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如果你经常去逛博物馆,你会发现在馆藏文物里,刀剑矛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书法字画,而刀剑矛藏品中,多以青铜的居多,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来青铜器出现的时间要比造纸术早好几百年,中国于商代就铸造大鼎了,锻造剑自然更不在话下,二来书法字画多出现于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的时期,而铸兵器则为战争服务,国家可以没有书法字画,但不能没有刀剑(打仗多),作为冷兵器的一员,刀剑矛贯穿了中国历朝历代,又比较容易大批量生产,自然留存甚多了!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剑

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两件兵器,不仅价值连城,更是见证了他们主人各自国家的兴衰,自然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的一大缩影,首先登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越王勾践影视形象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的名字,大家自然十分熟悉了,不仅给我们成语词典贡献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等多个词汇,在政治上还是玩美人计的鼻祖,比东汉王允早了几百年,最后直接坑死了老冤家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也算中国古代逆境中奋斗的一大成功典型,只可惜灭吴之后过了100多年,越国也被楚所灭,故而现在的江浙两省,亦俗称“吴越之地”。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考古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该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该剑出土时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剑技术,为古代兵器中的奇宝,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越王勾践剑

该宝剑出土前,保存环境较好,望山1号楚墓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墓室内部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也是越王勾践剑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越王勾践剑铭铭文以精美、严谨、装饰性强而著称,是属于当时流行于吴、越、楚、蔡等国得鸟虫文字。鸟虫书,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吴王夫差影视形象

说完了越王勾践,那自然不能不提其死对头吴王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了,此公的父亲就是吴王阖庐(公子光),玩阴谋的行家,也为中国成语贡献了一词,叫“鱼腹藏剑”,在吴越槜李之战中,吴王阖庐被打成重伤,春秋战国时代打仗真是个苦差事,连一国之君都要亲自上阵(所以才能传下来这么多X王之剑,X王之矛),死之前叫儿子替他报仇,由此可见勾践乃是夫差之杀父仇人。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吴王夫差矛

夫差的军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初期用兵就差点把越国灭了,勾践为了曲线救国,不仅去献了美女,自己还去夫差底下当了几年孙子,可惜夫差前期太过于顺利了,人就开始膨胀了,疏于防备,上了人家的当,加上美女炮弹的攻势,最后成了亡国之君,历史就不赘述了,这也是目前影视剧的一大题材,像了解的可以去看电视剧。和勾践只用一种兵器不同,吴王夫差不仅有剑,还有矛留存下来,矛属于穿刺类兵器,器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中线起脊。吴王夫差矛于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全长29.5厘米。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下部铸成燕尾形。矛骹的断面呈椭圆形,骹孔直达锋尖。

见证国之兴衰—细数两件中国古代有名的兵器

吴王夫差矛

不过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在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现如今,这对冤家用过的两件兵器,都收藏与湖北省的博物馆,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中,默默相对,仿佛在诉说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之交,曾经搅动过何等的风云激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