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由《库艺术》策划、推出的“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已经正式启动!国内著名抽象艺术家周长江、孟禄丁、王易罡、顾黎明、袁佐等作为第一期工作坊的特邀导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在启发艺术的后起之秀们打开自己,扔掉束缚,学会自由的去绘画这一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库艺术》近期陆续对诸位导师进行了先期专访,导师们也就自己对于此次教学理念的认识,自身的学术课题、教学重点,以及对参与成员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准备报名的朋友们可以借此机会对本次工作坊教学的主张和内容有一个先期了解。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特邀导师孟禄丁

孟禄丁,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1985年的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作为’85美术运动的开篇之作被载入史册,后来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足球》,以及材料抽象作品《元态系列》都领导一时风气之先,成为历史经典。2015年孟禄丁参与创建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着力推动国内抽象和自由绘画的教育和发展。

库艺术=库: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是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请您谈谈对非具象绘画教学的看法和理念?

孟禄丁=孟:虽然是“非具象绘画”,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排斥借助模特、景物等参照物,开始会在一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逐渐从具象递进到非具象的呈现,这肯定要有一个过渡过程。当然,不是必须的,抽象可以是凭空而来的,但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从接受具象训练开始,一上来就没有形象,学生可能会无从入手。但不能让学生进入一种模式,可以给一根拐棍,让他们有一条路径,再逐渐地走出具象。

非具象绘画一定是对具象所提供的符号象征、暗喻和叙事的一种阻隔。为什么有人“看不懂”,是因为他懂的途径和非具象绘画截然不同,你必须去学习和进入非具象绘画的观看方式和审美体验。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能欣赏,还需要一定的艺术修为、比如哲学和特定艺术脉络的自我提升,这使得每个人从画中得到的信息和审美感应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抽象艺术在出现之初被定义为“精英艺术”,这里的“精英”指得不是出身高贵,而是小众,你一定要有一定的专业修养,才能和这种艺术对接。

“非具象绘画教学”以往在学院里触及较少,社会上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也是因为在基础艺术教学上没有建立这样一种认知体系。主流学院教学强调再现物像、塑造形体,要把真实的世界映现出来;以往的创作课,则更强调画的题材,强调故事和叙事性,走到非具象绘画,没有形象支撑题材和情节了,怎么表达?这是一个特别直接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的疑惑。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元态 200×200cm 综合材料 1988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外壳 150x110cm 综合材料 1988

库:也就是说您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一些有形象的训练方法。也正因为以往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教学体系,所以更依赖于导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沟通指导。

孟:如果特别强调某种教学方法,就又陷入了一种新的模式。所谓“自由”,主要是指给学生打开思想,打开视野,打开观念,让他逐渐脱离原来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只有观念的改变,才会带来真正实质性的表达。很多人觉得没有形象就是非具象了,往往开始会是表面和空洞的。但没有关系,先打破原有的束缚和惯性,然后再逐步加入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

与有些具象绘画直白地告诉你一个故事不同,非具象绘画是开放的,让观众进入视觉本体,从而触碰某种情感和知觉,并由此激发出新的理解和想象。因此,非具象绘画是通过一种视觉语言让人重新认识艺术、外在世界和自己,并发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观看角度和认知方法。

所以我认为非具象表达比具象表达更艰难,因为艺术家需要注入自己的理念和独特经验,并传递给观者,但观众又不能直接从画面形色上去获取习惯的审美体验,而是需要面对作品有一个再生成再激发的过程,观众和作品是一种交流、互动和再生的动态关系。

库:您为什么会把

自由绘画来作为本次教学的课题?

孟:这里的“自由”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艺术本身就是精神的产物,只有精神上达到最大的自由,艺术才会达到最大的张力和深度。另外,是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上的自由。中国的学院还在按照国、油、版、雕划分系科,这是很落后的设置,当代艺术早已把媒介的限制打破或兼容了,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还在把媒材的技术手段作为主体。艺术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观念和精神境界,技术手段则是其次和为之服务的。近年美院的毕业展上,各个系科的学生作品都在趋近,这是好事。在趋近过程中有的作品显得雷同、表面或粗糙,但这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打破了僵化的边界和格局,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选择和自我表达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学生不同的想法和个性都会在自己的艺术语言中呈现出来。所以,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元速1202 200x200cm 布面丙烯 2011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元速系列 145×145cm×4 布面丙烯 2011

库:您早年的作品也是从具象一步步走向表现、抽象,直到现在非常个人化的创作。是什么驱使您一步步的打开,而没有在某一步看似很成功的阶段固定下来?

孟:这里有个人的原因,还有社会某个阶段的环境促成。要个案具体研究。但艺术发展的逻辑,一定是不断超越和反叛前人而获得递进,这样才会有新的可能性出来。有的人变化得很快,有的人变得很慢。比如塞尚一辈子画面没怎么变,但他的研究和发现改变了整个时代和美术史发展的方向;而毕加索时时在变,一生有很多不同阶段,从他身上延伸出很多流派,这个例子,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和才能,思考的深度和角度,决定了变与不变的节奏。

库:艺术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课程,这次我们课程时间较短,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怎样能让他们有一个较大的改变?

孟:课程不在于时间长短,对我来说,也很难制定出适合所有人的教学方案。我认为非具象教学要面对个人,也就是说他存在什么问题,你要和他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也要主动地去思考,改变观念,改变惯性。哪怕一开始是强硬地,粗暴地,但要让他摸到一种新的可能和感觉,让他看到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在哪儿。我们大多艺术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学艺术史的定见和体系模式的成见,往往忽视了艺术家自己的灵性和才情的挖掘,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当你把这种原初的能量和资源激发出来后,学生做艺术就变得主动了,就会有感觉并全身心投入进去了,就会自然生成可以自我推进的力量。

中国喜欢灌输性的教育,集体向一个方向发展,这个思路是不对的,每个人天性不同,生命状态不同,艺术一定要针对个人来实施教育,模式化的教育是扼杀个性的,是艺术的反动。我们正是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种思维和习性,培养一个人独立行走的能力。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势No.8 200x300cm 布面油画 2007

库:您对于前来的学员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待?

孟:学员首先要有激情,有好奇心,这是最重要的。我个人觉得最好在技术上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否则带有很强大的惯性,思想上也会有排斥性的,如果特别固守某种东西,那么教学效果可能会打折,但其实这样的人反而更需要进来给自己一个敲打。

我们往往喜欢把艺术家划分成学院、体制、江湖,业余等等,其实这种划分是没有意义的,只会把人圈定在一个定式中。如果有人还在其中自我陶醉,那是很悲哀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找到一种自由、快乐和自主的抒发方式,如果没有,艺术变成一种劳作,一种谋生和名利手段,那成本和回报就显得不值,并充满太多风险和徒劳。

库:不排除前来的有很多都已经是小有成就,比较成熟的艺术家,对于他们,导师会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孟:“小有成就”不代表作品就好,这要具体分析作品。如果一个艺术家真的小有成就,那代表他在这方面思考更为深入,表达更为充分,那么更容易向前推进,教学成果更容易体现。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向其中每一个人来阐释我们的艺术理念和教学主张。艺术是需要交流的,意见不同可以保留。当然,我们希望通过交流碰撞,激发出新的潜能。

成熟的,不成熟的艺术家在一起会更好,会有相互的审视和提升。成熟的可以把不成熟的带起来,同时也可以从不成熟的艺术家身上,吸收到某种真实或发觉某种自我偏见、感应原始的新鲜的力量。在学院里往往有不符合学院教学标准的学生,却有着很强的个人性。独特的个人性往往在最初会被认为不成熟,不合时宜,往往被扼杀在摇篮,导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时时提醒自己。因此“成熟”“不成熟”都是打引号的。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导师孟禄丁与央美油画系第五工作室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创作中的孟禄丁

更多导师

采访持续更新中...

参与孟禄丁及更多特邀导师的教学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特邀导师孟禄丁:打破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是前提

立刻加入本届工作坊

JOIN US

报名日期

2018年6月26日—7月31日

报名需提供资料

个人照,简介,5张作品图片,参与此次教学的原因

报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10—84786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