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芙蓉國|十餘位海歸博士回國,在湘創建種業共享平台

人才報/民生網記者 劉玉梅

一顆水稻種子,關係到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糧食問題。如果把控不好,種子的疾病、基因等問題可能導致水稻產量大打折扣。2013年,在農業部的倡導下,12家知名種企合資共建,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應運而生。5年時間裡,張健、肖金華、李繼明、王冰冰、嚴勇攀、胡學義、王朝暉、李東、楊繼良、熊豔文、張春翔等十餘名博士先後回國加入華智,組成核心研發創新團隊,在湖南創建“種業共享的研發創新平臺”。

才聚芙蓉國|十餘位海歸博士回國,在湘創建種業共享平臺

華智核心研發創新團隊部分成員合影。劉玉梅/攝

26年後榮歸故里

袁隆平:我的學生回來了

2016年從美國回來的肖金華是十餘位博士中的其中一位,目前是華智的首席科學家、分子育種中心資深總監。為了請回這位專家,華智總經理張健花了不少心思。張健是最先歸國加入華智的專家,2014年剛來華智時,為了組建研發團隊,在朋友圈尋找分子育種專家,隨後不惜飛往美國“三顧茅廬”請人才回國。張健回憶:“聽說肖金華博士是分子育種方面的專家,我上任後第二個月就飛往美國找到肖博士,誠摯邀請他回國加入華智。”肖金華心有所動,第二年,便決定回國看看,直到第三年,肖金華才確定回國。“我在美國待了26年,妻兒都在美國,一個人回國確實下了很大決心,但我被張總的真誠打動了。”肖金華說。

肖金華在回國之前先後在美國孟山都、陶氏益農擔任科學家、資深科學家、首席科學家近20年,創建、領導棉花、小麥、油菜、向日葵等多種作物的分子育種項目和研發團隊,擁有近20年國際一流的跨國種業巨頭的研發管理經驗,是分子育種領域國際上公認的先驅者之一和權威領軍科學家。肖金華準備回國時,美國的原單位曾多次挽留。肖金華說:“當時原單位準備給我漲20%的工資,希望我能留下來,這意味著年薪可以多好幾萬美金,另外每年再給我多加一週假期。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回國為種業做點事情”

出國前,肖金華師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990年前往美國深造,26年後榮歸故里,袁隆平院士很自豪地說:“我送出去的學生回來啦。”

與肖金華一樣,華智的核心專家團隊成員都是擁有豐富海外經驗的種業專家,卻都放棄了國外的舒適工作,帶著家國情懷與種業夢想先後回國來到湖南,加入華智。

才聚芙蓉國|十餘位海歸博士回國,在湘創建種業共享平臺

肖金華博士(右一)正在擺放DNA模板複製的工作板。劉玉梅/攝

人才政策助力

形成國內分子育種創新“航母”

華智擁有國際一流的種業研發與科技創新團隊,組建了一支上百人規模的研發隊伍。華智的核心專家團隊由海歸博士組成,均擁有豐富跨國種業大公司研發管理經驗的專家。華智現有的150名員工中,有17名博士,28名碩士,先後2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7人入選湖南省“百人計劃”,15人入選長沙市“3635計劃”,這是一支國內領先的作物分子育種研發創新團隊。

在華智目前的核心研發高管團隊中,只有肖金華是湖南人,其他專家則是來自全國各地,是什麼吸引他們來湖南發展的呢?“我在出國前就有一個創業夢,之所以選擇湖南長沙,是因為這裡的人才政策吸引了我。”為打造人才磁場,去年底,湖南發佈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強調要突出抓好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楊繼良博士隨即回國到華智擔任分子育種中心實驗室主任。

“我對省政府和市政府的人才政策非常感激。”李東博士說。人才引進後,華智會根據人才的層次申請相應的人才補貼。到目前為止,華智有15位人才以及團隊申請了約1500多萬元人才補貼,包括國家“千人計劃”補貼、湖南省“百人計劃”補貼、湖南省“團隊百人計劃”補貼、長沙市“3635計劃”補貼等。

才聚芙蓉國|十餘位海歸博士回國,在湘創建種業共享平臺

團隊攻克難關

給水稻“治病”穩產量

5年來,經過團隊的努力,華智取得了眾多突破性成果。張健帶領記者走進實驗室,他說:“華智擁有價值近4千萬的高端儀器設備,打造了世界一流的分子育種實驗室,開發了水稻全基因組3000標記,與中國農科院合作開發了水稻56K基因芯片,開發了水稻目標性狀SNP標記,正在構建了水稻品種DNA身份鑑定體系。”張健介紹,華智品種測試中心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區試承擔單位,近4年來已成功為客戶測試了近400個品種,到2018年,已有19個品種通過國家水稻品種審定。此外,華智開發的育種管家平臺獲批6項軟件著作權,申請2項國家發明專利,並得到了企業級用戶和雲平臺用戶的廣泛使用。

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河北省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達到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即每公頃17.2噸。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但是這個品種不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這兩種病都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為了使這個品種能夠種植的區域更廣泛,華智通過分子標記前景加背景選擇的定向改良技術,用一年半的時間,通過2個回交世代,完成了超優千號的白葉枯病改良,改良成果在長沙春華基地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如今,華智正在進行稻瘟病抗性的改良,進展順利。

才聚芙蓉國|十餘位海歸博士回國,在湘創建種業共享平臺

華智專家正在查看水稻改良情況。劉玉梅/攝

“華夏種業,智贏未來。”這是袁隆平院士為華智題的字,帶著這一使命和鼓舞,華智正在建設國家水稻分子育種基建工程,將打造國際一流的種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華智作為“國家水稻分子育種平臺”承建單位,為種企、科研院所、政府種業監管等單位提供了技術服務,為種業特別是水稻種業做強做大提供了科技核動力,為中國的糧食、生態和種業安全一路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