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旺強調以「五抓」促「四變」,政協委員獻言軍運會綠化大提升

6月29日,政協武漢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召開,武漢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周先旺,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出席會議並講話。會上,七位委員圍繞如何辦好軍運會、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建言獻策。

周先旺強調,舉辦軍運會,是中央重託、國家使命,是武漢發展的重大機遇。要以籌辦軍運會為契機形成倒逼機制,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四變”:

一是環境面貌“蝶變”,實現脫胎換骨、有顏值、有氣質。做到細緻、精緻、極致、卓越。

二是品位標準“質變”,定位要準確,對軍運會賽事組織、服務水平,要體現世界水準、武漢擔當,武漢的雄心。不要有情結,不能過於自負。講究武漢品質,不將就現狀。

三是管理方式“轉變”,把推進賽事作為契機,實現武漢城市面貌的大提升。

四是市民文明素養“嬗變”,

讓文明成為習慣,圍繞素養提升下決心,改變生活方式,如積極研究室內禁菸問題。

周先旺要求,圍繞“五抓”推進有關工作。要——

●抓建設、提功能,把“辦賽事”和“建城市”結合起來,加快建設場館和基礎設施配套項目;

●抓整治、優環境,做好道路潔化、立面美化、景觀亮化、水體淨化、生態綠化等工作,營造整潔靚麗的城市環境;

●抓細節、求卓越,發揚工匠精神,推進精細化管理,打造點、線、面各層次的亮點區塊標杆;

●抓動員、造氛圍,全城動員、全民參與“清潔家園迎軍運”活動,齊心協力維護好環境秩序;

●抓營銷、擴影響,讓全世界更多人瞭解武漢、來到武漢、感受武漢,不斷提升城市美譽度。

會上,各民主黨派和政協委員圍繞軍運會綠化大提升積極建言獻策。

黃開峰委員提出,要以武漢舉辦軍運會為契機,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大提升,大力推進林蔭道建設,實施雙排行道樹、公交站點和渠化島遮蔭樹、中分帶綠化,推進“見縫插綠、破硬植綠、借地增綠、築臺補綠”;大力推進次第花開,豐富花卉品種,注重色彩、季相搭配,提升景觀效果;大力推進控規綠地、城中村綠地、儲備用地、未開發土地等建綠,增加城市綠量;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實施院牆爬綠、陽臺飄綠、牆面掛綠、屋頂鋪綠,提高城市綠視率。他建議,乘勢而上,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東湖綠心、長江之珠、長江植物園等一批精品項目,建設一批“街頭遊園”、“口袋公園”,建設府河生態溼地、長江森林等生態工程,推進顯山露水、藍綠織城和綠道成環成網,增強城市生態承載力。他還建議創新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加大財政投入,每年城建投資的10%用於園林綠化,將控規綠地無償劃撥給園林部門用於建綠,推行“林長制”、“綠長制”等責任制度,建立“天眼、地眼、人眼”全覆蓋的生態資源監測體系,實施生態績效考核等。

市九三學社《關於全民動員參與愛綠護綠,推進生態化大武漢建設的建議》提出,要完善綠地規劃佈局,構建多級生態綠地體系,實現城市生態空間資源合理保護與有效利用;適時修改《武漢市城市園林條例》,研究制定《武漢市城市綠化管理辦法》、《武漢市社區綠化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立法支撐。三是合理規劃建設社區公園。

彭揚委員提出:一是將我市現有的交通規劃、慢行系統規劃、綠道規劃等涉及到人行步道建設管理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專門的人行步道建設與管控規劃。二是根據海綿城市各類道路建設的不同要求和城市各區域功能差異進行分類設計,將附著在人行步道上的公共設施、城市傢俱、建築立面、綠化等納入整體設計之中進行協調。三是設立專門的工作推進機構,以軍運會場館及其周邊配套市政道路建設為契機,將人行步道建設納入重大城建項目,定期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突出問題。規劃、城建、城管、園林等部門要按照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無縫對接的原則,建立明確的責任分工體系。

陳湧委員《關於加快規劃建設沿漢江亮點區塊的建議》提出,要對接長江主軸建設,制定沿漢江段三期規劃,將沿漢江核心段打造成集中展示文化、生態特色、發展成就和城市文明的世界級景觀帶。

胡曉玲委員《關於加強城鄉空間藝術化、美化設計的建議》提出,設立城市藝術總監和藝術基金,加強對現有存量項目的優化設計,推動城市公共藝術普及化。二是完善城市綠化管理機制。

趙曉河委員《關於進一步發揮社區公園功能特點的幾點建議》提出,要根據不同區位特點,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社區公園,使之與市政公園、道路綠化帶連成一片;按照“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標準打造社區環境,體現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吸引民間資本投入社區公園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公園管理新機制。

市政協副主席幹小明主持會議。市領導龍良文、譚仁杰、彭富春、付明星、陳光菊,武漢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彭浩,市政府秘書長劉志輝,市政協秘書長倪子林與會。

周先旺强调以“五抓”促“四变”,政协委员献言军运会绿化大提升

武漢綠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周先旺强调以“五抓”促“四变”,政协委员献言军运会绿化大提升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市園林和林業局官方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