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布局,什麼是英特爾的下一步?

上週五,英特爾宣佈公司計劃收購小型芯片製造商eASIC,以便進一步推進多元化戰略。

英特爾並未披露具體收購條款,但該公司發言人透露,收購價格並不高。此外,該交易之後還將有120人加入英特爾的可編程解決方案事業群。

多元化佈局,什麼是英特爾的下一步?

可編程芯片事業群是英特爾2015年斥資167億美元收購Altera公司後成立的,這也是英特爾在PC處理器市場營收下滑後開展的多元化舉措之一。

Altera專注於FPGA芯片領域,希望解決計算領域最古老的問題之一:

定製芯片效率更高,但開發成本也更高,不適合其他領域;

通用芯片成本低,但效率也相對較低。

Altera就試圖找到一箇中間平衡點。允許客戶通過重新編程的方式重新連接芯片的不同部分。

而eASIC交易之後,英特爾還將提供更多選擇。如果客戶對英特爾可編程芯片的定製方式有自己的偏好,該程序便可在工廠裡融入芯片,從而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況下更好地獲得全定製芯片的好處。

一直以來,英特爾都是PC端處理器龍頭,佔據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然而近年來處理器市場趨近飽和,並且AMD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開始對英特爾形成威脅。面對這樣的情境,當務之急就是要推進多元化戰略佈局,近幾年興起的人工智能也成了英特爾的其中一個關注方向。

來自AMD的威脅

在長達三十年的競爭中,AMD一直處於下風。

1982年,英特爾將X86處理器授權給AMD,通過兩家公司合作以保證IBM對於處理器的供給,AMD因此挖到第一桶金。

1986年Intel推出了成功的80386系列處理器,代表性的產品為386DX-33,主頻達到33MHz。然而從intel 80286兼容處理器來看,intel主頻卻遠遠落後AMD。因此intel決定與AMD決裂,並將AMD推到聯邦法院,不過在裁定之後,AMD銷量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處理器出貨數量反超Intel。

1993年586處理器問世,它繼承了310萬個晶體管,每秒可以運行一億條加法指令,奔騰處理器的問世遠遠的把AMD甩在了身後,AMD在長達4年的研發過程當中從來沒有贏過intel。

1999年,AMD發佈K7構架處理器,也就是速龍系列,頻率從500MHz起,使用新的Socket A插口,而當時Intel的奔騰處理器僅為133MHz。K7的成功讓AMD賺的盆滿缽滿,2000年AMD的淨銷售額達到了46億美元。

AMD乘勝追擊,繼續推出了K8架構處理器,K8最大的變化就是支持64位X86指令集。這種擴展技術後來成為了行業標準,擊敗了Intel的64位架構。到了2004年,臺式機處理器市場份額竟然超過50%,高於Intel,這也是AMD最後一次高於Intel。

2005年戈登·摩爾正式提出鐘擺計劃。即每一次處理器微架構的更新和每一次芯片製程的更新遵循“Tick-Tock”規律,每一次“Tick”代表著一代微架構的處理器芯片製程的更新,而每一次“Tock”代表著在上一次“Tick”的芯片製程的基礎上,也正是這套計劃,讓Intel在06年之後逆轉了局面,AMD開始節節敗退。

至此Intel在高端處理器市場就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至今無人能敵。到了2009年,AMD開始把業務重心放在GPU上,在CPU上不與Intel正面競爭。

AMD收購了ATI之後實現了快速融合,並逐漸公佈了代號為AMD Fusion融聚計劃。AMD堅持在一塊芯片上,集成傳統中央處理器和圖形處理器,也就是APU。雖然在價格上擁有一定優勢,但在性能上卻顯得差強人意。

2017年AMD推出了全新的CPU、GPU架構,製程工藝也升級到了14nm,Ryzen時代的處理器相比前面的產品提升明顯。尤其是Ryzen 71800X售價僅為intel二分之一不到,並且線程撕裂者Ryzen 1950X也隨即上市銷售。

這也使得英特爾迅速慌了手腳,急忙推出旗下的i9系列處理器。2018年1月AMD公佈了產品線路圖,其中包括12nm Ryzen CPU、7nm Vega等多款產品,這也預示著AMD再次擁有了追趕intel的實力,而不僅僅只是跟隨者。

不可否認Ryzen的發佈給了AMD又一次反超intel的機會,這也讓英特爾開始感到壓力。

英特爾多次收購指向人工智能

2017年3月13日,英特爾宣佈斥資15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後者是專注於無人駕駛汽車的計算機視覺公司。2018年6月份,英特爾CEO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表示,之所以收購Mobileye主要是看中對方在自動駕駛安全方面有保障。

2016年,英特爾收購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Nervana Systems。2017年3月,Nervana 以及其他英特爾內部的人工智能相關業務和資源被整合進一個部門,即人工智能產品事業部(AIPG),由Nervana的聯合創始人、前CEO Naveen Rao來領導,直接向英特爾CEO科再奇(前CEO)彙報。

2015年6月1日,英特爾斥資167.5億美元收購Altera。Altera專門生產可配置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併購Altera有助於英特爾開拓雲計算數據中心和物聯網這兩個新興市場。

2010年,英特爾斥資76.8億美元收購了安全軟件巨頭McAfee,並將該公司併入到自己的安全部門。2017年4月,英特爾為了將自己的業務中心調整到雲計算領域,計劃以31億美元現金(含債務)的價格將McAfee 51%的股權出售給投資公司TPG。McAfee 在此次剝離出來後將再次啟用McAfee 的品牌計劃,以獨立品牌運營。

在收購McAfee之後的11天,英特爾斥資14億美元收購了Infineon Technologies的移動芯片業務。可是英特爾在移動芯片領域似乎沒有幹出成績。

現在,英特爾主要瞄準的領域是人工智能,從以上的多起收購可以看出來,比如收購Altera、Nervana Systems、Mobileye等。然而這個領域,英特爾有一個強勁的對手——NVIDIA。

對手:擅長GPU的NVIDIA

近幾年人工智能興起,各廠商紛紛佈局,英特爾在AI領域也有投資,然而,在GPU和圖形計算領域領先的英偉達卻佔據了更多優勢。

雖然GPU不是專為人工智能而設計的芯片,但由於GPU擅長圖形相關的計算,對處理複雜運算擁有天然的優勢,而使得英偉達搭上了AI的快車,股價一路飆升,成為華爾街的絕對寵兒。

此前,雖然英特爾、谷歌、蘋果等研發專有AI芯片,但都沒有推向市場,只有英偉達GPU被認為是實現了大規模應用且經過了市場檢驗的AI芯片;相比之下,英特爾因為在AI芯片上處在投入和整合階段,沒有及時跟進推出專有的AI產品而被認為行動緩慢股價處於低迷狀態。

只不過如今, 英特爾於2016年收購的Altera的FPGA已經作為類似GPU一樣的加速技術被整合到英特爾處理器產品中,CPU+FPGA已開始成為GPU的替代方案。

在英特爾看來,無論是CPU、FPGA、Nervana,都是英特爾人工智能全棧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

英特爾從端到端,以及軟硬件上都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除了前面提到的收購NervanaSystems、Altera外,還收購了Movidius、Itseez等人工智能公司。英特爾在2017年3月份成立了人工智能事業部以後,又花了150億美元大手筆收購了Mobileye,還成立了10億美金支持的AI創新基金。在10月份宣佈了對包括中國的地平線公司在內15家AI初創公司進行了投資。

在2017年11月15日召開的2017英特爾人工智能大會上,英特爾人工智能產品事業部業務拓展總經理FiazMohamed表示,人工智能非常複雜,不僅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不同的計算能力,還需要很強的網絡傳輸能力、先進的存儲能力等方方面面提供一個強大的計算平臺來支撐人工智能的應用。

英特爾的戰略不僅僅定位在“深度學習”一個環節上,而是將整個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生態體系進行佈局。

從對人工智能的全方位投入和佈局看,英特爾的目標不僅是戰勝英偉達,而且瞄準整個AI大市場。

英特爾成長史

英特爾公司於1968年成立,資料顯示當時公司叫做NM電子,而英特爾(Intel)這個名字是半年後從一家名為Intelco公司的手中買回來的,後來公司就改名叫做英特爾。

公司三位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羅伯特·諾伊斯是技術出身,安迪·格魯夫是後來加入的,不過因為他是英特爾公司第一個僱員,所以他也被認為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之一。

三位創始人中,諾伊斯是技術帶頭人,除了參與晶體管技術之外,他還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之一。正因為實力雄厚,1969年4月份英特爾公司就推出新的半導體產品。剛開始時,英特爾公司的CEO是諾伊斯,1975年摩爾擔任CEO,1979年格魯夫擔任總裁,1987年正式成為CEO,直到1998年。

這三人先後擔任CEO的30年間裡,英特爾公司完成了巨大的飛躍,摩爾、諾伊斯擅長技術,格魯夫最出名的是管理。格魯夫卸任CEO時,該公司年營收從之前的19億美元變成了一家260億美元的大公司。

前十年,英特爾的主要產品是存儲芯片,包括SRAM芯片、EEPROM等等,靠著這些產品,英特爾完成了資本積累。

讓英特爾聞名於世的,還是它的處理器。雖然前十年給英特爾帶來營收、利潤的產品主要是存儲芯片,不過1971年英特爾就推出了第一款處理器4004,這是一款4位處理器,也是英特爾首次把計算單元、內存芯片整合到一個集成電路上。

1972年,英特爾又研發了8008處理器,這是一款8位處理器,並首次使用了處理器指令集,1974年8080處理器橫空出世,集成了4500個晶體管,每秒運算29萬次,性能是前代8008的10倍多,但它更重要的價值是首次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通用處理器體系。

1978年6月8日,英特爾推出了新一代處理器8086,這是一款16位處理器,正式奠定了英特爾X86處理器的歷史。英特爾還為8086推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及配套開發工具,同時將它設計成了一款可以向後兼容的芯片中的第一款,這也是X86架構傳奇的開始,後續的X86處理器將兼容之前的處理器指令。

1982年,因為英特爾當時的客戶IBM,為了保證供應,要求有第二家X86處理器供應商,於是英特爾跟AMD達成授權,後者也可以生產X86處理器。

除了AMD,因為處理器比較簡單,英特爾每推出一款處理器,很多其他廠商也能很快仿製出來,並且售價更便宜,比如摩托羅拉、國家半導體、Zilog、Cryix、IDT、NexGen等公司推出的各種X86處理器。

後來,大部分廠商因為種種原因先後退出了X86市場,但是AMD卻活下來了。在英特爾的各種打壓下,AMD意識到單純的仿製英特爾X86處理器越來越不可行,於是開始自研X86架構,1996年推出了K5架構,這是首個AMD自行研發的X86處理器。

1990年代,X86市場上,基本上只剩下英特爾和AMD。然而英特爾在這段時間最大的失敗是其64位主導權被AMD搶走。AMD在K8大錘架構上開始研發64位指令集,並且成功得到了微軟的支持,搶先推出了64位處理器,打了英特爾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X86處理器雖然是英特爾研發的,AMD的X86處理器也是英特爾授權的,但在整個X86歷史上,AMD也是做過巨大貢獻的,現在大家使用的64位處理器也得益於AMD的堅持。

後來在CPU領域,英特爾一直佔領龍頭地位,稍微可以與之匹敵的AMD一直處於壓制狀態,直到現在,AMD開始重新有了跟英特爾宣戰的資本。

總結

英特爾此次計劃收購eASIC,是其推進多元化戰略佈局中的一步。eASIC可為“結構化ASIC”開發FPGA設計工具。結構化ASIC是FPGA和ASIC之間的中間體,可滿足快速推出和低成本需求。

從上文可以看出,英特爾在逐漸完善其多元化戰略佈局。通過收購Altera掌控FPGA技術和市場、收購Nervana Systems彌補機器學習領域的不足、收購Mobileye進軍自動駕駛領域等等。

可以預見,未來英特爾還會有更多推進動作,期待它能像前面50年一樣,為產業帶來新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