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才女技驚四座背後的祕密

六歲才女技驚四座背後的秘密

前些日子,看到一個節目。節目中一個叫李尚榮的六歲小女孩,隨口就能說出《四書五經》中的句子,同時,讓她用讀過詩句形容一下看到的兩個主持人,這也絲毫難不住她。

跟大家一樣,驚訝之餘,也很好奇這個六歲的小才孩是怎麼被培養的?跟隨主持的人採訪,李尚榮說她在父母的指導下讀過《皇帝內經》、《論語》 、《大學》 、《中庸》 、《孟子》、《三字經》等不少經典著作,到現在已經認識4000多個字了。

對於小尚榮列舉的這些古文經典著作,我們不少大人可能都沒有看過,但是這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居然都看過了,看過後還能有自己的理解。這讓主持人都連連佩服,覺的自己“沒有文化”了。

主持人在採訪李尚榮的母親問:“您是怎麼想到要讓女孩讀這些很難的古文經典的。”尚榮的母親回答是:“其實,在孩子的意識裡沒有難易之分,不像我們大人。”聽到這句的話的時候,終於明白,有這種教育認識的母親,這個孩子難怪會這麼出色了。

六歲才女技驚四座背後的秘密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就是因為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概念,包括困難,好和壞的判斷。他們是處在一個吸收的狀態,我們教給她們什麼,她們就會學習什麼。

小尚榮的母親在她三歲的時候,開始引導她讀經典書籍。第一本就是選擇了極其有韻律感的《笠翁對韻》,因為這本書的韻律感強,兩個人就像做遊戲一樣去讀。母親說“天對地”,尚榮則對“雨對風”。這樣像玩一樣,所以,讀完這個,這樣一列的也都喜歡了。

而能陪孩子讀這麼多的古文經典,大家一定覺得尚榮的母親是一個語文老師,有很強的文學基礎。但是,實際上尚榮的母親是一個音樂老師。其實,我們在陪伴孩子做的每件事情,很多都是我們之前從未做過的,我們不瞭解的,而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

六歲才女技驚四座背後的秘密

我們工作後,我們可能就一直在一個行業領域沉澱,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可能侷限在自己的固化思維裡了。而參與孩子成長,無論是陪伴孩子去閱讀,去做遊戲。你就會發現,自己又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原來在孩子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世界是這樣的。原來一個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就這麼簡單。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帶著孩子去了解自然中的各種植物。而對於植物的認識,我們可能也是上學的時候在課本上了解過,如果沒有從事植物學這個行業,之前僅存的那點關於植物的瞭解也會慢慢被淡化。但是,當我們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這些植物的時候,我們就會有意識的去了解,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不知不覺中我們可能就在自己的知識庫中找回了那些被我們遺忘已久的記憶。

父母除了應該陪伴孩子一起去學習,去成長,還有重要的一點兒就是言傳身教了。現在不少孩子總喜歡拿著父母的手機玩,作為父母看到這樣的場景,總會很頭痛。一方面擔心長期看手機損害孩子的視力。另一方面,也擔心老玩手機孩子會沉迷遊戲,影響學習。但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不是常常下班回家後,因為太累就在沙發上一癱,然後開始刷手機。陪孩子做作業,有時不過也是換個地方刷手機罷了。

六歲才女技驚四座背後的秘密

對於我們父母的任何行為,孩子都是看到眼裡的。作為孩子心中的權威的象徵,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方式,自然而然就會隨之效仿。

教育的差異一方面來自於不同學校教育模式這樣的客觀原因。但是,那些在同一個班上,同一個老師教課下的孩子之間為什麼還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來自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差異。

雖然這種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鑑,但是很多十三、四歲考上大學的小神童成年後的結果並不那麼美好,這裡面的深層次原因也值得我們深思。獾獾認為,家長也需要注意避免過早、過度的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別讓孩子的心理、生理遠遠落後於智力的發展,全面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才是正確之道,別讓神童成為“方仲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