绝不是考量的唯一指标。】

但是,不可否认,与其他行业的突飞猛进相比,中国的制药产业发展的确有些落后。制药需要投入很大,中国在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发达国家比起来的确不足。

即使是过了进口药物的专利断崖期,想仿制出来也并非那么容易。因为药品行业存在特殊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资金周转率低、研发过程耗时长。简单来说,就是投了钱之后,5年、10年内都看不到成效,可能花了几十个亿研制出一款新药或是仿制药,越过层层的审批环节,刚投入市场,就因为某个严重副作用被召回了。这几十亿就打了水漂。但是如果能研发出一个好药,每年躺着也可以吃下几十上百亿的市场蛋糕。

在过去的50年里,让国家和市场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这个投入巨大,回报不够稳定的行业,显然是不现实的。比起高铁技术、互联网技术、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甚至航母制造业来说,研制新药被排在了后面。国家不给海军拨钱,中国的航母也只是南柯一梦。如果国家把造航母的钱全部投入新药研制,制药工业就可以快速起飞。

国家的投入也存在许多不稳定性,比如中国的元朝重军事,钱都投入到士兵训练和打仗中去了;宋朝重文化,钱都给文人墨客摆弄诗词歌赋去了。

国家就像一个大家长,如果收入有限,你肯定先买粮食,然后再解决住所,下面的钱是买辆车?还是用来给孩子上补习班?或者是带家人每年去旅游?或者就全部买医疗保险?

你可以想象一下,看看你的规划和国家规划有什么不同?

或许我们已经快攒够了能玩得起新药研发的钱了。又或许这部电影,加上中国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会让政府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GDP投入到医疗卫生产业上来。让药品的研发,逐步进入正轨,而绝不是在制度上放弃主动权。

在许多行业上,中国都做到了,在医疗上,有什么理由放弃信心?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药神”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