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長期被認爲是不祥之鳥,現在可以爲其正名了!

烏鴉還有喜鵲是滿族的薩滿教的神鳥。烏鴉有五德:反哺、長生、多智、警示、無二過。在薩滿教的祭天儀式中,需要在庭院裡立一根一丈高的“索倫杆”,杆上有一錫鬥,在錫鬥裡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下水、腸子等,供給烏鴉和喜鵲食用。久而久之,便會引起烏鴉聚居。

烏鴉長期被認為是不祥之鳥,現在可以為其正名了!

並且清代宮廷也主動飼養烏鴉。《東三省古蹟逸聞》中載:“必於盛京宮殿之西偏隙地上撒糧以飼鴉,是時烏鴉群集,翔者,棲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肅肅,飛鳴啞啞,數千百萬,宮殿之屋頂樓頭,幾為之滿。”清順治帝入關後,亦在北京紫禁城內飼養烏鴉。

清皇室有意餵養烏鴉的習慣絕不是紫禁城周邊有大量的唯一原因,過去存在誤解很正常,但從近年韓國出版的《朝天(燕行)錄》文獻來看,明代時有不止一位朝鮮使臣記載,當時皇城已經棲息有數量龐大的烏鴉,明代官員還給清晨入朝時的漫天烏鴉起名“催班鴉”。

烏鴉長期被認為是不祥之鳥,現在可以為其正名了!

漢民族在吸收了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後,也有類似的崇拜烏鴉的儀式。比如辛棄疾詞“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是民間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其中也有投食餵養烏鴉的情況。宋梅堯臣詩:“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

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朝共飲,野老暮相譁。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且,當時部分村鎮有“社林”,就是祭祀場所旁專門栽種的樹林,如辛棄疾詞:“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現”。

烏鴉長期被認為是不祥之鳥,現在可以為其正名了!

明太祖禁民間淫祠淫祀,普及城隍廟土地廟,社祭在北方衰落。在此之前,北京的社祭應該還是有的,其中烏鴉聚居應該已經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