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這是一場硬仗,而我們終將勝利!

治理鄉村生態

綠滿大雅家園

鄉村發展要因地制宜

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不僅要促增長,更要重環保

他是生態鄉村保衛者

羅朝運

人物|這是一場硬仗,而我們終將勝利!

“政府投資把池修,垃圾分類往裡丟;菜皮皮、爛果果,入池產氣把飯煮;建築垃圾沒人要,找塊空地來埋掉;塑料紙殼分筐投,賣點小錢打豆油……”這首快板詞是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丹稜縣龍鵠村村支部書記羅朝運為了調動龍鵠村群眾配合垃圾治理的積極性費心所作。

幾年前的丹稜,由於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丹稜開始探索以“黨政主導、村民自治、市場運作、三方監督”為核心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丹稜模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羅朝運作為龍鵠村支部書記,也開始尋找屬於龍鵠村的垃圾治理辦法。

人物|這是一場硬仗,而我們終將勝利!

龍鵠村一直缺少垃圾池,整個村裡垃圾堆隨處可見。鮮少的垃圾池也是暴露在外的,沒有門和蓋。一到下雨天,垃圾被雨水沖刷,形成二次汙染。村兩委也嘗試修垃圾池、僱保潔員,卻始終不見成效。而羅朝運因為村民的一句玩笑話有了"靈感":由龍鵠村建立起村組幹部、垃圾承包人、村民三方監督管理機制,將垃圾治理承包出去。

羅朝運說:這個治理辦法之所以能取得成效,是因為從思想上加強村民垃圾治理意識,從行為上達到了化被動為主動,讓村民自主的形成治理模式,共同維護全村環境。羅朝運代表說,“因為村民給了錢,有了付出,他們就會有意識地監督垃圾治理,哪怕只是一塊錢。”

人物|這是一場硬仗,而我們終將勝利!

龍鵠村的垃圾治理經費每人每月只需交1元錢,另一半為地方財政補貼。同時實施農戶‘3+2’模式對垃圾徹底分類,強制管理。

現在,龍鵠村的垃圾池、收集站及轉運設施設備全部升級改造,而“一元垃圾治理模式”也成為了全國農村垃圾治理的學習模範,而羅朝運“一元書記”的稱號也不脛而走。

他是村民心中的“模範書記”,是省市縣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因地制宜、分類減量、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形成了常態長效保潔機制,受到各級充分認可和各大媒體報道,後上升為“丹稜模式”全國推廣,實實在在的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