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年薪20萬算不算失敗?

30歲年薪20萬算不算失敗?

前幾天,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文章刷爆朋友圈。

近日“30歲年薪20萬算不算很失敗?”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

僅僅三年,摩拜創始人80後美女胡瑋瑋便把企業做成了當紅的創業公司。從年薪不到十萬的小記者,一躍成為身價幾十億叱吒風雲的商業女精英。

她的出現更像是一個奇蹟。而與她有著相仿年齡的三十多歲的你,卻領著年薪20萬的薪水,不免有些心酸。

更多的人只是將財富與成功緊緊的綁在一起,但成功的標準又豈財富這一唯一標準所能衡量?

人民日報:“財富標準”框定不住“成功”。

“這個時代從不辜負人,它只是磨練我們,磨鍊每一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平凡人。”

韓寒:它已經不光光是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財富只是成功路上的一個指標,倘若僅以財富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這樣的人生太過狹隘,這本身就是一種失敗。

舉個例子,一個在二三線城市擁有房產的人遠不如在相似地段,有相同面積的北上廣深擁有房產的人財富多。難道這就能說明在二三線城市居住的人就沒有北上廣深的人成功?

完全是謬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不能以別人的稱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音樂神童莫扎特,一生留下無數古典曠世名作。6歲便在美泉宮鏡廳成名,才華橫溢,天賦異稟,卻在35歲猝死,一生也沒能躲過貧窮潦倒的命運。

同樣被譽為神童的“初唐四傑”王勃,自幼聰敏好學,6歲便能作文,9歲作《指瑕》十卷糾錯,更著有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卻因渡海溺水,驚悸而亡,年僅26歲。

莫扎特跟王勃是成功的,但也是不成功的。僅以生命的寬度來衡量,他們的人生是輝煌的。但較之生命的長度,卻是悲慘命運的不幸之人。若僅以財富來衡量,莫扎特的一生無疑是失敗的。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所以我們對價值1500塊的回形針,價值87000的毛線球感到難以置信。

但限制想象的並非貧窮,而是從小到大的教育方式。

很小的時候,我們的長輩就教育我們:要好好唸書,以後才能掙大錢。

等到上學了,老師教育我們:要好好唸書,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出息。

一生只朝錢看齊。現有的教育模式只是培養領導需要的好員工,而並非培養員工需要的好領導。

而最終的結果是:除了讀書,我們什麼也不會。

我們腦子裡所冒出的零星的創造力總是被無情的掐滅。最後被訓練成步調統一,思想一致的溫順的小羔羊。

舉個例子,在你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你的親戚長輩以及身邊的朋友又是如何規勸你的。

讀醫吧,好找工作。

讀會計吧,熱門專業。

讀師範吧,當教師比較穩定。

甚至連你自己也這樣覺得。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沒有獨立的意識,拋卻自己的愛好,這種被牽引的命運才是不成功的根源。

我清楚的記得自己填報志願那會,身邊的朋友也是這麼勸我的。

而自己也信以為真,雖然並沒有念上述三個專業,卻選擇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機械設計。

說實話,自己當初也是為了好找工作才選的這個專業。但四年下來,卻對其仍舊沒有半分興趣。

自己無疑是從一個火坑跳到了另一個火坑。

記得大四實習期間,我跟幾個同學被安排到車間歷練。這段經歷簡直糟糕透頂。

漫天飛揚的塵土讓自己呼吸稍顯 吃力。冰涼的機器以及冷漠的臉更是壓抑得自己根本說不出話來。

自己像個傻子似的站著一動不動,看著工人們重複著單調簡單卻又枯燥乏味的工作。

自己也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

但未來也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恐怖。

很多人說,你的大學白讀了。

畢業後自己並沒有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雖然工資並不高,也沒攢下什麼錢,但卻很享受現有的生活方式。

有更多可支配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年輕人,就應該有著年輕人的灑脫與不羈。

財富雖然成不了成功的唯一標準,但幸福可以。

如果你因用之不竭的財富而感到幸福,這是成功。

如果你每月掙個三千五千,卻也覺得滿足,感到幸福,這也是一種成功。

如果你身無分文,卻喜歡流浪,並且感到幸福,這還是成功。

儘管如此,財富也經常佔據幸福的極大比重。

不以現有財富來衡量,路才會越走越寬。

每天上上班,看看電視,睡睡覺,你的財富永遠積累不到你想要的高度。而而你想要的財富也並非望洋興嘆,自怨自艾,臨淵羨魚所能得到。

沒有方向的努力,沒有目的的學習很難有產生質的飛躍。所以很多人說教你學習努力的都是毒雞湯。

能改變,幹嘛做一隻等死的鹹魚。

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習慣,訓練自己思維意識,明確自己行動目標,付出自己全身心的努力,及時的反思總結,把剩下的,都交給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